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shù)。如何讓學生從中獲取更多的思想熏陶,其中,情感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日常教學中,語文的基礎(chǔ)記誦類內(nèi)容、師問生答式分析占據(jù)了課堂絕大部分時間。所謂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不是形同虛設(shè),就是走走過場罷了,這最后的“情感教育”契機往往也錯失了。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同感共鳴 人文關(guān)注
“真正的教育是施于心靈的教育”,用愛點燃學生心中的明燈,為學生煲一壺“心靈雞湯”,是語文教學可以給予學生的精神洗禮。處于成長中的青少年一族,接觸的環(huán)境主要是家庭和學校,親近的人群大多是父母、老師及同學。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們時時處處被親情、友情、師生情包圍著,享受著自然而然的關(guān)心、愛護、體貼和幫助,“愛”的包容讓他們沉浸在幸福的空間里。生活中,愛與被愛已成為理所當然的習慣,他們“愛”得坦蕩自然,“被愛”得心安理得。
現(xiàn)行語文教材閱讀教學中涉及情感教育主題的文章很多,寫的都是普通人,敘的也是平常事,但卻讓學生的思想認識重新有了定位,有了升華。歸根結(jié)底,在于教學過程中要將作品本身的思想情感與現(xiàn)實、與社會、與生活相融合,把作者的心與學生的心連接上,同喜同哀,同樂同悲,在師生課堂教學的交流中尋找一個情感共鳴點,在共鳴中感受文本的深意,體味作者的情思,如同身受,形同眼前。這種情感教育方式,使語文教學更具藝術(shù)性和美感。這里,以具體作品略談一二。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所追憶的是自己幼時的保姆,雖比《祝?!防锏南榱炙选懊谩毙彩莻€苦水中度日,辛勞寂寞,孤單凄涼一輩子并結(jié)束一生的舊中國下層勞動婦女的形象??删褪侵了?,作為保姆,卻始終是“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jīng)歷”。阿長,這個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只求平平安安過日子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魯迅是懷著悼念和敬愛之情以專篇來寫的,希望“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永安她的魂靈”。這是作為一代文豪的魯迅先生多年以后對這樣一個女傭身份的“長媽媽”的追念和感激,是發(fā)自先生內(nèi)心的真摯情感。
與此文相似的是楊絳的《老王》。說二者相似,緣于兩文出自大家之筆下的普通小人物,而且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者。
老王,比起阿長,好歹是個獨立的“單干戶”。然而這點“自立”并不能改變其艱難凄涼、孤苦伶仃、貧病一輩子的悲苦命運。作者投給老王同情和關(guān)愛的目光,以人格的平等換取難得的“交情”。老王死了,死得默默無聞,跟他生前一樣,這倒與阿長的離世差不多。生時無人在意,死后更無人關(guān)心。多么卑微的人??!他們的生與死,對于這個世界無足重要。楊絳先生始終覺得自己對老王的關(guān)愛不夠,并且認為自己對老王的感情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含蓄地提出了關(guān)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即幸運者有責任關(guān)愛不幸運者,關(guān)注他們的生存與命運。
走出課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身邊確實有這樣的人的影子。其實,生活中從來不乏有生存的無奈者,而我們即便知道也往往無能為力。但有一點,我們依然可以憑借內(nèi)心的尊重,給這個社會多一點良善,多一些希望。不是嗎?
通過對兩篇文章的學習,學生感受到了人的卑微渺小,社會上像阿長、老王等小人物一直存在著,自己也從未真正關(guān)注過、接近過,難怕投以“余光的注視”。通過課堂教學的情感教育,學生明白并能體味人都是渴望幸福、平等和關(guān)注的,哪怕一個眼神、一句問候,都能讓這些“不起眼”的社會角色獲得精神的安慰、心靈的滿足。同學生能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中,或印象里閃現(xiàn)過的某個身影,一些面孔,從而喚起心靈的那份潛在的善念和悲憫,對于作品就會有進一步的感悟和深一層的共鳴。
魯迅也好,楊絳也罷,還是散文大家朱自清寫父親的《背影》、李森祥寫父親的《臺階》,它們中有的飽含親情之美,有的充溢人性之善的。然而,不管何種意義上的情感,都與人性中的真、善、美相聯(lián)系。正所謂“教育無痕,蘊藏機智;溝通有術(shù),充滿智慧?!蔽覀冊诮虒W中要善于抓住文本契機引導學生遷移生活,借助文本這個載體進行有意義的情感教育?!坝媒逃贯灲逃保瑧撌钦Z文教學人文性的重要體現(xiàn)吧。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說的是地獄與天堂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地獄中,眾人(鬼魂)圍著大桌吃飯,他們手上都拿著長長的筷子,用這樣的筷子夾到的食物竟無法放進自己的嘴里,于是人人挨餓,個個愁眉苦臉??墒窃谔焯美?,眾人(天使)也圍著桌子在吃飯,他們手中的筷子也同樣的很長很長,但是他們夾著食物就送進對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飽食,個個開心。這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也是幸與不幸的差別。
我把這個故事告訴了學生,大家議論紛紛,興趣尤佳?;奶埔埠?,可笑也罷,學生們似乎也就明白了老師的用意:社會中不乏自私自利之徒,但也有許多善良熱心之人?!靶摇迸c“不幸”不是物質(zhì)的富乏界定的,而是精神的富足與貧乏之區(qū)別。阿長粗俗卑微,可她有顆善良真誠的心;老王貧困艱難,可他懂知恩圖報之德。不幸之人也有幸運者值得思考與敬畏的地方,這不值得我們好好體味嗎?“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yǎng)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yǎng)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边@一教育名言啟示我,語文教學如果不能利用契機引導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不能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情感思維,同樣是“死亡”“失敗”的教育。
教一篇文章,懂一個道理;品一份情感,思一種人生。語文教學要牽動學生的“情結(jié)”,就得在普通中點染亮色來。激情、體味、生發(fā)、內(nèi)化、升華,讓那份美好的情感流淌出來,浸潤學生純凈的心田,觸發(fā)學生感情的共鳴。愿人們少一些自私、冷漠,多一些關(guān)愛、善良,不僅是語文教學必要的教學任務,更是學生終身受益的思想財富。
【參考文獻】
[1]劉鐵芳. 守望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張平主編. 教育的智慧.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新教育力叢書. 名師最有效的溝通藝術(shù). 九州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