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玲
【摘要】本文對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中出現(xiàn)的對活動理解的偏差現(xiàn)象進行了歸納和剖析,提出了在活動設計時需要把握的幾個要點,即活動的目的性、趣味性、真實性、層次性、高頻性和參與性。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有效性
【正文】
小學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語言交際場合及情景,組織并引導學生參加語言交際,在活動中學會運用課堂上所教的語言,并會用英語進行交際。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在課堂活動設計上存在一些偏差。
一、問題的提出
1、對活動目的認識的誤區(qū)——認為活動僅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上,經(jīng)常見到一些教師讓學生唱與教學內(nèi)容無關的歌曲,做與教學內(nèi)容無關的動作游戲。還有些老師認為課堂活動多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就少了,從而排斥課堂活動。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已經(jīng)把課堂活動與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分離。
2、對活動形式認識的誤區(qū)——將小學英語課堂活動理解為單純的做游戲。
課堂上老師經(jīng)常安排這樣的游戲,如:數(shù)字游戲、動作游戲、兒歌、歌曲和說唱等等,這些游戲大多停留在機械性或半機械性操練的層次上,缺少對語言知識的運用性操練活動。不能體現(xiàn)《英語課程標準》中“用英語做事”的要求。
二、活動設計的策略
針對以上這些對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存在的偏差,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策略:
1、活動要有目的性。
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之前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活動設計。如果活動沒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缺乏目的,一味強調(diào)新奇,有趣,為熱鬧而游戲,忽視教學任務本身,教學效果必然不理想,這類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比較常見。
在牛津小學英語《4B Open Day》熱身環(huán)節(jié)中,授課老師充滿激情地對學生說:“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songs,lets enjoy a song!”接著教者用多媒體播放了英文版的《Do、Re、Mi》,因為這首歌較長,生詞多,難度大,學生不易接受。
而在牛津小學英語5 B 《Hobbies》的熱身環(huán)節(jié)中,授課老師選用了《Do you have any hobbies?》這首歌。當?shù)诙橐魳讽懫鸬臅r候,很多學生已經(jīng)跟著唱起來,并且隨著動畫做動作。課堂氣氛由此活躍起來。
通常英語課一開始,教者會用Warming up,即熱身環(huán)節(jié)來激活學生思維與行為,復現(xiàn)舊知或滲透新知。時間不宜超過3分鐘。
案例1中教者選用的歌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雖有趣但比較長,生詞較多,學生接受起來有很大的難度,所以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談不上激活行為。況且這首歌與本節(jié)課話題無關,不能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梢哉f,授課老師因對“活動目的性”缺乏認識,導致了這一環(huán)節(jié)處理失敗。
案例2中教者選用的歌曲的歌詞和旋律都很簡單,故能使學生的思維和行為很快的進入興奮狀態(tài),而這首歌又與話題有關,為新知識的學習做了鋪墊??芍^是“一箭三雕”。
2、活動要有趣味性
富有趣味的課堂活動是落實教學任務的必要手段。事實證明,讓小學生坐在椅子上機械、重復的朗讀單詞或句子,會讓他們覺得英語索然無味。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以及思維,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案例3]
教學話題:Lets go to the park?。ā杜=蛐W英語》3A)
案例取自:Practice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授課老師在呈現(xiàn)了幾個有關交通工具的單詞之后,便帶領學生做起了“Listen and guess”這個游戲。先開始讓學生聽交通工具的聲音再猜。然后讓一個學生模仿,其他同學猜。學生表現(xiàn)積極,新知掌握好。
[案例分析]
三年級學生剛接觸英語,喜歡英語游戲,善于模仿、愛表現(xiàn)自己。讓學生去模仿交通工具的聲音,給了他們一個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更高。整個活動自然、流暢、可操作性強。
3、活動要有真實性
英語是一種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語言交際能力。因此,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一定要貼近生活。這將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
[案例4]
教學話題:At a snack bar(《牛津小學英語》4B)
案例取自:Production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授課老師說:Boys and girls,Ill going to the KFC .Do you want to join me?(Yes?。㎞ow were in the KFC. Come and queue up,children.Lets buy things!然后師出示活動要求。
學生利用食物板分小組合作表演,每小組有一位同學手拿食物板做店員,其他同學做顧客,運用所學單詞和句型買快餐。
[案例分析]
肯德基是多數(shù)同學喜歡的西式快餐,多數(shù)同學有在在其購物的經(jīng)歷。教者根據(jù)本節(jié)課授課內(nèi)容,創(chuàng)設肯德基的交際情景,情景真實,讓學生在這個真實的情景中用所學知識做事,使學生的語言的交際能力得到提升。
4、活動要有層次性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授課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很多,這些活動單獨看來都不錯,但連起來實施就會給人東一榔頭西一棒的感覺。其實一堂課并不是活動的無序結合,而應是具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的活動序列?;顒釉O計應先易后難,先輸入、后輸出,先聽說再讀寫等,這些活動相互強化和鞏固,并向擬定的學習目標發(fā)展。
[案例5]
教學話題:譯林版3B《On the farm》(文本再構模式)
案例取自:Production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授課老師在帶領學生讀完課文后,給了學生三個任務供學生有選擇的完成:
1、I can read the story on the book.(一顆星)
2、I can read the new story .(兩顆星)
3、I can make a new story.(三顆星)
[案例分析]
細細品味這三個任務,發(fā)現(xiàn)它們在難度上是遞進的,呈螺旋上升趨勢。每個學生都能選擇自己能夠完成的任務,并挑戰(zhàn)下一個任務。隨著難度的升高,學生受到的評價也不一樣。
5、活動要有高頻性
高頻性原則,是指在開展活動時要掌握快節(jié)奏、高密度的教學原則??旃?jié)奏與高密度的教學原則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兩者協(xié)同作用能有效落實教學任務。慢節(jié)奏的活動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請看下面兩個案例:
活動名稱:數(shù)字接龍游戲(Number prompts)
活動目的:復習名詞的復數(shù)形式
活動步驟:師說:Iv got one hat. A同學接著說Iv got one hat and two jackets. B同學說:Iv got one hat,two jackets and three skirts.以此類推。
活動時間:4分鐘
[案例6]
授課老師跟學生講清游戲規(guī)則后,即在全班開展游戲。一位學生說一句話后,其他學生舉手,由老師點名叫下一位學生說,如若說錯,由其他學生糾正。4分鐘內(nèi)大約有15位學生參加了此活動。
[案例7]
授課老師跟幾名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做該游戲作為示范,隨機要求學生在大組內(nèi)活動,全班四個大組同時進行。3分鐘完成了此游戲。最后1分鐘每組抽調(diào)兩位同學共同完成游戲做反饋,評價。4分鐘內(nèi)全班每個人都參加了此活動。
[案例分析]
在案例6中,授課老師循規(guī)蹈矩,用“師點名說”的方式完成此游戲。單一的個體參與形式使活動密度降低,導致效率不高。
在案例7中,老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全班同學都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以達到鞏固所學內(nèi)容的目的。快節(jié)奏、高密度地完成了該活動。
6、活動中要注意學生的參與性
《新標準英語》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體驗學習的生成和收獲?!庇捎诎嗉壥谡n制的局限性以及小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都積極參加到課堂活動之中。
這種個體差異性分這樣兩類,一類是個體性格的差異,一些學生膽小內(nèi)向,生怕在課堂活動中說錯話,出丑,這類學生要以鼓勵、表揚為主,教師可以主動喊他們回答問題。另一類是個體學習能力的差異,一些學生因為種種原因導致自身學習能力與其他同學有部分差距,從而不能完成課堂活動。這類學生可以安排坐在其附近的同學做他的小老師,能夠隨時點撥、指導,使他們在小老師的幫助下完成課堂活動。久而久之,他們的學習能力就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結束語
課堂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陣地。合理、科學的課堂活動設計有利于學生學好英語、掌握好英語,形成語言運用能力。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教師遵循教學規(guī)律,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交流再實踐,才能讓我們的英語課堂活動做到真正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