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平
近年來,我從許多優(yōu)秀教師上的示范課中總結(jié)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幾乎所有的課堂提問都是由教師嚴格、有序地主導和控制著的。這其實是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的。
一、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欠缺,也許是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需要應對的課程很多,眾多的課程讓他們往往很難全面把握,因此,對一個學科學習的深入性不夠。其次,教師不鼓勵學生提問題,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一手包辦”,沒有給學生提問和發(fā)揮的余地。此外,有的學生不敢問,不好意思提問。很多人都有“從眾”的心理,有時候某個學生問題太多,反而成為“異類”,很多人不想被人認為是與其他人不同的,怕被同學瞧不起。在很多公開課上,我們經(jīng)??吹?,不管是初涉職場的普通教師還是資歷深厚的名教師,都會在教學設計上準備好了問題,然后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學生回答,而學生也按照一種標準答案回答老師的提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什么不讓學生去提出和設計問題,然后由教師回答呢?課堂提問雙方為什么不能調(diào)換一個位置呢?這與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育的開展模式是有關(guān)系的,在課堂上提問由老師“一手包辦”,學生按標準答案回答已經(jīng)成為一種“套路”。
首先,“老師問,學生答”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根深蒂固。教師在備課時已把問題想得很細,為了確保教學的順利實施,很多教師基本上以教案設計為準,按部就班進行,生怕在課堂上突如其來的一些“變數(shù)”。
其次,“老師問,學生答”已經(jīng)成為一直以來的課堂開展模式,學生的思維已成定勢了,認為自己是課堂上的“受者”,時間長了,學生質(zhì)疑的能力也會慢慢退化,自然缺失了問題意識。
最后,長期以來,高中的政治的課堂教學都是在一種固定的程序化的形式下開展,就連教師本身都缺乏改變傳統(tǒng)的勇氣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如果有學生貿(mào)然提出一個問題,或許有的教師不僅不會贊賞,甚至會擔心影響到課堂的進度,耽誤了時間。如果對自己的知識胸有成竹,不會擺出“師道尊嚴”架子的教師,也許會夸獎一下學生,但卻不對學生的提問做出解釋和回答。而有的老師甚至還埋怨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課堂知識無關(guān),思想離奇怪異,這樣的打擊使學生的積極性大大受挫,以后再也不敢提問了。
二、問答雙方位置置換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大膽提問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當學生提問時,要尊重并肯定學生的行動,即使學生提的不是教學內(nèi)容涉及的問題,也應該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責備。當學生覺得被理解的時候,師生之間就會產(chǎn)生共鳴。有時候,學生也許會為了說明一個問題,而難以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表達,教師要有耐心,換位思考,給予學生鼓勵和支持,肯定他們的想法或別出心裁的念頭。
其次,在高中政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創(chuàng)設一種激發(fā)學生提問意識的情境。如何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景呢?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課上內(nèi)容,提前準備問題,在課堂上讓再讓學生提出來。至于回答的對象,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在學生回答不夠完整,或者學生的意見不統(tǒng)一的情況下,教師就應當出面,民主的學習氣氛就這樣營造出來了,而學生就會在“提問———解答———辯論———得出正確結(jié)果”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成就感和樂趣。
最后,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導啟發(fā)式、研究式、問題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去揭示題意、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歸納學法、評價效果。探究式的活動課程是新課標指導下高中政治課的新形式,探究的過程是不斷地達到真理的過程,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同時,也通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糾正別人的錯誤。
質(zhì)疑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xiàn),能在課堂上主動提問,并和老師產(chǎn)生思維上的火花的學生,其實是十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的目標不應該是把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有問題,而是應該把不善于提問的學生通過引導,使其成為能夠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黃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