蘇美環(huán)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更新課堂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當前教學的需要。本文以Go for it 八年級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從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英語教學;自主學習;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101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手段,主動探索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能力檔次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探究學習的習慣和作風,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其綜合素質。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似乎對自主學習沒有真正理解,在課堂上要么什么都不講,徹底放手讓學生自習,要么什么都講,講完后讓學生記憶、背誦。這樣的自主學習不是很盲目就是很枯燥,效果不盡人意甚至很差。筆者根據(jù)初中英語學科特點,結合Go for it 八年級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一節(jié)課的教學案例,對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談幾點個人的認識與觀點。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
新課標的新理念要求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也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來改變教學方式。如果教師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只有先進的技術設備,那么教學也只能是“戴著鐐銬跳舞”罷了!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完成課堂學習?答案只有一個,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促成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教任何功課的最終目的是在于達到不教……”本節(jié)課在設計時本著“學生會的不教,教了也不會的不教,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教”的原則,運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當堂訓練”的理念,以促成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學習,又有利于形成民主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這對于獲取知識、培養(yǎng)個性、增強能力、提高成績等方面也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二、激發(fā)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首要需求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如果能把學習英語培養(yǎng)成一種興趣,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就能使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學生在初學英語時都會感到新奇,希望了解它,對英語都有一定的興趣。但因中學生缺乏意志力,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容易因困難和乏味而轉移或中斷。只有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才能保持他們積極的學習動力。為此,教師需靈活運用各種途徑,如課件、趣味故事、英文歌、英文電影等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新課導入時能做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障
1. 探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
斯賓塞曾說過:“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fā)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的盡量多些?!碧骄渴浇虒W以學生為本,學會生存,重基本能力、發(fā)展性能力、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教師、學生角色重新定位。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確立了主體地位、教師由傳授者轉向參與者,教師中心讓位于學生中心,教學方法更注重于師生互動,注重于啟發(fā)、探究為主,注重于隱性目標——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角,通過自學、探索、發(fā)現(xiàn),學生求知欲望被激發(fā),學生參與整個教學活動,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去感受,去收獲知識的同時獲得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去獲得成功的快樂或失敗的刺激。教師作為導航者、設計者,精心備課,從備大綱、備教材,轉向更多的備學生。從備教法轉向備學法,備如何創(chuàng)造情境,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如何處理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
在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中,隨口詢問學生喜歡什么飲料到分別給學生品嘗香蕉奶昔,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興奮神經,一下把他們吸引住了,連后進生也躍躍欲試,讓學生在學習香蕉奶昔的制作過程中體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印象更加深刻。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如:從開始的材料自行準備milk , banana, apple , cup , blender 等,再到學生自行動手操作:first, next , then , finally ,最后學生品嘗到自己制作出的奶昔drink the milk shake。這樣,課堂中避免了以往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這一模式。把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讓學生親手制作香蕉奶昔,品嘗奶昔,增強了學習趣味性,引發(fā)學生思考、記憶。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在學到知識同時亦學得開心、有趣。
2. 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學習能力的重要組織形式
合作學習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能力的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織形式,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之一。合作小組中的各成員既有明確的分工,又圍繞共同的任務而相互合作,從而達成統(tǒng)一的目標。在不同的合作學習中,各角色還可進行互換,使學生從各方面得到鍛煉。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知識的建構、主體的參與與相互合作,學生首先要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能夠處理、加工得到的信息,然后才能交流,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個體自主學習的動機。
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進行了合作學習的嘗試。實施過程如下:
在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后,首先筆者用PPT圖片形式給學生呈現(xiàn)了本節(jié)課所需要的重點單詞。為下一步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做好了準備。其次,四個任務:Task 1. 1 a 根據(jù)圖片選擇正確的動詞完成圖中的句子。小組合作完成。然后派代表回答。Task 2. 1b聽錄音并給以下操作指令排序。讓學生聽完錄音后,小組互相檢查核對,如有疑問小組探究思考。Task 3. 小組合作,討論制作香蕉奶昔并用英語描述制作步驟,然后派出代表復述制作過程,鞏固知識。設計以上三個任務主要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先聽后說,為接下來的活動作鋪墊,并遵循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用中學,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提高自學能力。Task 4. 將學生分為小組,自己動手制作香蕉奶昔,并闡述制作過程。設計這一任務的意圖是: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多說英語,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檢查好學生是否已掌握好已學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由于這節(jié)課題探究貼近生活,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學目標轉化成教學任務,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各組員必須先獨立推動學習的進程,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又是一次再學習、再提煉的過程,在全班匯報時又是自我評價和接受同學、教師評價的過程。學生在經歷自主學習的全過程中,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必然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四、合理的評價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驅動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的教學評價不僅是對學習目標達成程度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激勵學生參與自主學習過程,并是后續(xù)的學習更加主動、有效。若缺少合理的評價機制,自主學習就會成為一盤散沙,也會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喝主動性。為此在評價內容上既要注重學習目標的檢測,又要主動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參與過程、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方法上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突出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評價,主要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閃光點為主,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對自己的活動參與情況、小組交流中的相互認同感、組員之間的關系等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在小組交流、表演過程、知識的講解等方面進行互評;對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評價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例如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某組的同學提出的問題特別有意義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新穎,應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總之,新課程理念特別強調學生自主能力的發(fā)展,教師要注重從轉變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等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實踐、主動創(chuàng)造,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世界上沒有一本書能窮盡所有的知識,也沒有哪一位教師能教完所有的知識,學生學習和學會的過程最終要靠他們自己去完成。就外語教學來言,“教是為了不教”、“外語是學生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效率的提高自然就水到渠成,學生學習英語的狀況轉變?yōu)槲乙獙W習,師生定會同樂于英語天地。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英]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著,胡 毅,王承緒譯.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
[3] 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外國語翔安附屬學校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