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祥華
摘 要:針對高中生對古典詩歌鑒賞存在的情況,立足于教學實踐,通過誦讀、分析、知人論世等方法也對古典詩歌起著重要的
作用。
關鍵詞:詩歌;誦讀;分析;知人論世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必修課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而近幾年高考對古代詩歌考查的要求是:(1)鑒賞其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其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不難看出,高考和新課標在古詩歌鑒賞這一點上,其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那么,怎樣進行古典詩歌鑒賞呢?學生在鑒賞古典詩歌時,往往抓不到重點,也沒有什么頭緒。其實鑒賞古典詩歌的方法很多,下面我們就其中的幾點談一談。
一、誦讀法
“讀”,是從文本中獲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徑。對詩歌而言,“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讀詩中獲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鑒賞詩歌的先決條件。
如何讀?可事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讀,這個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讓學生在喜境中讀婉約詩歌,在悲境中讀豪放詩歌或山水田園詩歌。還可以事先選出與所讀詩歌類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詩歌,比較著讀。讀的形式靈活多樣,只要是利于詩歌的鑒賞的,都可采用,如慢讀、快讀、不快不慢地讀、抑揚頓挫地讀、閉著眼睛讀、瞪著眼睛讀、搖頭晃腦地讀等等。讀的目的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讀出詩歌的意境,讀出詩人的意緒(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詞,只有通過讀,才能把握其語氣節(jié)奏的輕重緩急,了解詞人的心緒。尤其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非讀無以把握運氣之長短,非讀無以知曉情感之悲喜。同時,通過讀,還可以牢牢抓住詩歌中的重要詞語(關鍵詞——詩眼或詞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字(關鍵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讀”是對詩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讓學生粗淺地感知到了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輪廓,雖是模糊、朦朧,卻給詩歌的深層鑒賞奠定了基礎,導明了方向。
二、意象分析法
意象是詩歌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賞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審美主體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有形與無形的統(tǒng)一。欣賞一首詩,外行眼中只是詞語與詞語的連接,內行眼中卻是意象與意象的組合,這些組合擔負著表達詩人思想情感的任務。意象就是詩歌作品中凝聚著作者主觀情感的形象。這一藝術形象,即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不外乎這幾類:人物形象(包括英雄、親屬、名流、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植物、動物、地名風物等)、音樂曲調形象等。
所以,我們讀完詩歌,就要看詩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平時的訓練中,我們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鵑(杜宇、子規(guī))—啼血;不如歸去—純潔、失意、哀怨、悲涼思歸等;孔雀徘徊、鴛鴦戲水—戀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滿;鴻雁遷徙—游子思鄉(xiāng)懷親和羈旅傷愁;鴻雁傳書—寄托情思,充滿浪漫色彩;楊花、柳絮、飛蓬、浮萍—身世飄零、蕭瑟悲涼、感傷離別等;燕子—歷史變遷,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興亡……當然,除了意象的“普遍性”,我們也要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比如詩歌作者常用美麗的意象來表達悲涼的感情。
三、知人論世法
清代章學誠所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彼囊馑际钦f,文學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任何作品都是現(xiàn)實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主觀能動反映。所以閱讀文學作品我們還要考慮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創(chuàng)作動機,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較為準確地理解、把握文本的內涵。
閱讀詩歌時,只有讀懂文本的“言外之意”,品出“象外之旨”,才能掌握詩歌解讀的“鑰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到:“了解詩歌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詩歌?!?/p>
“知人論世”是說要讀懂前人的作品,就應該知曉作者的身份、思想、經歷、家世,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環(huán)境及作品產生的具體背景,被認為是一種要理解詩歌必須先了解詩人的為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的詩歌研究方法。
要做到知人論世,既要注意詩歌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的思想狀況,也要避免用時代背景去簡單地印證作品的思想內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詩人的政治遭遇與作品內容一一對應。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認為詩歌教學應該是靈動的,既不應將詩歌做“肢解”似的機械翻譯,也不應將文本分解成試題讓學生作答。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對詩歌產生隔膜,審美對象對文本有了距離,詩歌本身的美感也就蕩然無存了。對于不同類型的詩歌,需靈活處理,力求使學生由點到面,廣泛積累,掌握方法,真正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說:“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曉諭他們如何讓精神充盈人生,如何與‘你相遇?!痹诟呖嫉闹笓]棒下,我們應該摒除過于追求功利性與實用性的做法,重視文化精神的培養(yǎng),發(fā)揚和繼承古典文學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并使學生咀嚼內化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程郁綴.唐詩宋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1.
(作者單位 遼寧省普蘭店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