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羽
摘 要:高中新課改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實現(xiàn)雙邊的互動。課堂教學中,應該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重要地位,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而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建立“問題探究”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問題探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主要對“問題探究”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問題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79-01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數學應用能力,將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終極目標。而“問題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正是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數學建模能力等都有著積極意義。
1 “問題探究”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問題探究”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習觀和學生觀,它具有其科學性、合理性,特別適合當代創(chuàng)新教育和素質教育。
在20世紀前蘇聯(lián)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理論傳到美國,對建構主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建構主義的核心是:每個人都按照自身的經驗去建構對世界的看法。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學習觀和知識觀綜合概括就是,建構主義強調教學不應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應當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對待新知識總是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理解、分析、檢驗、批判和吸收,由他本人建構完成。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運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確立學生下一步的學習任務,提出一定的問題,學生通過努力完成,還應確立學生是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的主體,教師只是其引導者、合作者的教學思想。“問題探究”教學法就能較好地貫徹這一教學思想。
“問題探究”式教學法適應于高中學數學學科特點。高中數學有很多以日常生活為背景的知識,可以組織引導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帶著問題去探究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 “問題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
2.1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從生活情境入手,或者從數學基礎知識出發(fā),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學生實際的基礎知識之中,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
2.2 嘗試引導,把數學活動作為教學的載體
學生在嘗試進行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常常難以把握問題探究的思維方向,難以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難以判斷知識運用是否正確、方法選擇是否有效、問題的解是否準確等,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啟發(fā)引導。
2.3 常用啟發(fā)引導方式
(1)重溫與問題有關的知識。(2)閱讀教材,學習新概念。(3)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聯(lián)想、猜測、類比、歸納、推理等。(4)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
2.4 自主解決,把能力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長遠利益
讓學生學會并形成問題探究的思維方法,需要讓學生反復經歷多次的“自主解決”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把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yǎng)作為長期的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加強這方面的培養(yǎng)意識。
3 “問題探究”課堂教學舉例
例1:在“雙曲線的幾何性質”的教學中,由于學生根據橢圓性質的研究經驗,會很快想到運用研究橢圓幾何性質的方法研究雙曲線的性質,因此,筆者設置了這樣的教學步驟:第一步,研究雙曲線的幾何性質。
(1)在不看課本的情況下先自己獨立研究。
(2)每名學生把各自的研究結果在組內交流。
(3)請小組代表在全班發(fā)布本組研究成果(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對雙曲線的范圍、對稱性、頂點、離心率有了初步的認識)。
第二步,經過上面的研究,學生對雙曲線的幾何性質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大多數學生都沒有注意到雙曲線的漸近線,因此,筆者承上啟下,進一步提出問題:“我們清楚地看到雙曲線的兩支向左、右上方及左、右下方無限延伸,那能不能用數學語言較為確切地刻畫這種延伸的發(fā)展趨勢呢?比如說在延伸過程中和哪條直線可以無限接近?請同學們先討論解決,再對照課本確認?!痹诠P者的這一問題下,學生分組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最終初步掌握了雙曲線的兩條漸近線方程。
第三步,筆者接著提出如下問題:“雙曲線和橢圓雖然都是圓錐曲線,但它們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請從性質的角度,說出它們的異同。”通過比較,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雙曲線和橢圓各自的幾何性。
第四步,請其中一組的學生,圍繞雙曲線的性質,在黑板上每人設置一道練習題,然后由另一組組長推選該組學生上黑板解題,其余學生在座位上完成。最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論證,內容細分為評價題解的正確與否、題目設計的優(yōu)劣、改進設計方案等。
例2:在“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教學中,筆者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第一步:分析實例,猜想定理。
問題1: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棱BB1與底面ABCD垂直,觀察BB1與底面ABCD內直線AB,BC有怎樣的位置關系?由此你認為保證BB1⊥底面ABCD的條件是什么?
問題2:怎么樣才可以把一張長方形賀卡直立于桌面?
問題3:根據上面的兩個實例,同學們能得出判斷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垂直的方法嗎?
經過思考和討論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結合案例,讓學生最終提出猜想: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第二步:動手實驗,確認定理。
筆者引導學生開展了一個簡單的折紙實驗:過△ABC的頂點A翻折紙片,得到折痕AD,再將翻折后的紙片豎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與桌面接觸),進行觀察,同時進行以下幾個問題的思考:
問題1:折痕AD與桌面垂直嗎?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與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問題2: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關系發(fā)生變化了嗎?(即AD⊥CD,AD⊥BD還成立嗎?)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參考文獻
[1] 李建平.研究,從這里起步[J].中國教育報,2010,3:23.
[2] 程太生.普通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