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芳
摘 要:小學生與初中生在學習心理、學習能力及學習方法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小學、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上更有較大的差異。對于從小學進入初中的學生而言,在學習模式、學習方法及習慣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不適,造成了學習興趣的銳減和學習成績的下滑。作為一位小學語文老師,有必要正視這一問題,分析過渡期學生的特點,做好順利過渡的相關銜接工作。
關鍵詞:中小學銜接;差異;學習習慣;激發(fā)興趣;自主能力;關愛
我們小學老師經(jīng)常聽到初中老師抱怨:小學生升初中的成績很好,可是一上初中,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感到不適應,提不起學習興趣,學習成績明顯下滑。針對這種狀況,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改革教學,加強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銜接,以了解差異為前提
所謂銜接,指的是事物間的相互連接。而小學生升上初中以后成績銳減,學習興趣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學語文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脫節(jié)帶來的問題。作為一位語文老師,要做好這兩者之間的銜接,就一定要先了解小學生與初中生之間存在的各種差
異,只有把握住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1.學習心理上的差異
從學習心理上分析,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特別是畢業(yè)班),來自各方面的期望值很高:家長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把小學畢業(yè)成績看得很重;教師期望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認可,能為初中學校輸送一批優(yōu)秀的小學畢業(yè)生;學校對畢業(yè)班高度重視,上級教育部門甚至以畢業(yè)班升學成績來衡量評價整所學校的教學水平。在這么高的期望下,小學畢業(yè)階段的學習顯得相對緊張,除了課堂上老師的嚴抓狠督,還有課外家長的配合。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理自然也緊張起來,不由自主地被老師、家長追著投入學習,學習成績也相對有所提高。
而升上初中之后,就像緊繃的琴弦突然斷了,學生從緊張的狀態(tài)中突然松弛下來。初中的學習才剛開始,加上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同學結構重新組合,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用于結識新同學,班主任的管理和督促也不像小學那樣周到,因此,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與心理,學生就會產生不同的行動,學生的學習相對而言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學習成績自然就下滑了。
2.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差異
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比較簡單,知識點少,以拼音、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為主,閱讀理解少。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側重于識記和淺層的理解,思維難度不大。而小學教學以“扶”為主,教師講課的速度較慢,課堂容量少,知識點相對集中。對要掌握的知識總是反復講、反復練,對作業(yè)精批細改。因此,一般的學生只要認真聽課,按要求完成作業(yè),都能取得好成績。
而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一下子加深,知識點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記憶外,更側重于分析與理解,思維的難度增大。由于課程的增加、課時緊、課堂容量大,教師講課時速度不能放得太慢,許多知識只能一帶而過,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作業(yè)的精批細改有難度,只能靠學生的自覺性。而此時學生剛從小學升上初中,心態(tài)還處于不成熟時期,好動貪玩的習性依然存在,還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學習成績自然得不到提高。
除此之外,中小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深入去了解、探討,才能做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平穩(wěn)地向初中語文教學過渡,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銜接,從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
“學習習慣”是學生習慣的一個方面,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好的學習方法或策略,通過不斷地重復與練習,從而形成并發(fā)展為個體一種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的傾向。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又會對學習語文產生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語文行為習慣存在很大的可塑性,養(yǎng)成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特別是課堂學習習慣尤其重要。中國青少年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绷晳T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yǎng)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運行,如果是好的習慣,將會終生受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很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1.課前預習
(1)每學習新課之前,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掃清語言文字障礙:讀音不準的,查字典注上音;不理解意思的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理清含義。
(2)讀通全文,理清課文條理,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3)根據(jù)閱讀提示,邊讀邊思考問題,并自己嘗試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2.課堂學習
(1)坐姿端正,專心聽講。
(2)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回答問題要清晰、有條理、完整。
(3)認真做好筆記,不懂的地方大膽質疑,敢于大膽地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
3.課后溫習
(1)溫故而知新,每天在課外抽取一定的時間,把當天所學的知識翻新一遍,加深記憶。
(2)認真按質按量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作業(yè)盡量不出現(xiàn)錯別字。
(3)堅持用筆記本摘錄好詞好句;堅持寫周記,勤練筆,提高作文水平。
(4)多看有益的課外書,拓寬知識面。
眾所周知,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才能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小學生如果在小學階段就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會為中學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從而實現(xiàn)平穩(wěn)地向初中語文學習過渡的目的。
三、銜接,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手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到學習的興趣,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創(chuàng)設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去年,我聽一位初一的老師上了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自我介紹”,感覺老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單一:學生自我介紹—同學評價—老師總結。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后來,我也在小學高年級開展了“自我介紹”的口語交際課。我先嘗試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讓一位擅長唱歌的同學先上臺高歌一曲。果然,她如黃鶯出谷般的歌聲,緊緊地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在此基礎上,我請她結合自己的特長愛好,向同學介紹自己。學生的參與興趣被激活了,大家興致勃勃地參與到我設計的“才藝大比拼”的活動中,并有聲有色地將自己最擅長的一面拿到臺上展示,向同學介紹自己。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學習效果更好。
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在活學、樂學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能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自學能力的形成。
四、銜接,以關愛學生成長為關鍵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關心愛護。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初中生,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都還是一個“大兒童”,所以他們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愛。而老師的關愛,更是推動學生學好語文的動力。
我記得一位升上初中的學生回來探望我們小學老師時對我說:“小學老師整天不是在教室就是在辦公室,那時,我們有什么事都可以去找老師幫忙解決。可是到了初中,老師一上完課就走了,有什么問題想請教,都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甭犃诉@位學生的話,我十分感慨:小學生升入初中后,生理和心理都有了發(fā)展,從生理上來說,正進入青春期,從心理上來說,他們都是大孩子了,有了一定的主見。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高度的責任感,要愛護他們,同他們建立真摯的感情,取得他們的信任,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在生活中多關心他們,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對學生嚴慈相濟。作為小學高年級的老師,要教會學生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努力幫助學生消除依賴心理。而初中老師則要多花點時間與學生相處,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感受到老師親人般的關愛。愛是教師工作的基本點,更是推動學生學好語文的動力。
五、銜接,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目的
在小學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從對學生實施的“全扶”式向“半扶半放”式過渡。現(xiàn)代教學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經(jīng)不僅是“學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因此,小學高年級的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做好“半放”的嘗試教學。教會學生自讀自學的學習方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初中語文教學做好鋪墊。例如,在教學六年級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時,文中許多地方都能體現(xiàn)居里夫人美麗的心靈與品格。如果每一處都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則會使教學過程變得沉悶而低效,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分析課文時,我抽取其中的一個句子“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fā)現(xiàn)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fā)現(xiàn)”做示例,先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然后抓住重點詞語“人生的意義”誘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并不在于年輕美貌,金錢名利,而在于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而居里夫人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其中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己默讀,在課文中找出其他體現(xiàn)居里夫人美麗品格的句子,抓住句中的重點詞語來分析理解。這樣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后,放手讓他們自主合作學習,把“全扶”式的教學變成“半扶半放”,從而有意識地向初中語文教學靠攏,最終實現(xiàn)互相銜接的目的。
總而言之,作為一線的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探究學生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邁好中小學銜接的第一步,以課堂改革的理念為方向,不斷改進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尋找出一條合適中小學相銜接的寬廣之路。銜接是永恒的,探索是無盡的。愿中小學語文教師架起橋梁,攜手共研,加強溝通,使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平穩(wěn)過渡,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人和鎮(zhèn)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