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剛
作為新課改的親歷者,筆者三年來針對語文課改的重頭戲——選修課的設置和開設進行了不間斷地觀察和記錄。應該承認,在課程設計之初,教材編撰者們奔波求索,煞是費了一番心思,為語文的回歸做出了貢獻;但同時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茲做一概述。
1.選修科目繁多,亟需整合,教材質量有待提高
現(xiàn)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選修科目設置繁多,又有多種版本,每種版本選修教材不下十幾種。對于長期以來習慣了單一國家統(tǒng)編課本的教師們而言,設置這么多的選修科目,勢必會無所適從。原來的師資已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qū)規(guī)模較小的高中學校,因為客觀條件的制約使選修課無法落實。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與必修教材相比,選修教材顯得很粗糙。即使用課程標準關于選修課是必修課的“拓展與深化”的要求看,許多選修教材都達不到,從而大大影響了它的教學效果。以人教版為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比較令人滿意的,但是現(xiàn)代和外國作品部分實在不能恭維。
2.選修課與必修課界定不清,功能不明
語文課程的必修、選修系列都設了“五個模塊”,但必修與選修各自五個系列之間在內容上顯得有些交叉、混亂。最明顯的就是,大綱規(guī)定閱讀部分的選考內容包括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而文學類文本、實用類文本不是選修課內容的概念,而是必修課的專用概念,在客觀上會影響學生對選修課程的選擇、學習。
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比例上不合理,必修課內容單薄、課時量少,學生基礎能力被削弱。而且在這種設計下,必修模塊結束時正是高二第一學期的上半段,學期教學沒有結束。但是在必修結束后,學校有兩個具有階段性標志作用的重要工作必須完成,一是組織學業(yè)水平測試,二是開設選修課的指導。水平測試前復習和選考指導都擠占了第六學段的時間,第一個選修模塊的學習時間會受到嚴重的沖擊。
3.選修課的不良教學傾向問題
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高中教學的指揮棒就是高考,雖然課程改革了,但是高考改革并未跟上,高中教學還是要圍繞高考進行。選修課程實施至今,還未真正出現(xiàn)過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課程,選修還基本處在“統(tǒng)一”和“限定”的狀態(tài)中。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選修課都是按原教學班集體選修,少數(shù)學校是按學生報讀人數(shù)重新編班,教師按報名人數(shù)開課,但這些學校的選修基本是按高考方案中的文學類和實用類選考開設,且大多集中在高三,這樣的選修是與選考結合的,不能算是課程標準中的選修。還有許多學校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把某一模塊的內容分拆為幾個部分,分插在必修的四個學段中學習,這就失去了選修的意義。
4.選修課程的評價機制不完善,從屬性過大
選修課評價應更多地著眼于差異性和多樣性,但在評價的具體操作上,除了學校作出學分認定這種各校執(zhí)行標準、方式及效果不一的形式主義評價以外,各級教育部門不得不將選修課交給高考,由高考設置相應的評價。新課程高考中把選考內容的分值定為30分,僅占總分150分的20%。而從高考的實際來看,屬于選修課的內容,體現(xiàn)得并不明顯,很難說哪道題是選修內容的考查。既然這樣,我們有必要花1.75學年的時間去學那些并不成熟的選修課嗎?這種評價本身就是對選修課實施的一種極大沖擊。
從教學實踐考慮,在不能對現(xiàn)行教育模式和高考模式進行顛覆性變革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進行語文教育,化解語文選修課程的以上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些調整:
一、調整必選修課程設置
理想的情況是,高中畢業(yè)生一半多一點應該進入高職教育,一半少一點進入高校深造。因此,高中教育為高校輸送生源兼顧就業(yè)乃是高中教育的職責所在,那么高中課程的設置也應該從這兩個方面考慮。我們可以這樣設想:把高中三年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是必修課的學習;第二學段為選修課的學習;第三學段是高考復習時間。至于選修課程的開設應該是學校先選,即學校根據(jù)自身情況和老師的能力選6-7門選修課,這幾門課針對所有學生而開設,然后學生自選,學生在這7門左右的課程中選5門,各門課沒有先后順序,學生在這個學段內學完即可。各個學校或地區(qū)的課程不必都一樣,只要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也利于形成自己的特點即可。
二、課程管理模式應快速跟上
選修課對大多數(shù)師生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東西,尤其是選修課只改了高中,作為中學前半階段的初中并未改革,也沒有選修課的鋪墊,所以高中學校非常有必要在實施中做好課程管理工作,以便于學生盡早適應新課程,做好選修課程的宣傳,讓學生對所選課程有充分的了解,學校需要給師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定期舉行懇談會、評議會等等,幫助他們加強溝通,互相了解。當然,學校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選課管理制度,并根據(jù)實施情況不斷完善,做到規(guī)劃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以學習效果為先,不必盲目求全。
三、評價形式擺脫高考唯一標準,以日常評價為主
選修課的考試應追求多樣化,不能局限于閉卷考試,可以借鑒高校的考試方法比如論題寫作、調查研究或開卷考試等等。在高考中也不應該有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之分,這樣反而會因為試卷分數(shù)的分配不均而對學校課程的開設造成不良導向,試題就從閱讀和鑒賞及表達和交流兩個方面考查,減少客觀題尤其是字詞、成語、病句和科普文閱讀的考查,對字詞的考查主要是初中的考試內容,閱讀和鑒賞及表達和交流才是高中生應培養(yǎng)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