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力
[摘要]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種心理暗示。它是由于教師對不同的學生產(chǎn)生了不同的期望值,這種無意識心理暗示在課堂互動中會對學生作出不同態(tài)度反饋,從而會給學生在心理造成不同影響。本文對此加以闡述。
[關鍵詞]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暗示 期望值 課堂互動
一、“課堂里的皮格馬利翁”經(jīng)典研究
古希臘神話傳說: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酷愛雕塑藝術。他在一次完成一座少女雕像時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情感,并不禁對這尊美麗的少女雕像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傳說后來他的熱情終于感動了上帝,少女雕像真的活了起來,兩人最后相聚在一起。這個神話所反映出的“愛”的效應,后來被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應用于兒童的發(fā)展性預測實驗中。其實驗過程是:從某一小學中抽取一些小學生進行測驗,然后從這些學生中隨機抽取20%列入“好學生”名單,心理學家將這些隨機人群稱為“智力水平優(yōu)秀,有巨大的學習潛力,在學術方面有發(fā)展前途,是未來的人才”,實驗者將這些人的名單交給他們的老師。過了一個學期后,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測驗,結果發(fā)現(xiàn),名單上的那些學生分數(shù)出現(xiàn)明顯提高,而沒有列入名單的學生,其分數(shù)變化不大。本來,那份所謂的“有發(fā)展前途”的學生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意開出來的,并不是根據(jù)實際測驗分數(shù)特意挑選的,但是這此情況羅森塔爾沒有向?qū)W生的老師說明,因此,老師對“有發(fā)展前途”“未來的杰出人才”等信以為真。正是這種先入為主的感覺,教師在潛意識上不自覺地對這些“有發(fā)展前途”的學生予以更高的期望值。而這種期望值,又勢必會在教師的教學和日常與學生的交往中表現(xiàn)于態(tài)度和情感上。這些學生由于受到教師態(tài)度的積極影響,也就真的表現(xiàn)出教師期待中的各種反應,這種主動配合導致他們可能取得很大進步。這就是著名的“課堂里的皮格馬利翁”經(jīng)典研究,羅森塔爾把這種因教師的期待而潛移默化促成學生進步的心理作用,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二、課堂互動與無意識教學
(一)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作用
1.課堂教學內(nèi)容可通過課堂教學互動形式完成
課堂教學互動是指師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討,互相促進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1)組織上課。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對上課作好心理上和學習用具方面的準備。使其集中注意力,積極自覺地進入學習情境中。
(2)檢查復習。目的在于復習已經(jīng)學過的內(nèi)容,檢查學習質(zhì)量,彌補知識上的缺陷,為接受新知識作好準備。
(3)講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
(4)鞏固新教材。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對新教材的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使他們基本鞏固和消化所學的新教材,為繼續(xù)學習和進行獨立作業(yè)做準備。
(5)布置課外作業(yè)。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自學能力。
以上所有內(nèi)容都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互動來完成。
2.課堂教學互動的有效性
(1)師生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fā)、探討、豐富課程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
(2)師生間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廣泛,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過這些交流,師生間能夠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學過程也就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師生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提高課堂效率,達成教學的最優(yōu)化。
(二)無意識教學
所謂無意識教學,指的是教師不自覺地、通常是在偶然過程中進行的教學。無意識教學可分為不完全無意識和完全無意識教學兩種。
1.不完全無意識教學。它是指教師是在有意識地設置教學情境,而學生則是在無意識的過程中接受教育的一種教學。情感教育就是典型的不完全無意識教學。
2.完全無意識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均沒有意識到地過程中進行的教育。完全無意識教學與教師的無意識行為有很大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教師通過表揚、獎勵或者批語懲罰可能不僅矯正了某一學生的某種行為,而且還可能導致該學生自信心的變化或班級中其他學生行為的改變。由此可見,這種與教師無意識行為密切相關的完全無意識教學是一種伴隨著有意識教學同時進行的教學形式。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屬于完全無意識教學影響。
(三)課堂互動與無意識教學的關系
所有的教學都有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會設置許多問題,以完成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伴隨不完全無意識教學和完全無意識教學。比如,當學生的答案與事先設置的問題答案一致時,教師會無意識地點頭稱贊或露出興奮眼神等。
三、皮格馬利翁效應在課堂互動中對學生的影響
(一)皮格馬利翁效應與無意識教學
羅森塔爾認為,在其著名的經(jīng)典研究“課堂里的皮格馬利翁”中,那些隨機抽取的20%“有發(fā)展前途”的學生之所以在一學期以后的測驗中分數(shù)提高,是由于名單所引起的教師對學生的良好期望。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對學生的愛、關懷和期望將在教學效果上產(chǎn)生相應于這種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種完全無意識教學的結果,它在產(chǎn)生過程中有兩個重要因素不容忽視,即教師的輸入和教師的輸出。教師的輸入決定著教師的期望,教師的輸出則通過各種無意識的動作、言語和表情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儀表、行為、智商、成績、學生的兄弟姐妹或?qū)W生家長的一般特性得出印象。這種基于一天或一周的相處所產(chǎn)生的印象可能會使教師對學生行為或今后的學習成績產(chǎn)生期望。教師正是根據(jù)以前與學生相處時“輸入”的有關學生特性信息形成對學生的期望。而教師一旦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期望,在以后與學生的交往中總要以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即教師的“輸出”。盡管教師的一些輸出是有計劃的、“推理明晰”的輸出,但更多的是不明顯的、無意識的。比如,教師一般不對“反應遲鈍”學生的意見給予重視,而對于領悟較快學生的意見則積極采納。教師甚至對“聰明”或“遲鈍”學生的非語言行為反應也不一樣,見到高材生總是臉帶微笑,身體挨得比較近,不自覺地用關愛的神態(tài)端詳他們。而對“遲鈍”的學生,態(tài)度就不一樣了,一些冷漠、厭惡、嘆息、憐憫等的無意識舉動和神態(tài)會不由得表現(xiàn)出來。教師正是通過這種建立在信息輸入基礎上的無意識的輸出對學生的學習施加不同的影響。
(二)皮格馬利翁效應在課堂互動中的影響
課堂互動是非常有效的教學形式,它通過活躍課堂氣氛,受到學生喜愛,尤其適合90后這些思維活躍不甘忍受沉悶教學的大學生,因此,許多教師都會采取這種形式,力圖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能夠“動起來”。但有些教師在課堂中設置許多問題,學生成了回答問題的機器,回答對了,教師持肯定和贊揚的態(tài)度,學生學得很愉快,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卮疱e了,情緒低落。又陷入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影響中。因此,教師應當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加強師德師風的修養(yǎng),不但從地位更要從靈魂上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就能打開緊閉的心扉,消除原有的畏懼教師的心理。這樣,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師生的互動交流就不再存有障礙。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民主課堂的基礎,有了民主,師生間就能互動起來,而且這互動的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品質(zhì),真正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四、皮格馬利翁效應在課堂互動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對教學及對學生產(chǎn)生的無意識影響。充分發(fā)揮皮格馬利翁正面的、良性的、激勵的效應、努力克服其不良的、消極的負面效應。教師要了解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互動時,認真篩選、正確地評判輸入的信息,這樣才能控制好輸出信息,使其不會因輸入偏差而導致輸出時產(chǎn)生皮格馬利翁負效應。由于皮格馬利翁效應不會泛化,這種效應只發(fā)生在教師所期望的學生身上,其影響不會涉及其他學生。因此,教師應該盡量對每個學生都寄予良好的希望,從而在每個學生身上都引發(fā)皮格馬利翁正效應??傊處熗ㄟ^控制自己的輸入和輸出,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有促進作用的期望,從而借助于完全無意識教學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充分發(fā)揮皮格馬利翁正效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駱伯巍.教學心理學原理.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7.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
[3]盧秀安.教與學心理案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作者單位:北京農(nóng)學院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