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設
【摘 要】案例教學法作為中職德育教育的新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符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中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以人為本的要求,是新課程教育的一次革新。在本文中,筆者從概念、特點以及作用三個方面為引導,提出了案例教學的實踐原則,主要包括價值主導原則、學生主體原則、平等交流原則以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與時俱進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中的實施。
【關鍵詞】案例教學;德育課;中職教育
在新課程的改革進程中,力求德育課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新時代的角度出發(fā),從實效性的角度對事件展開針對性的評論看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的應用中,要求其充分體現(xiàn)與時俱進的基本準則,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增強自我學習的能力。
一、案例教學法概述
1.案例教學法的概念
案例教學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案例,通過學習的集體討論以及教師總結等步驟,最終得出結論的方法。學生在案例教學法中的參與度較大,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鍛煉其實踐能力。
2.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總體說來,案例教學法有三個特點,分別是針對性、生活化以及典型化。其中針對性是指教師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jù)教學實際,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進行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提供的案例需要貼合實際,其中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實踐是最理想的選擇,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典型化是指在社會、生活和職業(yè)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要求被選案例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3.案例教學法對德育教育的功能
道德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使得學生對于道德能夠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知,從而在日常的行為作風中,約束自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專業(yè)的角度來說,德育教育和科學性教育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卻也有差異之處。中職的德育課中不完全是知識的教授,更是學生自我認知、自我成長的一種實踐能力。實踐是最好的老師,而案例教學法填補了學生缺乏實踐的空缺,能夠激活學生的道德細胞,加強個人修養(yǎng)。
二、案例教學的實踐原則
1.價值主導原則
案例教學法要求遵循價值主導原則,認真貫徹并執(zhí)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道德情境,使得學生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正確表露思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西方的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是價值澄清模式,即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目的在于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身的看法,形成自我的人生觀,幫助學生快速成長。作為中職德育教師,筆者認為應該在結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借鑒西方教學模式, 鼓勵學生作出道德選擇, 促進形成積極的道德觀、價值觀,而這也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要素,符合新時代的教育要求。
2.學生主體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主導地位應該被進一步體現(xiàn)出來。案例教學法是對社會時事政治的評價和看法,是學生反思自我道德水平和認知水平的有效平臺。因此,在案例的教學中,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從道德案例的選擇、評價以及評論等過程中,均堅持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基本原則。從學生發(fā)展的長遠目光來看待教學組織和設計,指導學生分析利益的訴求,正確辨別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幫助學生識別真實的、內在的利害關系。在教學中,不應該僅僅交道德教學作為一種知識,或者是一種規(guī)范,而是應該將其作為學生做人的本質來對待,是學生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3.平等交流原則
教師和學生本來就是相互平等的個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案例法的應用中,涉及到各方面知識和觀點的討論,學生和教師之間更加要保持平等交流的原則。案例教學法不僅是知識和信息的交流,更加是情感的交流和接觸,所以,必須保持師生之間的平等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從而利于學生暢所欲言,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在教室中,雖然學生和教師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是,我們都是學習者,都是社會主義的忠實擁護者,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理論,我們有著同樣的追求和希望,所以,我們之間是相互平等的關系。
4.理論聯(lián)系實際、與時俱進原則
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道理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在案例教學法中同樣適用。和一般的教學不同,案例教學法增加了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在討論和學習的過程中,目的在于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社會的公共道德,從而在對社會主義的核心問題上,追求與時俱進,捍衛(wèi)利益平等。教師只有及時關注社會動態(tài),堅持與時俱進,才能夠為學生提供最準確、最快速的信息,才能夠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在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選擇力與判斷力。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實驗證明,對未來富有計劃的人遠比沒有計劃的人實現(xiàn)夢想要容易的多,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四倍左右,這是經(jīng)過實踐了的證明題。為此,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暢想未來,對自己的人生有一份見解。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一課中,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對未來做一項初略的描述。描述中要求包含自身的優(yōu)點以及不足之處,并且找出相應的對策來克服自身的缺陷,最終走向成功的道路。
1.導讀案例,自主質疑
案例的掌握需要有一個從了解到學習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講課前,應該為學生預留充分的時間來進行解讀,并且為學生提供相關的信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使得學生在探索案例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的過程中,做到有據(jù)可依,有理可循。如筆者在教授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一課中,首先要求學生在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圖書館以及網(wǎng)絡等途徑,搜索一些成功的職業(yè)規(guī)劃書。通過課前的自我學習,學生對于職業(yè)規(guī)劃有了初步的認識,在課上的研究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心得,互相查漏補缺,很快掌握了本課教學內容,并加深了理解。
2.合作交流,進行探究
交流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僅能夠加深對課程內容的學習,還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情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因此,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取向,結合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各自的特長,將學生分成特色小組。其中包括喜歡從事行政職業(yè)、自己下海經(jīng)商自主創(chuàng)業(yè)等組別。在討論的過程中,針對學生小組確定的主題,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意見,暢所欲言,相互補充。教師作為引導者,及時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客觀的總結和回顧,并相互之間進行比較和記錄。此外,還需要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學習的真諦。
3.展示提升,達成共識
在討論過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各小組根據(jù)討論結果,派出信任的代表,對本小組的成果進行展示,發(fā)表對案例的看法。在此過程中,各小組各顯神通,集合小組的力量,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對案例進行判斷和論證,并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如自主創(chuàng)業(yè)小組表示一致贊成從事設計類行業(yè),因為這樣不僅創(chuàng)業(yè)資本較輕,對于充滿幻想的年輕人而言,是最佳的選擇。教師作為主持人,在歸納的過程中,綜合各小組意見和觀點,最終給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并達成共識。
4.認真點評,科學總結
案例的點評和總結是課堂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此時,教師作為主角,也是學生對成果最期待的時刻。在此過程中,教師一般會給出參考答案,學生通過答案的對比,認真總結本次案例教學中的收獲和不足,反思自身小組的不周到之處,進而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認真思考,抓住問題的本質。教師也應該對案例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學習案例的方法,達到教書育人的真正目標。
總之,案例教學法在德育教學中的應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實際的應用中,要求教師認真對待,在結合學生特點的需求上,綜合選擇正確的案例,既符合新課標的各項要求,由能夠大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相信在堅持各項原則的基礎上,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案例教學法在提升教學效率的過程中,一定可以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于忠海;案例教學應用于新課程的價值與實施策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4)
[2]李牛生;案例教學在初中政治課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09(29)
[3]徐紅英,耿玉強;實施案例教學 培養(yǎng)學生能力[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5)
[4]劉剛;中學思想政治課如何運用案例教學[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5)
[5]傅愛芳;規(guī)范行為 凈化靈魂 雕塑人格——探索德育工作管理路子的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