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娟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毙抡n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我們要以培養(yǎng)學生“愿學”、“會學”、“善學”為己任,以終身教育為方向,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讓我們的教學由“受之以魚”轉向“授之以漁”,培養(yǎng)出主動參與學習,能夠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高素質學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培養(yǎng);自主學習
課程改革給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臺。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呢?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我就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創(chuàng)設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只有當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學科沒有興趣,那么不管教師教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做好自己的教學計劃。低年級的課文短小精悍,在閱讀教學中,我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文,首先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所講的內容,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和默寫。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對學生有耐心。在重點的課文和語句上教師要著重詳細地分析,也就是說在課堂上要有側重點。學生在朗讀的同時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讓說話訓練與朗讀訓練緊密相連,培養(yǎng)學生讀課文的好習慣。
二、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fā)現(xiàn),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讀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首先,應創(chuàng)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給自學的程序與方法,采用一讀、二思、三寫、四用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發(fā)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樂學。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這種內驅力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要和渴求,并在興趣的激勵下形成探索動機。
最后,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愿學。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生說生評,生說師評、師說生評等形式,讓學生自己獲得問題的解決,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適當組織學習競賽,開展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
三、教師的引導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小學語文教師在傳授學生書本知識的同時也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地去學習。教師要明確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要讓學生了解在現(xiàn)實生活和語文這個學科無時無刻都在密切聯(lián)系著。
導學——開辟自主的空間。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活動空間,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分組討論。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是提供自主學習的最佳形式。學生只有直接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四、鼓勵“人自為學”,培養(yǎng)自主精神
學習者不會思考,不掌握學習的方法,單靠死記硬背來獲得知識,必然失去求知的興趣。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引”要得當,“放”要得法,給足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人自為學”。放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敢問、善問,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辯駁別人,發(fā)表相反意見。在課堂互動中交換思考所得,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體驗探究的樂趣。另外,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盡量多地動手操作。俗話說:“眼過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也就是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放”得徹底,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要區(qū)分好“亂”與“氣氛活躍”的關系。有的老師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把課堂搞亂,影響課堂紀律。我認為只要學生圍繞“學”而亂就不要怕,教師導之有法,這種由激烈的討論辯駁引發(fā)的“亂”只會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因為他們無暇開小差。當然,對學習紀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確告訴學生——下課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動,上課必須學習。二是要給學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動時間,切忌走形式,武斷地打斷學生思維,挫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只有在每個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討論和爭辯才會有最佳的效果。三是盡量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能讓學生說的,老師不說;能讓學生想的,教師決不禁錮學生思維;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老師絕不越俎代庖。這樣,才能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五、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字、識字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寫字和識字是最基礎的東西,教師在這個階段就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俗話說:字如其人。如今越來越多的單位在招聘人才時,特別強調應聘者的求職信必須手寫,就是要從應聘者親手寫的字,來審視一個人的一些內在品質。所以要從小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畫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初步建立階段,教師要以身作則,教給學生在寫字和識字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認真,絕對不能馬馬虎虎。
總之,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啟蒙時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從小有積極的學習觀念。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有效的教學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進行自我思考和探究學習。
參考文獻:
[1] 張勤春.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方法探究.新課程學習. 2011(12)
[2] 王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討.小學科學(教師論壇). 2011(6)
[3]王力民.小學教學應注重創(chuàng)新.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