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亞娟
摘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在學生整個的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是在這個時候培養(yǎng)起來的。而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提問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如何有效地進行提問是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非常關心的問題。本文從提問的重要性、目前課堂中提問存在的問題以及進行有效提問時需遵循的原則上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問。
關鍵詞:課堂提問;小學語文;有效應用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提問的重要性
“學生們來到學校,不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變得更聰明?!边@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提問方式,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因為教師清楚,提問可以引導學生做有益的思考,是以后學生發(fā)展學習能力、獨立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提問是教師把信息傳給學生并從他們那里獲得反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途徑,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的一個渠道??梢哉f,提問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它使課堂變得更有激情,學生充滿激情,教師更有熱情。
二、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不良現(xiàn)狀
隨著課改的開展,在小學階段,語文課上教師的提問變得趨于簡潔,針對性較強。但是,還有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隨機性強,明顯沒有有意設計問題,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的提問更是少之又少。具體來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隨機性強。有些教師在提問時過于隨意,就像口頭禪,比如:“是嗎?”“在哪里?”等等。由于存在口頭禪,使得提問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來數(shù)量大,但重點不突出,學生聽后不知道這節(jié)課的重點在哪里,那個才是他們最想知道的。在課堂上,可能還會出現(xiàn)教師問了一個問題,學生突然沒了聲音,即使讓某個學生回答,這個學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怎么回答,就會發(fā)生答非所問的情景。這是因為教師的提問方式?jīng)]有讓學生明白,到底要什么答案,這種提問方式顯然不能讓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2.難度把握不當。一些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問題的難度把握不好,有時難度太大,超過了學生的基礎和理解水平。久而久之,學生在問題面前積極性就會消弱,就會有挫敗感等不良心理。有時教師提問的問題難度又太小,不能激起學生回答的熱情,因為這些問題學生幾乎不用過多思考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這兩種情況均不能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發(fā)展,學生也得不到真正的發(fā)展。
3.缺乏互動。在課堂提問時,許多語文教師幾乎就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學生也幾乎不主動去提問。這樣形成一個課堂上只是教師在提問,學生可以說是被動地在回答的惡性循環(huán),互動幾乎不存在。
三、提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遵循的原則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提問不光是讓學生有興趣學,樂于學,也不光是讓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并解決問題。
具體而言,教師在設計提問方式、實際提問時需遵循以下原則。
1.適當性。這點說的是問題的難易程度。在設計時,其問題的難易應適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水平。難度大的問題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為學生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無法回答,或者回答不全面;難度小的問題,學生就不用思考,也會降低回答的積極性。心理學上有研究表明,難度一般控制在50%的程度,最容易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
2.明晰性。這是說提問的問題是否明晰,主要是看問題是不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提問的方式不同,學生理解就會不同,回答自然也就不同。提問的問題學生是不是能夠有疑問,能不能觸動學生思考,學生思考到何種程度,教師在設計時都應考慮到。如果疑問太深,學生之前學的與新要學的建立不起聯(lián)系,也就促進不了學生的學習。
3.趣味性。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處于埃里克森的學齡期,發(fā)展的特點是勤奮對自卑的沖突。學生在這一階段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yè),就會獲得勤奮感,這種勤奮感會讓他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chǎn)生自卑。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學習力很強,但是堅持性會比較弱,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是必須要考慮進去的。有的教師明知道這位學生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卻偏偏要提問他,目的就是要懲罰這個學生,這是最忌的。因為這樣學生的自尊心沒有受到保護,積極性就更不用提了。教師在提問時,可以借用面部表情,不同的語調(diào)和手勢,以及其他教具來引導學生回答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覺得自己回答問題是快樂的。久而久之,學生會越來越愛回答問題,勤奮感也就發(fā)展起來了。
4.啟發(fā)式。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學生能夠對這些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卻可以使學生思考更多點,那么如何提問這些問題呢?這時,教師可以用啟發(fā)的方法,多設計幾種平臺,即小問題可以做大問題的鋪墊。如學生在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之后,教師會讓學生了解魯迅的評價,可能教師會問:“魯迅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可能覺得回答有難度,這時候教師啟發(fā)學生:魯迅先生對待民眾的態(tài)度是什么?對舊社會、對敵人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等,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來回答。這樣,學生也掌握了學習方法,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也知道從何下手了。
5.科學性。這主要是指提問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要充分了解學生處于什么樣的發(fā)展階段,他們的思維特征是什么樣的等等。小學生的發(fā)展很快,各個年級的發(fā)展水平不同,每個年級的學生發(fā)展水平又有不同,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達到目標,就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他們的語言水平、動作水平、思維水平等。教師只有把這些都了解得充分了,才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
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涉及很多方面,但教師提問絕對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因為小學生所處的發(fā)展階段所決定,必須要以教師教、教師的點撥為主。所以,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教師必須要對所教的教材深入地研究、學習,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特別是有效的提問方式,才能讓我們的花朵更加茁壯成長。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