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山
【摘要】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教改的關(guān)鍵是充分調(diào)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tǒng)一起來,同步進行,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guān)鍵詞】中學物理教學 主動性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186-01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guān)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才能真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轉(zhuǎn)變觀念,解放思想
新時代的學生,學習壓力大,盡管學習的渠道多,但是通過有些課外的渠道學到的知識不一定正確,不一定系統(tǒng),學習的動力相比以前的學生嚴重缺乏。加之物理是一門相比之下知識比較難的學科,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喪失興趣。因此新教材首先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quán)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機械的接受知識,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jīng)歷知識探究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在這一過程中體會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因此,教師必須放棄以前陳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盡快適應新的形勢。
二、“開門課”展示物理趣味性和實用性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即“開門課”,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即時,認真設(shè)計教案,上好“開門課”。比如通過演示“慣性小球?qū)嶒灐?、“靜電現(xiàn)象”、“被紙片封閉在倒轉(zhuǎn)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是電,通入不同的用電器會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物理有趣,為今后的奮發(fā)學習鋪設(shè)良好的通道。同時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多聯(lián)系實際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學習“物態(tài)變化”后,可以解釋自然現(xiàn)象中的“霧”、“露”是怎樣形成的等現(xiàn)象;學習“電學”后,理解為什么“100W”的燈比“60W”的燈更亮;書寫臺燈為什么能調(diào)光等等。將“開門課”的教學重心放在趣味性和實用性上,能為學生學習主動性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三、融洽的氣氛,和諧的感情
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使學生能放松地學習,放心地思考,不用擔心老師的責罵,也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處于這種狀態(tài)中,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最高,思想最易產(chǎn)生靈感。如果老師上課一臉嚴肅,甚至一臉“兇像”,課堂氣氛一定沉悶,甚至緊張。學生生怕惹著你,哪還有心思聽課,更不敢起來發(fā)言。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患,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師生感情和課堂氣氛。有了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怎會不活躍起來?
四、問題的設(shè)置應有梯度,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由簡而繁
提問的問題要預先考慮并選擇好,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就不要問。有的老師就有這樣的習慣:一上課,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就開始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上第幾課?它的標題是什么?”學生回答后,又問:“你們怎么知道的呢?”學生說:“黑板上寫著呢?!毕襁@類問題就是明知故問,毫無價值,不僅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易讓學生反感。
請學生回答問題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做好邏輯上的鋪墊和引導。有的問題可能學生不能立馬想到答案,這是需要有較為簡單的問題作為鋪墊。好的鋪墊就相當于,學生在遇到一個高坎上不去的時候,給他們一個階梯,讓他們順著階梯往上爬,就能到達目的地一樣。比如,在學到在缺量筒的情況下設(shè)計實驗測礦石密度的時候,我先讓同學們思考實驗方案。這時,同學們都不能馬上想到方案。這時,我繼續(xù)提問:
“測量密度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
“質(zhì)量和體積?!?/p>
“沒有量筒測不到什么?能測什么?”
“測不了體積,能測質(zhì)量。”
“什么物體在知道質(zhì)量,不用查密度表就能算出體積?”
“水。”
“能算水的體積如何才能確定礦石體積?”
“讓它的體積相等?!?/p>
“如才能讓它們體積相等?”
這時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有的說做標記法,有的說用溢水杯等等。這樣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化解了,在這個提問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思考物理問題的思維上的邏輯性,能體會到邏輯魅力,并且能體驗到在想出設(shè)計方案之后的成就感,這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學到了思考問題的方法。
五、放手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總是習慣于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設(shè)計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地指向性地回答問題,這樣學生心理始終處于消極的等待中,致使學生的思維缺乏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梢試L試課堂上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其有機會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一次學習如何測量密度比水小的物體的密度時,有同學提出用埋沙法測量體積(更好的做法是針壓法),我并沒有立即說這個方法不好,而是問道:
“這個方法從原理上能實現(xiàn),但如果是實際操作,這樣做是否會遇到問題?”
經(jīng)過思考后有學生說操作麻煩,有說誤差大等等。
“那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于是這位同學很快想到了針壓法。
就這樣在我的引到下,學生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比起單純的告訴他們問題在什么地方,告訴他們該怎么解決更有說服力。他們有了這樣的思維過程,對問題理解的更加深刻,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就知道該怎么思考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xiàn),鼓勵其繼續(xù)努力,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提高。他們自己說出的正確答案比老師說出的答案還令他們記憶深刻,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甚至是爭論出來的,所以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版.
[2]王逢賢.學與教的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3]楊寶建.新課改形勢下自主學習物理教學模式初探.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5.
[4]贊科夫.教育心理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