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
摘 要:傳承文化,自古以來都是社會歷史發(fā)展賦予學校教育的神圣使命。構建“文化語文”,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在“文化語文”的框架下建構“文化作文”,這將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
關鍵詞:語文教學;文化語文;文化作文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7-047-1
錢理群先生認為“寫作是一個自我豐富與發(fā)展的過程。”同時,他認為這個過程是“將原發(fā)的、處于相對粗糙形態(tài)的思想、情感、感受、體驗、心理,呈現(xiàn)為一種文化。”本文即立足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運用文化建構的方式,加強“文化作文”的教學,讓文化內涵植根于作文教學之中,給當前的作文教學尋找一塊詩意的棲息地。
一、文化命題的確立
1.精選美文,在閱讀中感悟與抒懷。筆者常常精選文質兼美的文章,引領學生進行“文化閱讀”。這些文章可以是課內的佳篇名作,也可以是課外搜集的時文、美文。學生們貪婪地閱讀的同時,也是與文章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我對話的過程,這其間必然會產(chǎn)生真切的感悟與深刻的思考。在被都德的《最后一課》深深感動之后,我引導學生寫作:《發(fā)現(xiàn)語文之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隨著杜小康走過《孤獨之旅》后,我安排了《成長的代價》的作文寫作,從中窺見了學生們思維的廣度與思考的深度。學生在閱讀完《讀者》上的一篇情感小文《媽媽的字謎,姥姥的功課》后,我布置學生寫了一篇以“愛”為主題的作文。學生們內心的“情弦”被撥動,出現(xiàn)了不少佳作,這也讓學生們對于寫作產(chǎn)生了情感,樹立了信心。
筆者認為,若能很好地把閱讀教學融入作文教學中,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心靈的愉悅,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文化積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聯(lián)系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與思考。生活是寫作的根基。聯(lián)系生活,反映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原則?!拔幕魑摹睆娬{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并學會反思生活。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都值得我們去關注,去發(fā)現(xiàn),正如羅丹所說“生活中不少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币虼?,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勤于觀察的習慣。例如網(wǎng)絡語言的盛行,網(wǎng)絡詞語的出現(xiàn):“神馬都是浮云”,“杯具”等看似只是病句或錯別字,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如果我們能及時捕捉到這些文化現(xiàn)象,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鼓勵學生有獨到的見解。這將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皆文章。”生活中的這些文化現(xiàn)象不勝枚舉,筆者采取了引導學生寫作“生活啟示錄”的方法,讓“文化”提升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
3.聚焦傳媒,在傳媒中提煉與升華。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傳媒、報刊雜志等形成的傳媒網(wǎng)絡越來越發(fā)揮出巨大的影響作用。傳媒給寫作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話題與素材。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大膽地鼓勵學生聚焦傳媒中有價值的素材,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使之為作文所用。
以下是筆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摘抄的一則材料:
中國地質大學的女生范瓊露被查出罹患白血病,但因家境貧寒,放棄了治療。得知這一情況,同學們紛紛轉發(fā)微博。其中60余名學生發(fā)起了“掃樓行動”,掃遍近4000間寢室,收集了2萬多個廢舊飲料瓶,變賣所得2萬余元捐給范瓊露。與此同時,師生們也紛紛解囊相助……
這樣體現(xiàn)社會“正能量”的材料對學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學生從中感悟了人性的崇高,愛的偉大,以及對民族文化的深層認知?!洞髳鄣牧α俊贰ⅰ渡鐣枰獰嵝哪c》、《傳統(tǒng)文化從不孤獨》……從作文題目中可以看出,學生們學會了提煉與升華。
二、文化專題的寫作
1.人與自我。縱觀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幾乎是不存在“自我”與“個性”的。從弗洛伊德的理論來看,這種對于“本我”的壓抑,使得我們民族骨子里缺乏“自我”的發(fā)現(xiàn)與“個性”的表現(xiàn)。而對于“自我”與“個性”的認知是事關文化的大事。因此,圍繞“人與自我”,筆者設計了“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等“文化作文”的專題。進行的作文訓練有:《一花一世界》、《我思故我在》、《天生我才必有用》、《我長大了》等。
2.人與自然。人類是大自然進化的杰作,同時也是自然的主宰者。人類與自然的共處見證著人類的智慧與道德。對于大自然,我們有的是曾經(jīng)“采菊東籬下”的閑適,“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欣喜,“截斷巫山云雨”的遐想,“天塹變通途”的自豪。然而,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大自然被人類無情地踐踏與掠奪。鑒于此,把“人與自然”作為寫作訓練中的文化專題,就有著重大的意義?;趯ψ匀坏臒釔叟c保護,筆者設計的寫作實踐有:《由〈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想到的》、《家鄉(xiāng)的變遷》、《我們踏青去》、《秋天——美麗的童話》等。
3.人與社會。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與社會,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務。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不僅要關注身邊的“小社會”,還要放眼于身外的“大社會”。具體地說:“人與他人”、“人與家庭”、“人與民族”、“人與地球”……圍繞“人與社會”文化專題,筆者指導的寫作實踐有:1.謙虛與美德;2.感恩的心;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4.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等。
當然,“文化作文”不是僅僅通過確立幾個“文化命題”,寫作幾個“文化專題”就能實現(xiàn)的。它需要人們廣博地閱讀,深刻地思考,用心地感悟,在此基礎上,逐步走近“文化作文”。這種文化建構下的作文訓練,是一項復雜而艱辛的勞動,同時也是一項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盡管任重道遠,但只要堅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在學生的心中播下文化的種子,引領他們開啟文化之旅,最終開放出絢爛的文化之花。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從批判走向建設[M].成都:四川少兒出版社,1999.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曹明海.語文教育文化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