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梅
摘 要:加強課堂教學設計,引領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shù)學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共同學習,還可以完善自己的認知,使學習質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高效策略;互動交流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應加強課堂教學設計,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shù)學活動與交流的機會,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數(shù)學課互動交流很重要
在教學中,由于每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jīng)驗不同,在探究新知過程中各自的建構過程也是各不相同的。這種差異實際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而交往互動正是開發(fā)和利用這一資源的有效途徑。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共同學習,共享資源,還可以完善自己的認知,使自己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如,教學《線段的認識》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之后,讓學生匯報:談談你對線段的認識有哪些?
生1:我覺得線段都是一段一段的。
生2:線段很直。
生3:線段有頭有尾。
……
通過這樣的交往互動,學生分享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充實了自己,形成了線段的完整概念,達到了共同提高,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二、在整合中優(yōu)化數(shù)學教學
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有這樣一段實錄:
師:7是一個奇特的數(shù),古代許多問題與7有關,七巧板有7塊,一星期有7天,古詩也有7言的。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古詩。(播放《楓橋夜泊》),這首詩四句共多少個字?你能用一句口訣來回答嗎?
生:四七二十八。
師:實際生活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與7有關的問題?
師用多媒體出示:七個小矮人伴著音樂唱歌:“一個兄弟一張床,七個兄弟七張床。一個兄弟兩個碗,七個兄弟十四個碗。”
下面請同學們聽著音樂自己再往下編一編。這樣教師將乘法口訣同文學、音樂、生活常識等有機整合,采取了數(shù)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學生在操作、討論、對話、唱歌中思考,把7的口訣由抽象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玩”中、“做”中、“唱”中不知不覺地將枯燥的口訣輸入到“記憶存儲器”中。
三、在情境中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我們一線老師都知道,數(shù)學學習最好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如,教學“年月日”時,老師創(chuàng)設“大象伯伯”過生日的情境,然后引入大象伯伯對小動物們說的話:
我是大象伯伯,我今年已經(jīng)50歲了,你們猜我過過多少個生日?49個?48個?50個?不對,不對!我呀,每個生日都過,可是,我只過完了12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的生日是個特殊的日子。等學完了今天的年月日知識你們就會猜出我的生日是哪一天嘍!小朋友們,快快去學吧!……
這樣的情境,使每個同學都覺得很“神奇”,懷著好奇的心情,很想知道其中的奧妙。接著,老師再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探究“年月日中閏年二月29天”這個奧秘,并揭開謎底。使學生自主探究有了機會和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在第一時間內就能學會新知。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