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爽英
摘 要:修裱是檔案館、圖書館及文獻保管機構修復與搶救古舊文獻資料技術的手段與方法,而且是中國特有的一門技藝。以知網(wǎng)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為樣本庫,以“題名”為檢索詞,“修裱”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共檢得123篇相關文獻,并對123篇文獻進行一些統(tǒng)計與分析,以期對國內(nèi)檔案修裱研究做一個概括性的描述。
關鍵詞:檔案;修裱;文獻;統(tǒng)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G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170-02
一、研究涉及的學科
國內(nèi)有關修裱的研究共涉及檔案及博物館、有機化工、圖書情報與數(shù)字圖書館、中國文學、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行政法及地方法制、建筑科學與工程、出版、輕工業(yè)手工業(yè)、旅游10個不同學科。其中檔案及博物館110篇,占89.43%;有機化工7篇,占5.69%;而圖書情報與數(shù)字圖書館、中國文學、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行政法及地方法制、建筑科學與工程、出版、輕工業(yè)手工業(yè)、旅游8個學科各1篇,共占8.5%。研究的專業(yè)性非常強。
二、文獻的年度分布
從1962年第一篇有關修裱研究的文獻發(fā)表,到2013年53年間有32個年份有文獻發(fā)表。全部年份平均文獻數(shù)為2.32篇,有文獻發(fā)表年份平均文獻數(shù)為3.84篇。最少的年份為1篇,最高的年份為10篇。中數(shù)為5篇。眾數(shù)為4篇(7個年度)。具體情況:1962年1篇,占0.81%;1964年1篇,占0.81%;1980年2篇,占1.63%;1982年1篇,占0.81%;1984年2篇,占1.63%;1986年1篇,占0.81%;1987年2篇,占1.63%;1988年6篇,占4.88%;1989年2篇,占1.63%;1990年4篇,占3.25%;1992年5篇,占4.07%;1993年6篇,占4.88%;1994年6篇,占4.88%;1995年4篇,占3.25%;1996年5篇,占4.07%;1997年4篇,占3.25%;1998年8篇,占6.5%;1999年5篇,占4.07%;2000年6篇,占4.88%;2001年4篇,占3.25%;2002年6篇,占4.88%;2003年2篇,占1.63%;2004年1篇,占0.81%;2005年10篇,占8.13%;2006年3篇,占2.44%;2007年5篇,占4.07%;2008年4篇,占3.25%;2009年4篇,占3.25%;2010年5篇,占4.07%;2011年4篇,占3.25%;2012年3篇,占2.44%;2013年1篇,占0.81%。
從文獻的分布情況來看,研究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初,但整個60年代的研究只有前期有零星文獻發(fā)表,后期沒有文獻發(fā)表。整個70年代相關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沒有1篇文獻發(fā)表。進入80年代,研究開始恢復,10年間有7個年份共發(fā)表文獻16篇,年均不到2篇,最多1年發(fā)表文獻6篇。進入90年代,研究日趨活躍,10間共發(fā)表47篇,年均近5篇;只有1個年份沒有發(fā)表文獻;最高年份發(fā)表8篇。進入21世紀后,研究的持續(xù)性更強,沒有空白年份出現(xiàn),文獻總量比20世紀90年代略少,達45篇,但最高年份為10篇,研究的起伏較大。近年來,年度發(fā)表文獻的數(shù)量略有下降,研究有降溫的趨勢。
三、文獻的基金資助、研究層次及作者分布
在123篇文獻中,僅有《正確看待檔案修裱技術》1篇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這篇文獻來自于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張美芳教授2007年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檔案保護技術的戰(zhàn)略走向”(項目編號:07BTQ030)。
從文獻涉及的層次來看,可分為2類5個層次。其中社會科學116篇,占94.31%(基礎研究81篇,行業(yè)指導34篇,職業(yè)指導1篇);自然科學7篇,占5.69%(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4篇,工程技術3篇。社會科學占絕對多數(shù)。
從文獻作者的分布情況看,123篇文獻作者就超過了132人,2篇以上的作者31人,發(fā)表文獻69篇次。其中余紫岡、梁朝玉、狄娟、曹楓、張清志、吳志剛、劉舜強7人各3篇,共21篇次,占17.07%;鄒心欣、周景華、趙美華、張玉榮、張美芳、袁國華、于繼平、尹慧道、燕開良、顏紅梅、薛蓉、王勇、王曉源、王冬明、施佩璜、馬秀艷、劉小敏、梁惠卿、連成葉、李維鋒、李銳、姜建國、陳學敏、陳文樵等24人,各2篇,共發(fā)表48篇次,占39.02%;宗培嶺、朱曉莉、朱賢述、鄭蓮香、趙滿堂、章周葉、張芝橋、張蕓、張樹清、張煥葉、翟興運、曾聲珂、于成志、楊誼、楊白新、嚴表、許興斌、徐向東、徐廷驃、徐麗萍、辛飛飛、伍同、吳君紅、魏斌、王英蘭、王應麟、王艷明、王偉酈、王曙光、王世林、王慶峰、王明哲、王建庫、王惠娟、王海峰、王丹瓊、汪思明、田益民、田磊磊、陶琴、孫曉、孫慰耆、孫書靜、蘇云龍、蘇麗婭、史偉、沈陽市檔案局檔案搶救課題組、沈蒙、邵金耀、潘思羽、潘建軍、歐陽慧齡、梅軍、毛清英、麻新純、麻愛萍、欒承素、呂玲、劉志峰、劉志東、劉旭東、劉靜宜、劉國科、廖前方、梁新、梁翠華、李鈺章、李玉虎、李永新、李筱春、李淑華、李琦、李蘭、李景仁、李關亮、李大龍、景麗霞、姜麗娟、黃均霞、胡延平、胡東寧、侯傳學、付雪濤、馮樂耘、馮鶴旺、方榴膺、段錫璋、董佩華、董慧娟、丁金根、達式玉、崔曉偉、成古、陳勇、陳鵬、陳紅、陳福英、陳菲、陳迪、陳道國、蔡順琴等101人各1篇次,占82.11%??傮w人均0.93篇。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核心作者群。
在這些作者中,合作文獻數(shù)為32篇,占26.01%。合作率超過了整個文獻數(shù)的1/4,比例非常之高。在這些合作的文獻中,7人合作的1篇,5人與4人合作的各3篇,3人合作的10篇,2人合作的15篇。
四、文獻涉及機構的分布情況
從文獻涉及的機構看,至少有90個單位,單位平均值為1.37篇。其中發(fā)表2篇文獻以上的有20個單位,占單位數(shù)的22.22%;發(fā)表文獻53篇,占123篇文獻的43.1%。成為這一研究的核心研究單位。其中安徽省檔案局5篇,占4.07%;四川省檔案局、云南省檔案局2個單位各4篇,占6.5%;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遼寧省檔案局、同濟醫(yī)科大學、故宮博物院、天津師范大學6個單位各3篇,占14.63%;北京圖書館、廣東省陽江市檔案局、廣西民族學院歷史系、貴州省檔案局、河南油田、黑龍江省檔案館、湖北大學人文學院、湖南省檔案館、湖州市檔案館、淮南師范學院、嘉善縣檔案館、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景寧縣檔案館、空軍政治學院圖書檔案系、昆明市檔案館、樂山市檔案館、臨汾地區(qū)檔案局、臨汝縣檔案館、靈臺縣檔案局、山東交通學院、山東省滕州市檔案館、沈陽市檔案局、臺州地區(qū)檔案館、滕州市檔案館、天津市城建檔案館、天門市檔案局、外交部原檔案室、武漢市城建檔案館、武漢同濟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西雙版納州檔案局、湘西自治州檔案館、蕭山市檔案館、邢臺學院初等教育學院、煙臺職業(yè)學院、陽泉局、云南省檔案局館、福州市交通建設發(fā)展總公司、中國檔案學會檔案保護技術委員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肥工業(yè)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重慶市檔案局等各70個單位各1篇,占56.91%。從文獻作者機構分布看,檔案局館所占比例與發(fā)表文獻均是最高。
五、文獻的來源類別、期刊分布、關鍵詞分布情況
在全部123篇文獻中核心期刊100篇,占81.3%;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文獻30篇,占24.39%。核心期刊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所占比例高于普通期刊。研究的文獻權威性高。
從文獻的期刊分布看,123篇文獻分布在32種期刊上,刊均3.84篇。發(fā)表文獻在2篇以上的有20種,占62.5%;發(fā)表文獻111篇,占90.24%。文獻的分布相對集中。其中檔案學研究15篇,中國檔案13篇,檔案學通訊12篇,浙江檔案11篇,蘭臺世界10篇,云南檔案6篇,四川檔案5篇,北京檔案、貴州檔案、湖南檔案、山西檔案4種雜志各4篇,城建檔案、檔案、檔案管理、湖北檔案、上海檔案5種各3篇,檔案天地、黑龍江檔案、山東檔案、粘接4種雜志各2篇,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檔案與建設、東南文化、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黑龍江造紙、化學與黏合、秘書、圖書館工作與研究、圖書館雜志、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等12種雜志各1篇。檔案學期刊與檔案學核心期刊是關注這一研究的主要媒體。
從文獻的關鍵詞分布看,共涉及49個關鍵詞,其中使用頻率在2次以上的有11個,占到了22.45%。其中檔案8篇、修裱6篇、修裱技術4篇、淀粉3篇、檔案修裱3篇、書畫修裱2篇、檔案保護2篇、方法2篇、中藥2篇、解決辦法2篇、淀粉膠粘劑2篇;黏度、黏合劑配置、標準、修裱文獻等38個各1篇。文獻使用關鍵詞的比例不足半數(shù)。研究的專指性與規(guī)范性都比較差,這與這一研究起步早,早期文獻不規(guī)范有直接關系。
六、結(jié)語
國內(nèi)有關修裱的研究共所涉及10個不同學科。主要集中在檔案及博物館和有機化工兩個專業(yè),研究的專業(yè)性非常強。研究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初,70年代相關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進入80年代,研究開始恢復,年均近2篇;進入90年代,研究日趨活躍,年均近5篇;進入新世紀后,研究的持續(xù)性更強,沒有空白年份出現(xiàn),但起伏較大。近年來研究有降溫的趨勢。研究很少得到政府基金的支持。研究以基礎性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占優(yōu)。研究者不多,但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核心作者群。從文獻作者機構分布看,檔案局館所占比例與發(fā)表文獻均是最高。從文獻來源看,核心期刊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所占比例高于普通期刊。檔案學期刊與檔案學核心期刊是關注這一研究的主要媒體,研究的文獻權威性高。文獻使用關鍵詞的比例不足半數(shù)。研究的專指性與規(guī)范性都比較差,這與這一研究起步早,早期文獻不規(guī)范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