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泓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的積累對于學生的素養(yǎng)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寫作方面來談?wù)Z文素養(yǎng)的積累。
關(guān)鍵詞:語文素養(yǎng);誦讀;博覽;作文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是調(diào)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fā)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過程。要使大腦的語言信息系統(tǒng)、靈活、自如地運轉(zhuǎn),必須加大語言運用的頻率。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巧用筆,使其像數(shù)學練習一樣,課課練,日日練呢?我認為,除了結(jié)合單元小練筆和課文題指導寫作外,更重要的是要恰當?shù)匕盐照n堂練筆的時機。著眼點有四方面:
一、練在知能轉(zhuǎn)換處
例如,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五冊《畫風》一
課,課后作業(yè):你能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出風的樣子??梢允钱嫯?,也可以用語言來敘述,最后讓學生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從而讓學生了解到用什么方式來表達一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從而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二、練在情感交融處
例如,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六冊《七顆鉆石》這一課教學中利用生動的動畫形式,為讓學生理解課文,課上讓學生大膽想象,故事將如何發(fā)展,學生可能會寫到、說到七顆星星在空中閃閃發(fā)光,大地披上了一層銀輝。小姑娘把水罐輕輕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鮮的水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潤,裂開的口子愈合了,莊稼站起來了,樹木長出新葉,人和動物有了水,都活躍起來,世界變得生機勃勃,使人們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就會創(chuàng)造奇跡。
三、練在思維發(fā)散點
如,教學《凡卡》最后一段時,為了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表達能力,我提出假設(shè):“假如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將會怎樣呢?請以‘爺爺收到信后為開頭寫一段話?!边@樣就收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了。
四、練在情節(jié)空白處
例如,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六冊《她是人的朋友》和《可貴的沉默》學習之后,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歌聲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如唱《朋友》《世上只有媽媽好》《愛的奉獻》等等,讓學生寫一寫自己今后應(yīng)該怎樣做,這樣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
通過以上途徑,學生的語言運用頻率不斷加大。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累,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
綜上所述,誦讀、博覽、作文,三者都以語言積累為軸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亞東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