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立欣 趙爍 周智男
【摘 要】網絡文化因其具有的平等性、互動性、開放性,對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大學生影響很大。本文通過研究網絡文化及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從正反兩方面分析網絡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學習策略的影響,最后提出基于網絡文化背景下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習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網絡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是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是繼口語文化、文字文化、印刷文化和電子文化之后的一種新型的媒介文化。以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的迅速發(fā)展和普及,促使公共空間變得越來越廣闊,大眾的參與可能性因此隨之迅速提高。在高校這個特殊的群體中,網絡文化對廣大師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認識模式等方面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本研究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成果上,著重探討網絡文化條件對高校校園文化及學習策略的影響以及采取的相關對策。
1.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幾年,網絡文化的研究開始在國內外受到重視。例如,學者劉同舫從“cyberCulture”一詞的本義指出,網絡文化就是技術與文化的聯姻[1]。關于網絡文化特點,學者王岳川認為,網絡文化具有多元性、眾聲喧嘩性、非權威性等不同于現代性的特性[2]。關于網絡文化價值,歐陽友權認為,網絡文化的功能取向在文化價值本體非意識形態(tài)化的反思,其基本表征為:把神圣化作笑談,將崇高演繹為游戲,用喜劇沖淡優(yōu)患,以笑料對抗生活的沉重[3]。
2.網絡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
2.1 對高校校園文化積極的影響
網絡文化的本質特性催生了眾多受到青年大學生歡迎、追捧的嶄新的文化形式,如網絡游戲、網絡影視、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文學等等。這些新的文化形式,豐富了文化內容和傳播方式,更確切地說是拓展了校園文化建設新的發(fā)展空間和內涵。
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校園文化,也給傳統(tǒng)的校園文化開展的時間得以延伸,空間得以擴大,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所以,網絡無限大的時空和使用者的平等關系,從形式到內容上都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最大限度地延展了校園文化的時空區(qū)間。
網絡共享資源和言論自由,為學生提供了進行了解社會、學術探討和思想交流的平臺,但網絡是只提供平臺,不評判好與壞、對與錯,所以,學生在網絡的影響下,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心理變化等等都還是需要教師、家長對其進行引導和修正。
2.2 對高校校園文化消極的影響
當前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影響主要有:一是網絡游戲;二是“網上交友”;三是暴力與色情信息。有的大學生由于沉醉于網絡游戲、交友、色情瀏覽,導致學習成績急劇下降、精神萎靡頹廢、以至精神分裂失常等,這對建設和諧校園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環(huán)境產生嚴重破壞。
網絡文化在給傳統(tǒng)校園文化注入新的內涵的同時,也使得傳統(tǒng)的校園文化所原有的、比較成熟的、有效的那一套監(jiān)控手段難以到位,原有的管理體制、操作規(guī)程、制度保障等都出現不相適應或難以實施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校園文化對網絡文化在某些方面失去有效監(jiān)控。網絡道德規(guī)范也只能靠個人的道德信念來維持,是非強制性的,利用互聯網的人處于“一人一機”的狀態(tài),是否遵循良好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很難察覺[4]。
3.網絡文化對學習策略的影響
在學習上,網絡的優(yōu)勢已為絕大多數大學生所認同,他們正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網絡“多媒體”和虛擬技術,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多重感官刺激功能使學生得到多種感知,適合學生興趣愛好,易于學生主動接受,產生共鳴,學習效果明顯好于傳統(tǒng)的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
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新聞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徑,約75%的大學生認為通過網絡學習能取代老師授課。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下產生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將逐漸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教授為中心的班級授課模式,而代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格局將逐步形成。
在網絡環(huán)境中,高校學生能依據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咨詢與檢索,獲取所需的知識與信息,并及時自愿反饋意見。同時,在超時空的網絡文化的交流中,高校師生能有效地進行平等的雙向交流,使高校學生主體受到應有的尊重,充分發(fā)揮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了他們的潛能。
4.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對策
4.1 物質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
首先,要建設好高校校園網絡硬件。校園網絡硬件建設是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它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校園文化的發(fā)育、成長和規(guī)模的形成。
其次,要建設好高校校園主流網站。高校門戶網站作為校園網的入口,要精心設計網頁,使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最后,要建設好高校校園交流網站。高校要建設好校園網上聊天室、討論社區(qū)和師生博客等互動性網站,并加強監(jiān)督與引導。
4.2 制度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
要健全網絡法規(guī),為依法治網提供法律保障。雖然大部分高校已經頒布了相關管理條例,但立法總體水平還不高,處于初級階段,難以有效地規(guī)范網絡的發(fā)展。
要加強法制教育,為依法上網提供思想保障。要根本杜絕網絡不良資訊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主(下轉第22頁)(上接第20頁)要依靠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加強法制教育,避免利用網絡從事違法活動。
要完善管理制度,為有效監(jiān)管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強組織建設和專業(yè)隊伍培養(yǎng),完善和落實制度,依法依規(guī)管理,加大監(jiān)控措施,嚴格執(zhí)行各項法律規(guī)章。
4.3 精神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整個文化結構系統(tǒng)的價值體現、核心和靈魂。
第一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導向。高校校園網絡是弘揚校園主流文化的陣地,高校教育者、管理者和網絡工作者,都應該牢牢掌握校園文化傳播的主動權,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校園網絡真正成為傳播先進文化、主流文化的陣地。
第二要加大大學生校園文化精神構建的培養(yǎng)力度。就高校的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性而言,一個高校的校園文化精神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她對校園全體成員的發(fā)展起著引導、激勵和凝聚功能。
5.結束語
21世紀是網絡信息的時代,網絡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社會各個領域。大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自互聯網一出現,便以極大的熱情毫無保留地接受它、迷戀它。他們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快,但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容易互相影響,給大學生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都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與沖擊,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就將會走入歧途。在網絡文化的沖擊下,弄清概念、統(tǒng)一認識;分析利弊、揚長避短;客觀對待、謀求對策,校園文化建設如何積極應對、因勢利導,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劉同舫.網絡文化:技術與文化的聯姻[J].自然辮證法研究,2004(7):35.
[2]王岳川.網絡文化的價值定位[J].江蘇社會科,2005(1):192.
[3]歐陽友權.網絡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J].中國圖書評論,2007(6):70.
[4]劉永弘.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現狀與建設[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45.
基金項目:保定市社科聯立項課題(201201244);保定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fā)展指導計劃(12ZR008);河北農業(yè)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12-A10)。
作者簡介:龐立欣(1979—),男,碩士,實驗師,現供職于河北農業(yè)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