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學(239000) 姜家余
兩道相似高考題的比較、分析與啟示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學(239000) 姜家余
題目之一根據(jù)材料和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2011年安徽卷34題)。
材料:亞洲冷高壓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冬半年的天氣。受其影響,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經歷一次暴雨過程。下圖表示2006 年9月3日20時地面氣壓場。
(1)圖示時間銀川氣溫 ____(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2)指出圖中成都的風向,判斷過境時成都的天氣系統(tǒng)并簡述理由。
(3)該天氣過程在四川盆地邊緣可能引發(fā)哪些地質災害?若野營遇此情況,應如何防范和自救?
參考答案:(1)低 與成都相比,銀川緯度較高,海拔較高,溫度較低,同時云量較少,大氣逆輻射弱,接近冷氣團的源地;成都北側的山脈削弱了冷空氣的勢力,且熱島效應較強。
(2)偏北風 冷鋒 成都北為高壓,南為低壓;冷氣團主動向南移動,與暖氣團相遇形成鋒面;過境時形成暴雨。(判斷為低壓,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3)滑坡,泥石流 扎營時,避開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彎曲和匯合處,以及懸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時,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方向的高處跑,切忌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護頭部。
題目之二下圖為2001年4月6日17時某區(qū)域地面天氣圖,虛線范圍內為圖示天氣系統(tǒng)引發(fā)的某種氣象災害實時分布圖。此前圖示區(qū)域大部分地區(qū)表土解凍,地表干燥。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2013年安徽卷34題)。
(1)描述圖示區(qū)域氣壓分布特點。
(2)判斷該氣象災害種類,分析其形成的天氣條件。
參考答案:(1)西部和東南部氣壓高,有高壓中心,等壓線稀疏,氣壓梯度小;中部偏北氣壓低,有低壓中心,等壓線密集,氣壓梯度大。
(2)沙塵暴。天氣條件:氣溫回升導致表土解凍,蒸發(fā)加強,地表干燥,沙源豐富;冷鋒鋒面前暖氣團干燥、難以形成降水,氣旋勢力強、氣流上升、形成揚沙;偏西風風力強勁,形成大范圍沙塵暴。
一、兩道試題的相同或相似點
1. 試題的切入角度相同。兩題文字信息中都充滿著天氣、氣象、氣壓、氣溫、災害等詞語,明顯以當前人們關注的天氣和氣候問題為切入點,既突出了主干知識的考查,又體現(xiàn)了聯(lián)系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地理的一些基本課程理念。
2. 考查內容基本相同。兩題都考查了《課標》中的“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tǒng)的特點”“例舉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分析臺風、寒潮、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舉例說明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等內容,而且都具體考查到冷鋒過境時所產生的次生災害。
3. 內容載體相同。兩題都是以亞洲的(包含我國)局部區(qū)域圖為載體,題中的示意圖都源于人教版必修一教材(32頁和43頁),都以區(qū)域地面等壓線分布為知識信息的呈現(xiàn)形式,示意圖中的圖例也相同。
4. 文字材料基本相同。都提供了具體的區(qū)域和時間,都有有關天氣、天氣系統(tǒng)的敘述。文字中的隱含信息也有相似之處,如2011年題中有“經歷一次暴雨過程”,2013年題中有“大部分地區(qū)表土解凍,地表干燥”。從設問角度看,2013年的第1小問,也可以作為2011年的設問。
5. 測試能力基本相同。兩題都考查了“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guī)律”的能力。同時,為了達到上述能力所使用的指令性動詞也有相似之處,如“判斷種類、分析條件或成因”等。
二、兩道試題的不同點
1. 區(qū)域尺度不同。2011年試題是我國局部區(qū)域圖,范圍較小。2013年試題是亞洲東部(含2011年試題的區(qū)域圖)區(qū)域圖,范圍較大。
2. 示意圖中信息詳略不同。2011年題示意圖中除了經緯線數(shù)值、等壓線數(shù)值、等壓線分布以及個別城市位置和圖例外,再沒有其他過多的信息,整個示意圖顯得很簡略。2013年題示意圖中除了2011年示意圖中的信息都有外,還呈現(xiàn)了“虛線范圍”、氣旋鋒面等。尤其是冷鋒、暖鋒的符號及位置,使得2013年試題示意圖中所含信息較詳實,量也較大。
3. 考查具體的知識點不同。雖然兩題所考查的《課標》內容基本相同,但考查的具體知識點明顯不同。2011年側重考查影響不同地點氣溫高低的因素(緯度、地形、天氣、城市熱島效應等)、影響空氣水平運動因素(氣壓高低、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等)、冷鋒過境的天氣特點以及地質災害種類、特點及防范措施等。而2013年側重考查氣壓高低的概念、氣象災害的種類以及沙塵暴天氣的特點和形成條件等。雖然兩題都考查了冷鋒過境時所產生的次生災害,但2011年是先判斷天氣系統(tǒng),再考由該天氣系統(tǒng)引發(fā)的次生災害(滑坡、泥石流)的預防措施;而2013年是先已知圖示中的冷鋒過境,再考由該天氣系統(tǒng)引發(fā)的次生災害(沙塵暴),進而再考該次生災害的形成條件。
4. 考查能力的梯度不同。2011年試題中的填空和“指出風向”考查的是“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地理知識”的能力,“分析成因”“并簡述理由”考查的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guī)律”的能力,“可能引發(fā)哪些地質災害?如何防范和自救?”考查的是“探討”能力,考查能力的梯度明顯。2013年試題中第一小題“描述特點”,雖然要調動和運用的地理知識不多,但要描述的準確、恰當、貼切,并且術語要專業(yè)、文字表達要簡練扼要,同時既要宏觀又要微觀、既要定性又要定量,這無疑有一定的難度,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較高。第二小題的“判斷該氣象災害種類,分析其形成的天氣條件”與2011年試題中的“判斷過境天氣系統(tǒng)并簡述理由”能力要求相當。
三、啟示
1. 理解《課標》理念、落實《課標》“目標和要求”
《課標》是國家制定的,是國家對高中地理教學所要求達到的標準,是教材編寫和高考命題的依據(jù)。無論是平常的教學,還是各種類型或級別的測試都要體現(xiàn)《課標》的理念、落實《課標》的“目標和要求”。本文中的兩道高考試題,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某一要素設問為起點,以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各種自然災害、環(huán)境問題的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為落點,立意高遠,充分體現(xiàn)了“時代性和基礎性”“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等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從兩道試題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和具體設問看,都力求落實《課標》的目標和達到《課標》的標準要求。
2. 掌握教材、夯實基礎
教材是體現(xiàn)《課標》理念、落實《課標》目標和要求的材料,是具體知識點和知識系統(tǒng)性的載體。盡管全國教材“一標多本”,但作為使用的一種教材,仍然是一線老師教和學生學的“本”,是高考命題者要思考的源地。從本文兩道試題的示意圖看,都是源于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第32頁的“1958年4月5日8時世界海平面氣壓(hPa)分布(局部)”圖和第43頁的“2003年10月14日12時世界海平面的氣壓分布(局部)”圖。所運用的知識都來源于教材,而且高考題的答案就源于教材,最明顯的是2011年的“若野營遇此情況,應如何防范和自救?”其答案就是教材(人教版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第84頁)中的原話。由此可見,掌握教材、夯實基礎是多么的重要。
3. 運用知識、體現(xiàn)能力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其試題是從能力立意出發(fā),淡化知識的記憶和復述,強調知識的變式和遷移,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試題設問是通過基礎知識、技能的運用來考查考生的“四種”能力水平。知識、技能是考查的對象,更重要的是考查能力的載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單一知識點外,更多是要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關注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淡化脫離情境的理論檢測,注重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的特定區(qū)域的知識運用,通過知識運用的訓練,以提高“四種”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