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菊春
摘 要:本文通過對朱生豪和梁實秋兩位翻譯大家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個譯本的比較, 考察其中歸化與異化這一對互為矛盾而又相輔相成的翻譯策略運用問題,及梁譯“中庸策略”所體現(xiàn)出來的和諧圓融的審美理念。
關鍵詞:中庸之道 歸化與異化 和諧圓融
一、歸化與異化的中庸之道
“中庸”提倡對立的協(xié)調,它有著某種“中”的標準。儒家美學的核心是“中和”之美,它既是一種價值理性,也是一種具體的審美形態(tài)。文學翻譯活動是一個對立統(tǒng)一的審美過程。中外文化的差異造就了文學翻譯的對話性特點,凸顯了“異”的審美意義,“中和之美”則是對文學翻譯的異化的審美把握,它以“適度”為核心精神,譯者應該從整體著眼從局部著手,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在歸化與異化之間把握“適度”原則。朱生豪和梁實秋對歸化、異化翻譯策略的不同選擇,導致了各自譯本迥然不同的風格。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從整體上來說,朱生豪先生更多的采用歸化的意譯;梁實秋則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下面試通過這兩個譯本的比較,來討論梁實秋對于二者“適度”原則的把握是如何使譯者的個性與原作者的風格在對立中求得和諧的。
二、梁譯中庸翻譯策略
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取其藝術性,異化策略有助于讓讀者直面異域文化的不同,從而擴展其經(jīng)驗視野。梁實秋在處理源語文化特有的概念、事物、現(xiàn)象和行為的詞、詞組和習語時,十分注重“文化傳真”,保持了原文陌生感或異域性。下面以稱謂語和典故的翻譯為例,管窺梁實秋的中庸翻譯觀及其審美理念。
請看《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三幕第四景中的一句臺詞:
PARIS These times of woe afford no time to woo.
Madam, good-night: commend me to your daughter.
梁實秋譯文:
帕里斯 在這悲傷的時刻也不便求婚,夫人,晚安:請代我向小姐致意。
朱生豪譯文:
帕里斯 我在你們正在傷心的時候來此求婚,實在是太冒昧了。晚安,伯母;替我向令媛致意。
這是朱麗葉(Juliet)的母親卡帕萊特(Capulet)夫人與貴族青年帕里斯(Paris)之間的對話。帕里斯伯爵深夜來訪,向朱麗葉的父母親提親,內心急切但語氣謙恭。由于說話雙方都是有身份的人,梁實秋和朱生豪譯文都使用了正式語體。朱生豪使用了“伯母”、“令媛”等稱呼,增強了交往者之間的情感距離,顯示出一種親和力,其歸化譯文反映了儒家文化對稱謂的影響。梁實秋使用了“夫人”、“小姐”這樣的中西皆可的稱謂方式,帶有禮貌性和尊他性的色彩,沒有歸化的痕跡,顯示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距離感。這種譯法在梁實秋的莎士比亞漢譯文中多處存在。
請看下一例:
原文: FRIAR Be plain, good son, and homely in thy drift;
Riddling confession finds but riddling shrift
朱生豪譯文:
勞: 好孩子, 說明白一點, 把你的意思老老實實告訴我, 別打著啞謎了。
梁實秋譯文:
勞:講清楚些, 好孩子, 不要那么累贅, 謎一般的懺悔只能得到謎一般的赦罪。
朱生豪先生所用的“打啞謎”, 是典型的歸化翻譯策略,而梁實秋先生則原文直譯“ 謎一般的懺悔只能得到謎一般的赦罪”,保留了原文的基督文化色彩。梁實秋在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之間的折衷點是以不引起讀者對譯文誤解,又能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為度。梁實秋以“中庸”之道及敏銳的分寸感,使譯文和原文保持了內容和風格的一致。
三、“中庸”和諧圓融之美
梁實秋盡量兼顧譯文的充分與接受,較好的把握“中庸”狀態(tài)這種翻譯藝術,從整體上達到了原文與譯文的和諧統(tǒng)一。梁實秋“適度”、“和諧”的翻譯理念正是體現(xiàn)了孔子的“過度——中庸——不及”的思維模式。。這是一種“叩其兩端”的文學審美范式,貫穿于理性認識之中,也融化在感性體驗之中,中外皆然。比如,莎士比亞作品的特點之一,就在于以同一種氣息融合了崇高和卑下、丑怪和優(yōu)美,喜中有悲,悲中有喜,體現(xiàn)出了莎士比亞戲劇所特有的對稱美,而梁實秋把嚴謹、傳統(tǒng)、凝練的古典美學思想作為翻譯莎士比亞作品過程中實現(xiàn)“中和”之美的尺度,從而實現(xiàn)了“中庸”的和諧圓融之美。
參考文獻:
[1]郭著章:《譯壇大家梁實秋》,中國翻譯,1994。
[2]梁實秋:《羅密歐與朱麗葉·例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遠東圖書公司,2004年。
[3]梁實秋:《文學的紀律》新月,1928年1月。
[4]張芳:《翻譯的中庸之道——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兩個中譯本看歸化與異化策略的運用》, 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年3月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