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玉玲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學習的主陣地,也是新課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課改倡導以人為本,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初中思想品德課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談談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以人為本
初中生正處在價值觀、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思想品德課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往的思想品德課具有說教性、強制性傾向,對學生實際思想品德形成的幫助很有限,實效性不高,缺乏吸引力,很難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新課改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論,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切實發(fā)揮思想品德課應有的作用。那么,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呢?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育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點都是人,應著眼于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品德課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面起著積極作用,課堂教學中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造就學生、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學生作為教學的歸宿。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越來越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指引作用。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1.教師要樹立現代德育觀
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樹立現代德育觀,由原來的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也即是說從“培養(yǎng)論”走向“學習論”,注重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自己體驗、自己實踐,學生是道德學習的主體,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靠自己學習的,雖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促進,但不能越俎代庖。
2.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機械的學習,談不上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更不用說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了。思想品德課要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教師必須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qū),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如教學“我們共同的家園”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身邊環(huán)境污染的現狀,讓學生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讓學生親近大自然,愛護大自然,樹立正確的自然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并引導學生保護自然、美化自然從自我做起,讓學生受教師社會責任感的熏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明確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
如果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很容易找到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但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以提高學業(yè)成績?yōu)槟繕?,成功的學習者只有少數,所以教育目標不能局限于對少數人的培養(yǎng),也不能將分數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而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以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和自我實現為目標,讓學生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標規(guī)定了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品德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發(fā)展學生能力,也就是說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其中知識轉化為能力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沒有這種轉化,就不能實現教學目標,更不用說提高教學效果了。如教學“創(chuàng)建新集體”時,如果進行說教,讓學生灌輸每個人都應該各盡其能,為集體奉獻自己的力量,學生也能記住知識,但課堂必會索然無味。教師如果采用游戲如“折筷子”等來達到教學目標,會讓學會意識到團結協作的力量,這樣課堂教學改變了單純的知識灌輸與說教,通過趣味性的游戲引導學生接受知識,樹立集體意識。
三、創(chuàng)設以人為本的教學氛圍
以人為本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教要圍繞學生的學展開,強調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尊重學生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教學“主動溝通 健康成長”時,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事跡,學生很受感動。然后讓學生回憶自己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誰?自由寬松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喚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積極的情感。
2.理解學生
新課標倡導師生交流、互動,其實課堂教學就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平等的與學生交流,如果教師居高臨下,當著其他教師的面訓斥學生,效果會不佳,不可能得到學生真正的心理溝通。教師選擇用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共同討論問題,溝通的效果會更好,也能得到學生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深入了解學生。
3.信任學生
教師教學中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教師要做的只是實時、客觀的給予評價,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放松心情,積極地參與課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過程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在適當的環(huán)節(jié)給學生以引導和啟發(fā),也就是說要給學生發(fā)問的時間和空間。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以人為本,變知識講授為情感交流,切實注重學生的情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變知識傳授為情感交流
傳統(tǒng)教學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壓抑情感,教學出現枯燥無味、效率低的局面,造成學生知情分離。初中思想品德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此課堂教學要注重情感交流。情感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情感的積極作用,提高教學效果。只有這樣的教育,認知與情感才能達到和諧統(tǒng)一,才能實現對人的教育。情感教學使學生適應社會變化,挖掘學生自身潛力與價值,這與新課改倡導的理念相一致。思想品德課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開發(fā)潛力,培養(yǎng)完美個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教學“發(fā)掘自己的潛能”時,可以結合“一個成功的日本企業(yè)家”的案例來進行,讓學生思考:日本企業(yè)家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啟示?積極的暗示有什么作用?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基本上都能得出企業(yè)家成功的秘訣在于自己積極地暗示,以提高自己的勇氣和信心。然后教師再設計“我能行”活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我能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2.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學生有興趣時會學得最好,教學過程中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更愿意學。如學習“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時,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寬容待人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理解寬容。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chuàng)Q位思考與人為善,比如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清官難斷的家務事等,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探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己的行動平等待人、寬容待人,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五、采用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
新課改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有效地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起來,活躍課堂氣氛。設疑法、實踐法、情境法等都是非常有效地方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啟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現以人為本的含義。所以新課改要求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誘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1.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是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只要是學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師絕不能代替學生完成,從而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學習的習慣。如教學中只要是學生能自學完成的知識,堅決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只有難以理解的知識才講解。如教學“學會合作”時,教師可以講述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講解合作對成長的重要性。這樣余下的課堂時間節(jié)省下來讓學生結合課后題自己思考、探索,層層深入的學習,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提高教學效果。
2.實踐法
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把知識教活,讓學生學活,給學生留出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如教學“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時,教師精講教材內容后,余下的時間用于課后實踐活動上。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完成合作探究題:我的班級,我做主——為自己所在的班級設計一套班規(guī)。學生分組合作,每個小組都是推薦出一名發(fā)言人,上臺演講制定的班規(guī)。小組經過討論,最后都完成了班規(guī)設計,演講很精彩,最后從幾個小組中評選出最佳的一套作為班規(guī)。這樣學生自己討論制定班規(guī),由學生自己挖掘知識,既能體現課堂教學的民主,又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整個學習過程充滿著趣味。
六、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
傳統(tǒng)教學評價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指標,導致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填鴨式、灌輸式的訓練,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潛力。新課改對思想品德的教學評價提出了進一步要求,使評價傾向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這與以人為本的評價相一致。以人為本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強調學習過程,使注重結果的評價轉移到注重過程的發(fā)展性評價。
1.評價內容由認知評價發(fā)展到全面綜合評價
傳統(tǒng)評價以考試為檢測的重要手段,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重視不足。思想品德課要采用多元評價的方法如成長檔案等。成長檔案注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同時,還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能力及其他潛能的發(fā)展。思想品德課要充分利用課前五分鐘演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綜合實踐能力。日常評價中用積極的眼光,采用觀察、記錄、訪談等方式,多角度評價學生,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勢,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如探究活動“我們的班徽、我們的座右銘”等,對這些探究活動評價時,教師要觀察學生的投入情況、與人交流的能力、對學習的態(tài)度等,將學生的平時表現記錄下來。
2.評價從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
傳統(tǒng)評價注重總結性評價,讓人力不從心,教師可以放寬評價方式,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表現如發(fā)言、學習行為等納入學生成長檔案,將評價貫穿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而產生積極地教育意義,促使學生不斷地發(fā)展。
3.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評價
傳統(tǒng)教學評價中,學生沒有任何評價自主權,只能被動的接受評價。成長檔案改變了這種狀況,將學生吸收到評價體系中來,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 ,這種評價方式有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合作,從而促使被評價者主動參與到評價過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積極改革教學策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探索、思考,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鄒杏賢.以學生為主體,讓課堂充滿陽光[J].廣東教育,2011(6)
[2]李崇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堅持以人為本的體會[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