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打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越來越壯大,這一群體的產生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這些問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主要就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這些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留守兒童;現(xiàn)狀;問題;方法和策略
中圖分類號:G7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1-0192-02
引言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的孩子。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副產品,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農村進入城市,而由于物質條件及政策上的局限性,他們無法將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撫養(yǎng),于是緊隨三農問題之后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問題。目前,中國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約1.3億人。根據(jù)2005年中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shù)據(jù)推斷,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 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 000多萬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規(guī)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 而且,中國留守兒童的分布相對比較集中,多數(shù)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6省的農村留守兒童在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中所占比例超過半數(shù),達到52%。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現(xiàn)狀
隨著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大量出現(xiàn)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們開始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及心理狀況,并反思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這一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所接觸到的第一個外在環(huán)境,也是孩子情感的歸屬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農村,家庭教育長期表現(xiàn)為雙系結構,即母親主要承擔表達性功能,負責孩子的情感和生活問題,而父親是家庭的支柱,主要承擔工具性功能,負責孩子生存技能的培養(yǎng)。但是隨著父母一方甚至雙方都外出打工,這種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的雙系結構被打破,甚至出現(xiàn)了隔代教育,由此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出現(xiàn)了嚴重的缺陷甚至缺失。
2.學校教育的弱化:學校是專門培養(yǎng)人的場所,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學校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很渴望在學校生活中找到情感的歸宿,這就需要學校充分發(fā)揮其道德教育的作用。然而,目前農村中小學的道德教育現(xiàn)狀卻并不理想。由于中小學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仍占據(jù)主導地位,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對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漠不關心,甚至會歧視思想上存在問題的學生。學校雖然開設了思想道德教育這門課程,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的引導,大多數(shù)思想政治教師只注重學生的卷面分數(shù),而弱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正確引導,缺乏對學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學校普遍缺乏人文關懷,沒有營造起良好的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的氛圍。
3.社會教育的負面影響:新一輪的“拜金主義”和“讀書無用論”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農村父母知識水平相對低下,在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引導方面缺乏正確的方式,這就影響了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并且,由于受近幾年出現(xiàn)的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的影響,以及父母為了眼前利益放棄對孩子的監(jiān)管,留守兒童很容易產生“拜金主義”的思想,他們甚至會認為,既然辛辛苦苦考上大學還找不到工作,那還不如跟父母一樣外出打工掙錢,提早過上自己期望的“都市生活”。除此之外,由于受大眾傳媒的影響,留守兒童在許多人眼里被定義為弱勢群體,這同樣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造成影響,使他們覺得自己屬于邊緣人群,無形中他們的自信心就被削弱了。同時。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廣泛應用,網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面對網絡和鋪天蓋地的信息,由于缺乏有力的引導和監(jiān)管,以及自身發(fā)展的不成熟,留守兒童往往缺乏對信息的辨別和篩選能力,容易受不良思想觀念的誘惑,這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非常不利的。
二、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給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發(fā)展帶來的問題
1.性格缺陷: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缺乏父母的關心愛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下降,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在課堂上不敢主動回答問題,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顯得過于被動,甚至不愿與人溝通,消極悲觀,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對于一些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容易得到的是物質上的滿足而不是感情上的溝通,長期的溺愛,會使他們變得自私自利,蠻橫霸道,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2.缺乏親情: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體驗,留守兒童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即使偶爾能和父母在一起,他們也不知道該怎樣去跟父母溝通交流,在父母面前也會顯得緊張,不敢去袒露自己的心聲。對那些父母外出打工時間越長,探親次數(shù)越少,溝通頻率越低的留守兒童來說,這方面的問題表現(xiàn)得越明顯。
3.心理障礙:一般情況下,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問題關注較少,尤其對于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由親戚撫養(yǎng)或者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的心理問題基本上得不到監(jiān)護人的關注。對于一部分留守兒童來說,一旦出現(xiàn)心理問題,他們能夠求助的第一個對象就是老師,但由于一個班的學生人數(shù)很多,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所以,對于那些本身性格就比較內向的學生來說,他們寧愿自己將問題壓抑在自己心里,長期下去,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影響。
4.行為偏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jiān)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tài)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fā)現(xiàn),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兒童的種種行為問題,監(jiān)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5.價值扭曲: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缺乏對孩子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以及他們?yōu)榱搜矍袄娑活櫤⒆拥慕】党砷L,沒有對孩子起到榜樣作用,使得留守兒童對金錢的認識產生偏差,他們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部分學生開始把人生發(fā)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熱衷于吃喝玩樂,在學習中往往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得過且過,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三位一體的,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和社會承擔了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任務,而學校和社會教育又不盡人意,自然使得留守兒童的教育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要解決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
1.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父母外出務工方式和溝通方式,盡可能地留一個人在家,以對孩子起到一定的引導監(jiān)管作用,并盡可能地就近打工,縮短跟孩子在空間上的距離,從而減少與孩子在心理上的距離感。同時要加強跟孩子的溝通交流,增加聯(lián)系的頻率,并采取恰當?shù)姆绞较郎贤ǖ恼系K。除了電話溝通外,還可以采取傳統(tǒng)的書面交流,這不僅有助于鍛煉孩子的寫作水平,還能使孩子更容易敞開心扉,透露自己的情感。同時作為父母,還應加強和學校的聯(lián)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狀況,給予積極正確的引導。
2.從學校教育上:加強思想品德課程的德育功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評價機制,將學生的思想道德表現(xiàn)納入課程評價的體制中,從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發(fā)展起到導向作用。同時,有條件的學校應該開設心理咨詢室,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供有效的途徑,同時加強對教師的道德教育,使教師放下師道尊嚴,關心熱愛學生,真正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對于寄宿制學校,教師應同時擔負起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職責,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應定期給學生進行親情教育和法律道德教育,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艱辛,理解關愛父母,遵紀守法,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學校應利用現(xiàn)有資源創(chuàng)設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環(huán)境,使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
3.從社會教育上:一是要加強媒體宣傳。充分發(fā)揮媒體的作用,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二是充分發(fā)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委員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領導小組等機構,協(xié)調教育、文體、廣播、司法、財政、勞動、衛(wèi)生、民政、工商、環(huán)保等相關職能部門,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公共衛(wèi)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文體科技、市場凈化、環(huán)境整治、勞動用工、經費保障等諸多領域,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黨委政府統(tǒng)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系。三是要建立農村社會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學校,特別是雙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會上的時間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qū)建設已經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時,當前廣大農村也具有了建立社會化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鶎狱h政機關有大量富余人員,中小學校有大量退休人員,他們完全能勝任中小學生的監(jiān)護和教育工作??煽紤]由基層教育部門牽頭,聯(lián)合共青團、婦聯(lián)、工會等相關群眾性組織,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橋梁作用。
除此之外,在解決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上,政府還應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打破傳統(tǒng)的城鄉(xiāng)二元管理模式,沖破城鄉(xiāng)戶籍界限,讓農民工享有和城市居民同樣的福利待遇,尤其在農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應該給予更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使農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身邊接受和城里孩子同樣的教育,切實保障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從而使他們增強自信心,熱愛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積極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
總之,留守兒童同樣是祖國的花朵,同樣需要社會的關愛,解決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