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摘 要:綜合實踐課在實施中有一定的難度,愿所有教育同仁在認識該課程的基礎上走近且走進這門課程,將這門課程真正作用于學生。
關鍵詞:實踐活動;必要性;意義
筆者曾多次依據我市課程的開設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結合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和高考現狀,分析了基礎教育的現狀,認為實施這門課程既重要也很有必要。
一、關注生活,吻合現代教育理念
早在幾十年之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要使學生得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頭腦、眼睛、雙手、嘴、空間、時間。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颇炕ハ嗦撓档恼嬲行?,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實際生活?!毙抡n程的一個基本點就是打破各門課程的分割,加強課程與學生經驗的聯系,使課程回歸學生的生活。綜合實踐活動正是在這種理念下誕生的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課程,它順應了世界課程改革的整體走勢,體現了我國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
多次調研證明,這門課程很受學生歡迎,可以說成是將“知識的傳授”變?yōu)椤敖o學生贈送禮物”的課程。我曾對我市某校高一年級作了“研究性學習的參與熱情”的調查統(tǒng)計,85%的人開始“很有興趣”,一學期后下降到35%;10%的人開始“一般”,一學期后上升到40%;5%的人開始“不感興趣”,一學期后上升到25%。從數據可知,剛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感興趣的人很多,參與熱情頗高。
二、重視實踐,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
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一文中談到:“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惡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yè)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美國的巴伯(M.Barber)在2009年提出了良好的教育模式,即WE=E(K+T+L)。字母K代表“知識”,T代表“思維”,L代表“領導才能”(領導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質”。這個良好的教育模式的意思是把道德品質放在首位,注重知識、思維、領導才能的培養(yǎng)。彰顯新課程亮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人的全面發(fā)展著眼,通過活動,使學生在情感、能力和認識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1.易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
2009年教師節(jié),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同志看望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時,任先生談到中國教育的三缺少,“缺少做人
的教育、缺少歷史傳統(tǒng)教育、缺少創(chuàng)新教育”。在物欲膨脹的當下,我們的道路越來越寬,車輛越來越多,但是我們曾經擁有的很多美德在流逝……對道德的關注是近年來各科高考試題的命題思想。例如,2012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試題的主題基本是道德教化,如“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擁有什么、沒有什么”“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心靈閃過的微光”“油漆工順手補漏洞的材料分析”“火車巡邏員老計的故事”等。人性、道德性是綜合實踐活動非指定領域的核心目標。在集體活動中,能夠逐步培養(yǎng)學生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的人格,形成集體的規(guī)范意識和道德意識。
2.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
這是一個獨生子女的時代,他們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從小缺乏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每天兩點一線的學習和生活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實踐活動課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主動投入、親身經歷、親身體驗、親身感悟、親身實踐、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易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歸屬感,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和自豪感,培養(yǎng)團隊意識。
3.易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培養(yǎng)對終極知識的追求興趣及隨之而來的懷疑能力,是一種對社會、對人生、對人類的思考,是一種理性的追問。原教育部師范司副司長、現社會科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司副司長袁振國教授在其《反思科學教育》一文中,有一段論述:“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有問題,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更多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當前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現在大力倡導的研究性學習正是讓學生在專題研究過程中發(fā)現問題、設計方案、調查探究、解決問題、撰寫研究報告、以適當方式展示研究結果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順應高層級能力考核
當前,以高考來論定教育質量的思想仍在學校、家庭、家長根深蒂固。其實,我們的高考試題已經發(fā)生了重能力、重思維過程、重應用的改變。2013年湖北高考出現“考完語文學生考懵了,考完數學哭了,考完理綜感覺哭早了”的報道,很多一線教師紛紛發(fā)帖埋怨題目出得太偏太難。是否真的是考題的問題?三年備考的固定模式“砥礪”出來的學生能力如何?2013年語文湖北卷第22小題根據豐子愷的《巷口》,圍繞“盼”描寫一個場景,要求想象合理并使用兩種修辭手法。場景描寫是湖北高考試題常態(tài)性考點。以前的考題有語句、詩文提供了一些意象或有景物烘托了意境,今年的考題是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法描寫抽象情感領域的“盼”,沒有語句、詩文、景物烘托,從考生的考卷實情來看,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正確運用修辭的能力還很欠缺。
不僅僅是考題的能力的提升,我們各學科的高考試題已經相應的與綜合實踐活動接軌了,尤其是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在考題中直接考查。研究性學習開展得好,學生能順應高考高層級能力考核。這里簡單陳述一道文綜卷試題(2012年高考福建地理試題)。該題以“立竿測影”的形式考查利用地理觀測的方法來解決地理問題的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轉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注重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地理問題。開展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觀測,如氣候現象、物候現象的觀察,到野外進行地質地貌觀察,收集天氣諺語,測定鋒面過境氣溫、氣壓的變化,記錄天氣變化的過程等;以及開展天文現象的觀察,如月相變化、尋找北極星及四季星座、行星的觀察、日食和月食的觀察,天文時事現象的觀察等,有利于作答這類題目。
我們近兩年的自主招生試題已明確向綜合實踐活動傾斜?!蛾P于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13年4月1日,教育部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對自主選拔錄取的定位予以明確:自主選拔就是要著力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的優(yōu)秀學生,“僅僅學業(yè)突出的學生”不再是自主選拔錄取的生源主體。這份《指導意見》是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十年探索的總結和提升,也將是未來自主招生考試變化的風向標。
三、關注能力,符合學生學習認知規(guī)律
英國基礎教育改革1988年就注重培養(yǎng)學生十大基礎能力,1999年,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六大核心能力:交往、數的處理、信息技術、共同操作、自主改進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昂{兩岸能力生根計劃”關注的能力結構為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學科能力、綜合能力。綜合實踐活動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基礎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劃能力、總結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當前,雖然堅持走了十年的素質教育之路,我們課堂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改革,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沖擊并不大。在“構建高效課堂”理念下被推崇的“精講精練”“閱讀品味”等方式,其實在學生的學習中并不是最佳的方式。美國國家培訓實驗室關于“平均保留記憶率”的實踐調查表明:講授占5%,閱讀占10%,視頻占20%,演示占30%,分組討論占50%,實踐占75%,相互教,并快速使用占90%。用何種方式來讓學生既學會知識、掌握技巧,又提升能力,現在看來我們不應只是知曉其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帶頭真正運用。
全球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判標準發(fā)生了新的改變,可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卻還是把上大學當做唯一目標。胡新懿教授說:“現在的中國上大學是每位青年要做的一件事,更多反映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不能賦予太多的內容?!薄吨袊逃母锱c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2010~2020年)》對未來10年我國教育改革的戰(zhàn)略重點提出三個“堅持”: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fā)展。國家教育部的課程規(guī)劃帶著美好的愿景,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肩負培養(yǎng)品德、提升能力、終身學習的責任。只是品德的養(yǎng)成、能力的提升、為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等有些時候是作為口號掛在嘴邊,有些時候是有所行動但是缺少創(chuàng)新的舉措以及堅守的陣地。
綜合實踐課程實施中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愿所有教育同仁在認識這門課程的基礎上走近且走進這門課程,將這門課程真正作用于學生。
(作者單位 湖北省黃岡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