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弘
摘 要:以一節(jié)學案教學公開課為例,就學案教學中三維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關(guān)于情景設計、探究設計、問題設計等方面作一些粗淺
闡述。
關(guān)鍵詞:學案;情境;探究;問題設計
現(xiàn)今教育環(huán)境的確不夠理性,唯學生成績而論英雄。而學案教學又被視為抓分利器,由是在課堂中教師滿堂問、學生滿堂練,課堂的教學唯學生是否記住知識、是否能解題、是否能答到教師預設的答案來拷問課堂所謂的“有效”。而學生的體驗、學生的情感、學生的認知過程一概皆不考慮,認為那是影響“有效”追求的“無效”之舉。由是我們不僅會問:人從呱呱墜地那一刻是最先有情感體驗還是最先有唯理性的認知呢?我們的課堂真的只有成績才是唯一、直白、執(zhí)著的追求嗎?
【學案】
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探究實驗初步掌握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
2.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和常見金屬的活潑性順序(初步);
3.初步了解置換反應的概念。
學習過程:
一、知識回顧
【回憶與再現(xiàn)】(我們已學過的有金屬參加的化學反應)化學方程式: 。
二、科學實驗探究
我探究一種金屬是: 。
【猜想與假設】猜想這種金屬能與 反應。
【實驗操作】用砂紙打磨這種金屬, 。
【實驗現(xiàn)象】觀察到 等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該金屬與 (能、不能)反應;
【歸納與總結(jié)】通過對金屬化學性質(zhì)的科學探究,我們得到的結(jié)論有: 。
三、整理歸納
討論一:通過上述學習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大多數(shù)金屬具有哪些化學性質(zhì)呢?
討論二:完成化學方程式
鐵與稀硫酸 ;鐵與稀鹽酸
鋅與稀硫酸 ;鋅與稀鹽酸
鎂與稀硫酸 ;鎂與稀鹽酸
鋁與稀硫酸 ;鋁與稀鹽酸
歸納1:金屬與 反應:
鐵與硫酸銅
銅與硝酸銀
鋁與硫酸銅
歸納2:金屬與 反應:
討論三:金屬的活動性
(1)金屬化學性質(zhì)的活潑程度又稱為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思考1:根據(jù)“知識回顧”你能得到怎樣的金屬活動性強弱順序并說說你的依據(jù)。
思考2:根據(jù)“討論二歸納1”中的實驗,你能得到怎樣的金屬活動性強弱順序并說說你的依據(jù)。
思考3:根據(jù)“討論二歸納2”中的實驗,你能得到怎樣的金屬活動性強弱順序并說說你的依據(jù)。
(2)證明金屬活動性強弱,我們的方法有:
① ;② ;③ 。
四、課堂反饋(略)
【思考】
一、學案教學離不開“快樂”的情感準備
片段:課堂引入
師:同學們剛才我遲到了兩分鐘進教室,很不好意思。但是我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剛才路過“金屬王國”時,發(fā)現(xiàn)金屬王國中一片喧嘩,因為他們正在選國王。在推薦候選人時,他們的發(fā)言使選舉的場面更熱烈了。各種金屬紛紛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特長,都想得到眾金屬的肯定,成為金屬王國的國王。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是評選委員,你會選誰做國王呢?為什
么呢?
生:(各抒己見。)
師:如果我們只看到各種金屬的獨特之處,那會很難評定,因此在選舉時我們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進行公平選舉。那么在今天的化學課上我們以什么為標準來衡量呢?
生: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
師:對,我們以“以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為標準”來衡量判斷。
有效的教學情景設計一定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也一定是符合學生的情趣體驗的。公開課中,筆者借用了一個“金屬王國”選國王,并請學生作為評判團的故事作為情景,展開學習的歷程。一下子就抓住學生心,甚至學生還反問我“原先的國王是什么金屬?”這樣讓人大為詫異的問題。但由此說明了學生已完全被我構(gòu)建的情景所吸引了,課堂學習氣氛一下空前的提升。
所以,“快樂”是學習展開的必要情感準備。
二、學案教學離不開“體驗”的探究過程
從化學知識的本源上來說,化學知識是物質(zhì)反應規(guī)律的總結(jié)。公開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試圖通過實驗的探究體驗,進而完整地構(gòu)建金屬的化學知識體系。而后再用專業(yè)的化學方法表達化學反應的過程,以強化學生對實驗的體驗。而且在該過程中,用演示實驗方法激活學生的認知沖突,如:“用實驗證明金屬放入稀鹽酸或稀硫酸中產(chǎn)生的氣體究竟是什么氣體?”“用實驗證明銅放入硝酸銀溶液中,生成的灰色物質(zhì)究竟是什么金屬”等等,在學生的深刻體驗中又一次強化知識的理解??梢娬J知沖突中收獲的體驗,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劑。
所以,“體驗”是學習展開的必經(jīng)歷程。
三、學案教學離不開“結(jié)構(gòu)與建構(gòu)”的平衡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往往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求知欲,進而讓學生在“開放”的思辨中完成知識的建構(gòu)。而現(xiàn)在我們課堂的學案中往往出現(xiàn)的是“偽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設計。究其實質(zhì)是,這類問題往往只適合作測量或考試時使用,因為其背后的答案從本質(zhì)上來說還是相對的單一,而課堂中的開放式問題情境往往追求的不是學生思維方向的固定,而更多的是追求思維的無序性,當學生在思維的無序進而轉(zhuǎn)化為有序,這個思辨的過程才能達到其思維深度的升華。因此這才是我們課堂問題設計的追求。
學案中“整理歸納”板塊中“討論三”注重學生的建構(gòu)但開放性仍顯不足。因此,課堂中教師該是直接利用學案追逐結(jié)構(gòu),還是更多的考慮建構(gòu),在建構(gòu)中完成結(jié)構(gòu),這也許本身就是一種痛苦的平衡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北環(huá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