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玲
摘 要: 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文化是語文學科的血脈,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學生要領(lǐng)悟到語文學科中的文化因素,教師要擁有高雅的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因素,尊重兒童文化,開闊兒童的文化視野。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 教學途徑 文化品位 文化因素 文化視野
文化是語文學科的血脈,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谖幕恼Z文教學是睿智的,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著學生。語文學科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在語文學科知識中產(chǎn)生。課堂上,學生感悟到的東西,應該是那些活躍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因素,而學生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首先取決于教師對教材解讀的視野與高度,因此老師要深度地挖掘教材,合理地組建教材,同時還要以生為本,尊重兒童文化,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
一、教師需擁有高雅的文化品位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對話者、感悟者,他們的知識積累還不夠豐富,生活積淀還不夠豐厚,審美體驗還不夠豐滿,這就導致他們與文本存在較大差距。語文老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是對語文課程的深度理解。因為解讀文本的視角、切入教學的關(guān)鍵點,都會受到教師的思維品質(zhì)、文化內(nèi)涵、教育觀念等已有智慧積淀的制約。如果我們忽略文本本身的跌宕起伏,淺嘗輒止,就只會讓課堂過于平淡,對學生的“人文關(guān)懷”只是口號。一切蘊藏在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其實都蘊涵在具體的語言之中。我們不能只做文本的“讀者”,必須做文本的“知音”,把握文本的“文化細節(jié)”,把持“文脈”,涵泳“文心”,藝術(shù)地開發(fā)設計、合理地組建整合、智慧地生成文化,這就要求教師擁有高雅的文化品位。
二、教師需挖掘教材的文化因素
1.比較拓展,構(gòu)建文化主題。
(1)閱讀原著,比較敘述方式的差異。
《林沖棒打洪教頭》是根據(jù)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改編而成的,教學時我將原著中的文字鏈接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學生對照比較,展開對比閱讀,感受原著與教材在敘述方式上的差異,從而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原著,親近原著,把學習的觸角延伸到課外。
(2)主題借鑒,比較敘述風格的差異。
教學《三顧茅廬》前,我讓學生通過課外書籍、網(wǎng)絡等多渠道地收集三國故事,再將練習中的三國故事提前學習,在班里組織“品三國”故事會,引導學生了解“桃園三結(jié)義”、“三英戰(zhàn)呂布”、“煮酒論英雄”、“草船借箭”、“過五關(guān)斬六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夜走麥城”、“空城計”、“苦肉計”等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僅為學生學習理解《三顧茅廬》做了有益補充,而且營造了有主題的文化空間。
(3)走近作者,比較敘述主體的差異。
學葉圣陶作品《荷花》時,我問學生:你們覺得作者是個怎樣的人?有人說,葉圣陶先生就像個小孩子,他像孩子一樣愛幻想、愛跳舞。有人說,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還有人說,他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我告訴學生,他的作品就是從生活中找到靈感,通過自己的作品喚醒我們對生活的關(guān)心。這讓我們初步接觸了葉老,要想進一步了解葉圣陶,還要仔細閱讀,細細品味他的作品。
2.深入教材,挖掘文化內(nèi)涵。
(1)緊扣“文眼”,挖掘人文內(nèi)涵。
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圍繞“三”了解孫悟空打白骨精的經(jīng)過。由“三”我們還聯(lián)想到中國文學中的典故,如“三顧茅廬”、“七八顆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引發(fā)學生深思:同樣是三,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2)緊扣“細節(jié)”,挖掘人文內(nèi)涵。
《落花生》一課作者以“落花生、蘋果、石榴”等物的部分特征比喻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當學生認為蘋果、石榴那樣的人生觀沒有什么不好,現(xiàn)今社會需要像蘋果和石榴那樣的人時,我抓住細節(jié),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比喻所指,把握好文本所蘊含的人文價值。
(3)緊扣“結(jié)尾”,挖掘人文內(nèi)涵。
《軍神》一課寫的是劉伯承動手術(shù)不用麻醉的事,反映了他鋼鐵般的意志。結(jié)束課文時,我補充劉伯承刻苦勤奮孜孜以求的故事,再設計:“劉伯承是?搖?搖?搖?搖 ?搖?搖。”學生的答案既有他鋼毅威猛的一面,又有他博學儒雅的一面。從而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認識,而且使人物形象立體飽滿,進一步豐富了課文的人文內(nèi)涵。
3.還原情境,再現(xiàn)文化愿景。
“入其境,方能知其義”。還原情境,將教材所呈現(xiàn)的知識信息還原到歷史情境里,讓文本信息靈動起來,再現(xiàn)文化愿景。《孔子游春》講述了孔子用水來教育弟子們要學習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事。課文不僅是記敘孔子帶弟子郊游,更重要的是傳播儒家文化。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由此看出,儒家思想不僅值得后代傳承其文化精神,而且值得世界各國去研究。
三、教師需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
1.以人為本,契合兒童生活。
《月光啟蒙》里的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她用智慧才華啟迪“我”想象,飛向詩歌的王國。而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謠,對于學生來說卻是陌生的,為了加深學生對民謠的理解,我找來了好多音像資料,讓學生陶醉在音樂這中,入情入境,和作者一同張開想象的翅膀……
2.以人為本,關(guān)注學習方式。
《臺灣的蝴蝶谷》和《廬山的云霧》之類的課文,僅依靠教師賞析優(yōu)美詞句了解大自然,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愿意動筆將優(yōu)美的語言變?yōu)榫实漠嬅?,更愿意借助網(wǎng)絡探索這如詩如畫的大自然的美景,使這些原本靜止的事物在眼前鮮活起來。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與學生互動,參與討論,積極交流,營造民主的氛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誠然,探尋語文學科文化的教學途徑遠不止上述三種,還可以從其他視角切入,如語文學科文化和其他學科的整合等,只有行動起來,才能找準探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