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煥燕
摘 要: 音樂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寓德育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娛樂之中,潛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響、心靈上受到啟迪,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可見在音樂教育中融入德育是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
關鍵詞: 音樂教育 德育教育 愛國熱情 道德情感 健康情趣
音樂課,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帶學生玩玩唱唱,或傳授一些音樂知識、歌唱的方法和器樂演奏的技能技巧,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xiàn)能力等。其實,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是人類最美的語言,也是表達情感的特殊方式,音樂教學含有非常豐富的德育內容,充分挖掘和利用音樂教學的有利因素,在音樂教學和活動中滲透德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多年的教學中,我一直把音樂教學與德育滲透結合在一起,在傳授音樂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F(xiàn)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大家分享,以供大方之家批評指正。
一、挖掘德育因素,增強愛國熱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一句話很精準地對教師這一職業(yè)進行了解讀,把“傳道”放在首位,可見其重要性。音樂教師要以教材為內容,借課堂主陣地,分析教材,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音樂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學會如何做人,這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現(xiàn)行的教材中有很多關于愛國的歌曲,從標題或者是歌詞中就可以找出,例如在欣賞《保衛(wèi)黃河》時,我先介紹“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生平,他的《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以船夫號子表現(xiàn)中華民族的氣概,以“黃河怨”的曲調控訴侵略者的暴行,以“黃河怒吼”表現(xiàn)全民族抗戰(zhàn)的信心與決心……使學生情緒漸趨激昂。在聽《黃河頌》時,學生完全沉醉其中?!皻鈩莅蹴?、洶涌澎湃的黃河在撞擊我的……”、“我仿佛看到了黃河之水激起的千層浪”!課后學生紛紛發(fā)出感慨,對祖國的熱愛溢于言表。
音樂中描繪的美麗多姿的山川景物隨處可見,如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草場;“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浪花;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南國秋色;故鄉(xiāng)的榕樹,故都的秋景……通過學習這些音樂之后,日積月累,學生就會在內心深處激發(fā)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對青春年華的珍視,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對理想事業(yè)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最終達到樹立理想、追求生命價值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道德情感
多媒體的運用為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了便利,可將音樂中的圖像、內容、節(jié)奏等展示給學生,調動他們的眼、耳、手等多種感官,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欣賞《春之聲》可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優(yōu)美的春天氣息,使學生置身于蔥郁的森林中體驗各種不同的動物形象。雖然沒有看到真的動物,但通過音樂感受到燦爛芬芳的花兒,翩翩起舞的蜂蝶。又如學習《黃河頌》時,一幅幅氣勢磅礴的黃河圖片,可以大大地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進而凈化心靈,由此激發(fā)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環(huán)境的關切。
音樂不僅是欣賞,更是表演。通過表演,音樂除直接作用于學生感官之外,還擁有了另外的獨特的感情色彩,加深了表演者的內心體驗,對音樂有了更深刻的領會。以角色扮演體會情境,用的最普遍的是童話、故事中角色的扮演,帶領學生自編自導音樂劇,這種以角色扮演體驗情境學生最為積極、喜愛。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再現(xiàn)真善美與假丑惡,遠勝于空洞的說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使受教育者獲得真摯情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是強化德育效果的保證。因此只要我們用心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或組織有意義的活動,通過巧妙的點撥與暗示,把學生引入理想的境界,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學生,學生美好的道德情感一定會被激發(fā)出來。
三、以美育人,培養(yǎng)健康情趣
網絡的出現(xiàn),使傳播變得更快更廣,在利的背后我們也看到弊的存在。現(xiàn)在流行歌曲是最受學生喜愛的音樂,但很多思想內容不健康的歌曲,經過網絡的傳播,極大地損害了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們有義務與責任讓學生認識到其危害,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健康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不僅告訴學生什么樣的歌曲是健康的、是美的,而且列舉實例并選擇學生喜愛的歌曲進行教唱。例如在欣賞騰格爾的蒙古民歌《天堂》時,我引導學生閉上眼睛聆聽并想象歌曲描繪的畫面,然后再用語言表達出來,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提高審美情趣,潛意識地得到美的教育,受到美的啟迪。教師要充滿感情地引領學生,以豐富的形式、優(yōu)美的抒情語言,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呼應、共振,在春風化雨的無聲滋潤中,不知不覺地抵達心靈深處。《梅花三弄》的作者把對梅花那高潔的內在氣質的理解和感受,用簡潔、從容的旋律,清脆、晶瑩的音色將其表現(xiàn)出來,讓我們領略到幽邃的梅香;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其旋律的輕柔優(yōu)美和諧,使人頓時產生一種想翩翩起舞的沖動;《春江花月夜》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風情萬種的絕美的月夜……經過這些音樂的熏陶,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音樂的感染滲透,并不斷強化、升華,達到培養(yǎng)健康情趣的目的。
音樂教學在與德育融合的時候,還要注意找準融合點,緊扣教材,自然融合;把握融合時機,尋求最佳結合點,增強針對性;掌握融合度,把握學科特點,增強融合生動性。
總之,音樂學科的德育滲透,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是多方位、多層次的。只要因材施教,寓情于教,就能有機地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智力發(fā)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爐,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發(fā)揮課堂教學德育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