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萍
摘要:課前預習是課堂賞析的前提和鋪墊,讓學生通過預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先通過配樂朗讀整體感受文本,接著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使理解走向深入,從情感入手賞析語言藝術,運用朗讀、翻譯、寫作、問答等方式使學生具體體會文章的精彩細節(jié),最后通過哲理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層思辨。此設計由整體到部分,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
關鍵詞:梳理; 感知;賞析;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0325-01
1 教學目標
1.1 通過梳理課文,積累文言詞句。
1.2 品味文本語言,感悟至愛親情。
2 教學過程
2.1 課前預習。
(1)利用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若仍不能解決,從文中劃出,待課上教師解答。
(2)把重點實詞、常用虛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
2.2 導入。
大屏幕展示:蘇軾曾說過:讀《 》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 》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 》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學生填空。
明確:出師表 陳情表 祭十二郎文
拓展一問:這句話說明了三篇文章的主題情感各是什么?
明確:忠君 孝順 友愛
導入一問:為什么讀《陳情表》不下淚,其人不孝呢?這篇課文為什么會如此打動人?我們來學習《陳情表》。
2.3 梳理詞句。
(1)針對課前預習中的疑難問題教師給予解答。
(2)利用投影儀投影一位學生整理的情況,其他同學作補充。
2.4 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①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正音斷句。
②播放樂曲《二泉映月》,教師示范朗讀。
③學生配樂朗讀。
(2)一句話概括:是誰陳情?
向誰陳情?
陳什么情?
明確:李密向晉武帝上表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終養(yǎng)祖母的衷情。
2.5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李密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欲征其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為由,辭不應征。
李密作《陳情表》時,正處在改朝換代的非常時期,蜀魏兩國舊臣中不少人為了保全名節(jié)不愿同司馬氏合作,如"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阮籍整天飲酒作樂,不問政事,常常醉醺醺的,曲折地表現(xiàn)出不合作的態(tài)度;嵇康則公開表示不合作,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最終被司馬集團所殺。
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兆蜀漢舊臣李密到洛陽任職。
2.6 語言藝術賞析。
在對作者的介紹中有這樣一句話"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為由,辭不應征。"也就是說作者所說的孝情只不過是一個借口,那這個李密的語言藝術何其高超,竟使得晉武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并且"嘉其誠,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你認為能打動晉武帝的地方,并闡述理由。
明確:一、祖母舐犢之情和我奉養(yǎng)祖母之情(第一段)
二、陛下的知遇之恩和我的兩難境地(第二段)
三、晉國的治國思想和我盡孝行為的一致(第三段)
四、表明忠心,打消對方疑慮(第三段)
五、先盡孝后盡忠的解決辦法(第四段)
六、態(tài)度謙恭,言辭懇切,語氣委婉。(全文)
2.7 文本細節(jié)賞析。
如果沒有真感情,只是靠語言文字的技巧來打動對方是很難的。魯迅先生說過:"能憎能愛才能文。"文章不是無情物,劉勰也說:"情為文之經。"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打動人,才能以流傳。你認為《陳情表》是李密的真情流露嗎?他流露出了哪些真情?
(1)概括有哪些真情。
明確:至孝之情
至忠之情
兩難之情
(2)體會孝情。
①至孝之情體現(xiàn)在哪里?
明確:文中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部分語句(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②這兩部分描寫雖語言簡潔,但卻給我們勾勒出了兩幅圖:祖母撫孤圖和孫兒盡孝圖。對于這兩幅圖作者用了大寫意的手法,并沒有精描細刻,留給我們很多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選擇其中的一幅,細細描繪出來。(字數不少于200字)
寫完展示交流。
③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這兩部分。
(3)體會忠情。
①找出相關部分。
明確:第二段(逮奉圣朝……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和第三段(且臣少仕偽朝……有所希冀。)
②將相關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③提問:你認為這份感情是真的嗎?
明確:這句話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是真的,但是從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經歷上來說,也可能是為了使晉武帝放過自己。
(4)體會兩難之情
①找出相關部分。
明確:第二段(臣具以表聞……實為狼狽。)
②寫作訓練:或模擬皇帝寫詔書上的話,或模擬郡縣寫逼迫的話,或模擬州司寫催促的話。
2.8 深層探討。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有人說"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明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是出自真情。1. 李密所說句句屬實,奉養(yǎng)祖母無人可替。古人認為"孝"有二層含義:孝養(yǎng)和孝敬??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只"養(yǎng)"不"敬",不算"孝"。所以李密肯請晉武帝準其終養(yǎng)劉氏,確非"不愿出仕"的假托之詞,誠為骨子中的"孝情"。2.《古文觀止》評價此文"歷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假飾""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出自真情之語才可以打動別人。
他也確實是不愿出仕。1.他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認為漢主劉禪是個"可次齊桓"的人物,對于蜀滅漢心中不服。2.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今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
總而言之,對祖母盡孝是他拒絕晉武帝最根本的因素,絕不是借口。
2.9 結束語。
《陳情表》以動人之筆述動人之情。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十七八歲的高中生關注的往往是友情,憧憬的往往是愛情,最容易忽略的常常是孝情。讀了李密的《親情表》我們感動,我們自責,然后我們應該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我們最真誠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