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充分調動廣大群眾要把學習作為前提、基礎和保障,這樣才能解決本領不足、本領恐慌與本領落后的問題。高校承載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四大功能,更應該發(fā)動廣大師生員工自覺地堅持學習、再學習,大興學習之風,建立起具有引領示范的學習型基層組織,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做出應有的貢獻。要達此目的,在具體實施中需要著重把握“四力”,即組織力、學習力、創(chuàng)新力和執(zhí)行力。
【關鍵詞】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夢;高校;學習型基層組織;“四力”
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一偉大夢想,學習是前提、基礎與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加強學習,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盵1] 高校承載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四大功能,更應該發(fā)動廣大師生員工自覺地堅持學習、再學習,大興學習之風,建立起具有引領示范的學習型基層組織,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更多更好的人力資源、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從字面看,學習型的“型”字,具有“模式”和“機制”的含義,說明學習型組織不是一般性地號召“善于學習、重視學習”,而是將學習貫穿于黨的全部活動,形成一種重視學習,推動創(chuàng)新的組織機制。[2]而要建立起高校學習型基層黨組織長效機制,我們認為需要著重把握“四力”:
一、組織力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組織”的界定是: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或整體性。高校要建立學習型基層組織,究其組織的對象而言,主要包括學習內容的組織、廣大師生員工的組織。學習內容的組織是目標方向,高校基層組織一方面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及國家省市重要會議精神,學習黨章、黨史、黨性修養(yǎng)、黨風廉政方面內容,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理想信念方面的內容、學習學科專業(yè)知識前沿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還更應該走進人民群眾內部,即走到廣大師生員工內部中去,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中的先進典型,學習研究師生員工討論和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工作,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師生員工,滿足他們的所需所求。廣大師生員工的組織是關鍵點,牽涉到學習的思想動員、思想教育及思想引導問題,其實質就是高校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宣傳力、凝聚力問題。號召力產生于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尤其是當廣大師生員工遇到困難、挫折,不知所措,彷徨迷離時,而做出具有前瞻性、持續(xù)性的決策的綜合能力,使危險局面峰回路轉。[3]宣傳力是活動的“代言人”。一個成熟的活動,可能會因為宣傳的不到位,降低其影響力。學習也如此,就如 “中國夢”的學習宣傳,需采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進行深入廣泛地宣傳,才能讓“夢”真正深入人心,讓夢化為教職員工的真實行動。凝聚力主要指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為共同目標團結協(xié)作的程度,外在表現(xiàn)為個體動機行為對團體目標所具有的信賴性及服從性。作為高?;鶎狱h組織的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引領示范,不僅要在高校內部產生強大的凝聚力,還要在社會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力。這樣才能激發(fā)廣大師生員工的學習熱情,引領廣大師生員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學習力
所謂學習力就是指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總和。[4]高校學習型組織長效機制要建設好落實好,關鍵就是要看高?;鶎咏M織的學習力。這就要求每個基層組織努力做到:一是要增強師生員工的學習動力。學習的動力及成敗與學習目的密切相關。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如果沒有一個拉力把人們拉向真正想要實現(xiàn)的目標,維持現(xiàn)狀的力量將牢不可破。[5]身處這樣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自然就會產生不學習就落伍的憂患意識和本領恐慌的危機感,學習便成了人們如饑似渴的內在要求。二是要堅定廣大師生員工的學習毅力。堅定的學習毅力與學習動力結合起來,可以在提升學習力中發(fā)揮巨大作用。堅定的學習毅力,就要使師生員工真正感受到學習是伴隨終生的快樂事,變“痛苦學”為“快樂學”。三是要提高師生員工的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師生員工對學習的接受能力、消化能力和轉化能力。提高學習能力,就要使師生員工真正感受到學習是有豐富收獲的幸福事,變“學了什么”為“學會了什么”。高校基層只有把學習與促進學校發(fā)展、改善民生等工作緊密結合,把學習成果轉化到為師生服務、為地方社會經濟服務上,才能真正推動學校科學發(fā)展、促進師生和諧可持續(xù)地發(fā)展。
三、創(chuàng)新力
創(chuàng)新力又稱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力最初指科學技術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后用于指代在人的主觀作用推動下產生所有以前沒有的設想、技術、文化等方面的能力。高校學習型基層組織建設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第一,創(chuàng)新學習內容。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在于推動實踐。在學習型組織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以破解發(fā)展瓶頸、攻堅克難、解決實際問題和加快事業(yè)發(fā)展為目的,圍繞學校發(fā)展目標和重點、難點工作及各級組織業(yè)務工作,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主題。第二,創(chuàng)新學習制度。建立健全調研制度、學習考核制度、民主評議制度等,并把學習型組織建設納入學校各部門目標管理考核內容,明確組織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干部選拔任用要把理論素養(yǎng)、學習能力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第三,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在學習型組織建設中,我們要積極開動腦筋,著力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努力提高學習效果。一是以點帶面示范學;二是開闊視野拓展學;三是搭建平臺愉快學,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習交流平臺和長效學習機制,倡導互動式、研究式、共享式的集體學習。
四、執(zhí)行力
“執(zhí)行”對應的英文是 “execute”,其意義主要有兩種,其一是:“to do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carefully planned”;其二是:“to complete a difficult action or movement,especially one requiring skills”。前者與“規(guī)劃”相對應,指的是對規(guī)劃的實施,其前提是已經有了規(guī)劃;后者指的是完成某種困難的事情或變革,它不以已有的規(guī)劃為前提。[6]執(zhí)行力具體來說就是指組織內部員工貫徹組織戰(zhàn)略規(guī)劃與思路、方針政策和方案計劃,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如果不能被付諸實施的話,再周密的計劃也是一錢不值。作為高校學習型基層黨組織建設亦如此。應清醒看到,執(zhí)行力是一個變量,不同的執(zhí)行者在執(zhí)行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執(zhí)行力的關鍵主要在于制度規(guī)范和培訓教育,因此,高校基層組織一方面要加強學習制度的建設,沒有制度就沒有依據(jù)和保障,就沒有評判標準。學習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權威性、強制性是提高執(zhí)行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二是要加強執(zhí)行力的培訓教育,從意識與方法層面加以引導,從技能方面加以提升,從而真正落實學習制度,完成各項任務和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曉玲,肖君華.以加強學習托起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3-05-21.
[2]劉寶蒞.建設學習型政黨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中國夢[N].學習時報,2013-05-20.
[3]百度百科.號召力[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314304.htm,2013-07-04.
[4]張才君,徐子良.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長效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2):43.
[5](美)彼得·圣吉(Peter M.Senge)著,張成林譯.第五項修練[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
[6]百度百科.執(zhí)行力[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3421.htm,2013-07-04.
作者簡介:
楊正強,(1972~),男,四川宜賓人,重慶文理學院職業(yè)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發(fā)展規(guī)劃科科長,主要從事教育管理、院校發(fā)展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