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虎
摘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伴產(chǎn)物,它是一種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資源。對于錯誤,我們要善加利用,正確巧妙地引導,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有效;利用;錯誤資源
新課程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然而學生在學習中,會有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錯誤,錯誤雖然不可避免,但是也不能放任錯誤,關鍵是我們怎樣對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錯誤寬容對待,并且善加利用,正確巧妙地引導,這樣才能使學生從錯誤中吸取經(jīng)驗,獲得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巧設“差錯”,使課堂越來越精彩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巧于設疑,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研究問題。
1.故設“差錯”,啟迪智慧。“差錯”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從而達到引思。比如教師可以在一些比較關鍵的地方,如認識、理解等關鍵處,故意出一些差錯,給學生制造探究的機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去主動發(fā)現(xiàn)、解決,教師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啟迪學生智慧。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出示了一個圓進行演示。
師:因為圓是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折痕就是直徑,直徑就是對稱軸,因為直徑有無數(shù)條,所以對稱軸就有無數(shù)條。對嗎?
生1:不對,對稱軸是直線,直徑是線段,直徑不是對稱軸。
生2:折痕就是對稱軸,折痕本身就是線段。
生3:你說的不對,老師教的是折痕所在的直線是對稱軸,折痕應該是直線。
生4:其實,把他倆說的合起來說就更好了。就是說,直徑所在的直線是圓的對稱軸不就行了嗎。
通過故設“差錯”不僅讓學生對圓的對稱軸有了深刻的認識和體驗,而且并由此將錯就錯,巧妙設計開放性問題,啟迪了學生的智慧,營造創(chuàng)新的思維空間。
2.誘導“差錯”,引導深思。教師可以人為地設置一些思維陷阱,誘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錯,然后再引導學生認識錯誤、解決錯誤,喚醒學生的質疑精神與觀察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3.83元+2.5元=?有學生回答等于4.08元。
師:3元加上2元就等于5元,怎么才等于4.08元呢?問題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老師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生1:計算時元、角、分沒有對齊。
生2:小數(shù)點對齊就行了。
師: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要把相同數(shù)位對齊,也就是要把小數(shù)點對齊。
3.亮出“差錯”,修正思維。學完“圓的認識”,我出示判斷“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讓大家明白必須要在“同一個圓中”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出示“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那直徑和半徑必須在同一個圓中”,讓學生先思考,再用畫圖來驗證,使之理解其正命題、逆命題的邏輯關系。這樣的過程,使學生不僅僅只停留在表面上,而且已經(jīng)有了本質的理解。
二、妙用“差錯”,促進動態(tài)生成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在教學中出錯的過程應該被看成是一種嘗試和探索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地、巧妙地加以利用,充分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意識。
1.充分探究,捕捉錯誤。在教學過程中,無論師生互動還是生生互動,隨時都可能發(fā)生錯誤,但是這些錯誤并不都有教學價值,因此,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捕捉那些有價值的、能引起學生思考的錯誤,然后把它們合理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使其引起學生思考,進而提高學生探究意識。
例如在教學畫角時,先讓學生自己學習,摸索畫角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嘗試獨立畫角。在巡視時,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把100°的角,畫成了80°,我并沒有直接指出學生錯誤,而是利用這錯誤當誘餌,請一位畫錯的同學在投影儀上演示,很快就有同學發(fā)現(xiàn)了他的錯誤,并從中得到了啟發(fā)。
2.發(fā)現(xiàn)錯誤,分析錯誤。產(chǎn)生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不知道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類錯誤。因此,在教學中,如果學生犯了錯,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并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的意識,讓學生有所悟,有所得。
例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我讓學生畫一個直徑3厘米的圓,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認為畫圓時,教師都是給出半徑。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畫成了半徑3厘米的圓,這時我不是直接告訴他結果,而是在此基礎上,又繼續(xù)出一道對比題:畫一個半徑3厘米的圓,這時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發(fā)現(xiàn)兩個圓一個樣,馬上意識到自己做錯了題,我及時地追問:“畫圓時,圓規(guī)兩腳的距離相當于圓的什么?”通過啟發(fā),學生經(jīng)過計算:3÷2=1.5厘米,然后畫上一個半徑1.5厘米的圓。這種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進行對比,使學生自覺改正錯誤。這樣不但拓寬學生的思維,還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批判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將錯就錯,修正錯誤。教師要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審視自己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突破原有條件及問題鎖定的框框,進行修正問題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如二年級學生學習完乘法后,我出了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解決:
①二年級同學做操時站成了兩排,每排9人,二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②二年級同學做操時站成了兩排,第一排8人,第二排9人,二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發(fā)現(xiàn)學生第2題錯誤率挺高,有四個錯誤算式(1)8×9=72(人);(2)2×8=16(人);(3)2×9=18(人);(4)2+8+9=19(人)。顯然學生是受了解決乘法問題的思維定勢,沒有真正理解加法與乘法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亂湊數(shù)列式。這種錯誤在我的預設之中,我馬上組織學生進行學具操作,討論交流,重新分析題意,找到出錯原因,還達成共識:以后做題要多讀多想,不可胡亂湊數(shù)列式。
“錯誤”是一種寶貴的教學再生資源,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探究,給學生出錯的時空,甚至可以促進差錯的生成,使得學生最終能“拔開云霧見明月”,使得我們的課堂更具生機和靈性。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