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衡》“倭人”考釋
        ——以“暢”“雉”“宛”及“五服”為線索

        2013-04-02 06:08:59王升任軍利
        關(guān)鍵詞:論衡東夷王充

        王升,任軍利

        (華東交通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國有關(guān)“倭(人)”記載的古文獻留存不多,如東漢王充的《論衡》是其中之一。通過對“倭(人)”的記載,《論衡》將“中日交通史”追溯到了西周,并數(shù)次直接提及“倭(人)”向周天子“獻暢(也作‘鬯’)”的事跡。這是極為珍貴的史料。但是《論衡》作為史料而言,有三個缺點:語言簡略,考引不詳,訓(xùn)詁繁雜。這三個缺點雖不屬于致命傷,卻讓很多研究者陷入困境——到底能否將《論衡》視作信史——爭議一直不斷。其中“倭人獻鬯”的記載屢遭當(dāng)代學(xué)者質(zhì)疑。我們認(rèn)為,即便《論衡》記載的“倭人獻鬯”質(zhì)疑頗多,在缺乏充分證據(jù)的前提之下,某些學(xué)者先入為主地否定《論衡》內(nèi)容的真實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面對此種情況時,我們認(rèn)為最適當(dāng)?shù)淖龇ㄊ恰按竽懠僭O(shè),小心求證”。

        一、王充、《論衡》、《山海經(jīng)》、“倭人”

        據(jù)《后漢書》載:“(王充)后到京師,受業(yè)太學(xué),師事扶風(fēng)班彪?!蓖醭涫前啾氲膶W(xué)生。班彪是班固的父親??梢姡啾?、王充、班固三人身處同一時代。不過,班彪為老師,年齡長于王充,班固少年時又受到王充的提攜,王充的年齡應(yīng)長于班固。由年齡而論,王充寫完《論衡》的時間也應(yīng)略早于班固成就《漢書》的時間①。據(jù)此論定,王充的《論衡》乃繼劉向父子編撰的《山海經(jīng)》之后,第二部提及“倭(人)”的古代典籍。然而,王充的《論衡》有別于劉向編撰的《山海經(jīng)》,前者充滿“批判漢儒復(fù)古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的學(xué)術(shù)觀點,與充滿神話巫術(shù)色彩的后者形成針鋒相對的兩種論調(diào)。甚至可以說《山海經(jīng)》之所以為漢代儒化最少的古籍②,得益于西漢時期充滿宗教神秘主義的儒學(xué)思想③,或者說《山海經(jīng)》充滿神秘主義的原始面貌恰巧迎合董仲舒所倡導(dǎo)的神秘主義儒學(xué)體系,所以《山海經(jīng)》幸得“原貌”流傳。而王充的《論衡》即是批判董仲舒的宗教神秘主義儒學(xué)思想最為徹底的一部漢代學(xué)術(shù)作品。

        因此,《論衡》與《山海經(jīng)》在學(xué)術(shù)思想上互不相涉,甚至相互抵觸。然而在地理知識上,王充是否參考了《山海經(jīng)》關(guān)于“倭”的記載,這仍需進一步研究。對于兩部典籍都提及的“倭(人)”,《論衡》與《山海經(jīng)》所顯示的出入也很大?!墩摵狻匪緸椤百寥恕?,而《山海經(jīng)》所示為“倭”,前者表示人群或族群,后者表示地域或國度。故而,族群與地域是否對號入座,這是《山海經(jīng)》《論衡》的“倭(人)”研究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

        此前,有學(xué)者如北京大學(xué)的沈仁安教授,僅將《論衡》有涉“倭(人)”的條目分列比較,用作論證《論衡》之“倭人”確為古代日本人的材料④?,F(xiàn)在,我們不僅認(rèn)為沈的觀點稍欠妥當(dāng),而且認(rèn)為,如要對《論衡》之“倭人”進行全面分析,就不能僅列有“倭人”的條目,即單從“倭”字入手顯然脫離《論衡》言及事物之客觀性與整體性,而應(yīng)從《論衡》中關(guān)于“倭”的一條線索切入,即以“倭人和越裳分別向周成王獻暢草(及鬯)和白雉”這一具體事件為線索,串聯(lián)其有關(guān)條目,一并引錄如下:

        (1) (周) 成王之時,越常獻雉,倭人貢暢。(《論衡·恢國篇》)

        (2) 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論衡·儒增篇》)

        (3) 秬鬯之所為到,白雉之所為來,三王乎?周公也? 周公功德盛于三王,不加王號,豈天惡人妄稱之哉? (《論衡·感類篇》)

        (4) 白雉貢于越,暢草獻于宛,雍州出玉,荊、揚生金。(《論衡·超奇篇》)

        (5) 使暢草生于周之時,天下太平,(倭) 人來獻暢草。(《論衡·異虛篇》)

        (6) 周家越常獻白雉,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貢獻牛馬。(《論衡·宣漢篇》)

        把以上六條有關(guān)“暢(鬯)草”的資料整合起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三條線索:1.從字里行間來看,王充指出,自西周以來,“暢草”已為貢品,且與“白雉”并列出現(xiàn);2.從文字的表述內(nèi)涵來看,“暢草”所引出的政治涵義是西周的“五服”制度——朝貢體制,即王充重在以“暢草”“白雉”為切入點比較周、漢兩朝的國際影響力;3.從文字的具體細(xì)節(jié)來看,王充分別點出“暢草”的貢獻國為“倭”,但在不同篇章中又用“宛”來表示,兩字是否屬于通假字或古今字有待探究?,F(xiàn)在,我們將以這三條線索為切入點進行探討。

        二、暢草不是古代日本的盛產(chǎn)與貢品

        針對上文的線索1,我們認(rèn)為《論衡》中的“暢(鬯)草”應(yīng)不為“倭”所貢,至少不是“倭”的慣貢,主要有兩方面看法。一方面是站在“暢草”和“秬鬯”的角度以觀“倭貢”。貢品既是兩國政治外交和文化來往的象征,更是兩國物產(chǎn)、風(fēng)俗、民情交流與傳播的標(biāo)志。故在選貢時,除選擇能象征兩國尊嚴(yán)、增進邦交之貢品以外,還須選擇足以代表一國的地緣物產(chǎn),也就是特產(chǎn),正如王充在《宣漢篇》所言,“越常獻白雉”,“匈奴、鄯善、哀牢貢獻牛馬”,亦如中原所產(chǎn)的絲綢和陶瓷等等。故較之“暢草”和“秬鬯”而言,越裳的“黑、白雉”,即黑、白野雞(實為一種鳥,上古帝王祭祀用之)作為貢品的適宜性更具有說服力,《尚書·大傳》和《韓詩外傳》也均記載周成王時,越裳重譯來朝(陶維英認(rèn)為越裳的后裔包括越南民族,而黃現(xiàn)璠考證漢代的越裳為緬甸與老撾一帶⑤,但我們認(rèn)為周初之越裳為百越一支,西漢之越裳為越南南部,從民族遷徙的角度看,兩者也許存在淵源)。原因在于越裳為多山濕熱的南國,向中原獻“黑、白雉”,足以彰顯其物產(chǎn)、風(fēng)俗與民情,且與班固《漢書·平帝紀(jì)》的記載一致。但是,“倭人”貢“暢草”“秬鬯”,能否象征“倭”之物產(chǎn)、風(fēng)俗及民情呢?暢草,即郁金,又稱姜黃,屬姜類(與郁金香花不同種),作中藥材和香料使用,生于中國南方的亞熱帶及熱帶地區(qū),故而暢草在日本(北溫帶與寒帶)繩紋晚期(相當(dāng)于西周時期)是否自然生長或已經(jīng)移植呢?雖然沈仁安教授認(rèn)為暢草可能生長于日本九州,但我們認(rèn)為此問題,證據(jù)有缺,商榷有余(彭雙松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日本有蘭、姜類植物,但都是秦漢,甚至更晚時期從中國南方移植過去的)。

        另一方面是站在“倭貢”的角度以觀“暢草”“秬鬯”。除了《論衡》將“暢草”視作“倭貢”,自《漢書》以降的任何有關(guān)“倭貢”史料皆未有“暢草”或“秬鬯”一物復(fù)載。舉漢、魏“倭貢”為例,《后漢書·東夷列傳》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又言:“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亦作“師”)升等獻生口(奴隸)百六十人,愿請見?!庇謸?jù)《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魏景初二年(238年),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攜生口十人、土布兩匹向魏天子“朝獻”;魏正始四年(243年),卑彌呼又派遣使者上貢給魏帝“生口、倭錦、絳青縑、綿衣、丹、木犾、短弓矢”;此后,壹與女王也派使者向魏帝朝貢“男女生口三十人、白珠五千孔、青大勾珠二枚、異文雜錦二十匹”。此外,魏國兩次遣使訪倭,并在《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對倭的物產(chǎn)作了詳細(xì)的記錄:“種禾稻、纻麻、蠶桑、緝績,出細(xì)纻、縑綿。其地?zé)o牛馬虎豹羊鵲……出珍珠、青玉。其山有丹,其木有柟、杼、豫樟、楺櫪、橿、烏號、楓香,其竹筱竿、桃支。有薑(按:即姜或生姜,與郁金或姜黃不同)、橘、椒、蓑荷,不知以為滋味?!蔽宕巍百霖暋鼻鍐闻c一次“倭產(chǎn)”清單皆不見“暢草”或“秬鬯”。也許,某些學(xué)者反駁說,因為隨著“倭人”生產(chǎn)力水平的發(fā)展,“倭貢”也以自然物產(chǎn)升級為加工物產(chǎn),前者粗糙簡陋,遠(yuǎn)不如后者精美珍貴。這是由于某些學(xué)者對“鬯”之誤解所造成的駁論。所謂“鬯”或“秬鬯”,之所以在《論衡》中被王充再三例舉是為強調(diào)“秬鬯”珍貴之極,即我國古時祭祀灌地所用的酒——“鬯”,以郁金草⑥(暢草)合黍醞制而成,色黃而芳香,亦為帝王賞賜有功大臣的象征至高榮譽的九錫之一(按:另八錫為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朱戶、弓矢、鐵鉞)。且問,如此貴重的皇家貢品“暢草”和“秬鬯”何以在貢獻周成王以后,就此絕跡于華夏,然“越裳獻雉”卻延至漢平帝,千余年未改?這個問題只能說明“暢草”和“秬鬯”不是“倭貢”,或者僅為“倭”的偶貢,不是慣貢。不僅如此,同為“倭貢”的“生口”屬于自然物產(chǎn),卻成為東漢以來每貢必獻的“特產(chǎn)”,足見“生口”較之“暢草”更能體現(xiàn)“倭國(人)”在繩紋和彌生時期的物產(chǎn)、風(fēng)俗及民情。這亦反證了“倭人”并非“暢草”和“秬鬯”的貢獻者。

        以上分析了“暢草”和“秬鬯”不屬于“倭貢”或“倭”之慣貢,那么到底是誰慣獻此物予周成王的呢?我們推測“暢草”和“秬鬯”,極有可能是東夷所貢,“倭(人)”本為“九夷”之一,卻成為王充泛指東夷的代名詞。得出該結(jié)論的主要依據(jù)在于深入剖析線索2——西周與東夷的朝貢關(guān)系。

        三、“五服”制度下的西周政權(quán)與東夷部族

        西周初年建立“五服制度”。據(jù)《史記·周本紀(jì)》載:“夫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笨芍酥小耙男U”,即東夷和南蠻“要服者貢”。所謂“貢”,即進貢,也是夷蠻對周關(guān)系得以續(xù)存的紐帶,這基于西周對夷蠻數(shù)次規(guī)模浩大的武力征服⑦,東夷在西周軍事打擊下屢受重創(chuàng)。

        關(guān)于東夷受創(chuàng),司馬遷的《史記》多施筆墨,如《周本紀(jì)》載:“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既絀殷命,襲淮夷”,“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再如《魯周公世家》又載:“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币陨纤d“淮夷”“奄”“薄姑(蒲姑)”“東夷”等皆屬東夷族群。至于西周何以要大力打擊東夷,逼其四遷,其因在于殷商與東夷為唇齒。其中“奄”為殷商故地,其最早據(jù)《古本竹書紀(jì)年》記載,商王南庚、陽甲曾建都于奄,至盤庚才遷到安陽的殷墟⑧,因此常稱“奄”為“商奄”,如《左傳·昭公九年》:“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庇袑W(xué)者稱“奄”的故都在曲阜⑨,后為周公之封地魯國。“淮夷”為東夷之一,由于聯(lián)合殷商遺屬(即武庚、奄、薄姑)及管、蔡叛周而遭伐,后又屢次叛周。《詩經(jīng)·魯頌》有云“明明魯侯,淮夷攸服”,“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爾猶,淮夷卒獲”,“憬彼淮夷,來獻其琛”,“淮夷蠻貊,莫不率從”,“淮夷來同,魯侯之功”,無不是西周統(tǒng)治者屢伐淮夷的見證?!氨」谩庇址Q“蒲姑”,班固《漢書·地理志》對其有載:“殷末有蒲姑氏,為諸侯,至周成王時蒲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此“四國”即以奄為首的管、蔡、淮夷、奄聯(lián)盟。有學(xué)者稱“薄姑”的故地,后納為齊國。東夷叛周又與商遺“武庚”有極大關(guān)系,據(jù)《史記·殷本紀(jì)》載:“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xù)殷祀……殷民大悅。”又《周本紀(jì)》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就是說,武庚(即祿父)延續(xù)殷商的香火,但由管、蔡監(jiān)督治理,后來二人聯(lián)合作亂,被周公誅殺,改立微子于宋,以續(xù)殷后。

        那么,“九夷”之一的“倭”為何又與殷遺、東夷牽上關(guān)系呢?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載,“箕子者,紂親戚也”,“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箕子曾率一部分殷商移民遷徙到朝鮮,而箕子為武庚之叔族,因此東夷與箕子又有著甚大的淵源,以至于《漢書》《三國志》《后漢書》皆將朝鮮歸為東夷,即屬“九夷”之一,與“倭”同屬。因此,筆者認(rèn)為,實際上,東夷各支(徐中舒曾言:“奄、薄姑、淮夷、徐戎、徐夷、東夷實為一族,即‘徐’。”⑩我們不贊成此說。)在西周連續(xù)多次的軍事打擊之下,為免受滅族之險,暫屈從“五服”體制以緩和對周關(guān)系,這是極有可能發(fā)生的。這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也得到孔子證實,其載:“仲尼曰:‘……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yè)。’”這充分說明“九夷”(東夷)在西周武力壓制下“要服者貢”的史實。雖然箕子朝鮮為東夷之一,但是周武王授以免貢的特權(quán),即“不臣”之權(quán),即“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故而,在《論衡》中言及貢獻“暢草”“秬鬯”之時,不用朝鮮之名,而且西漢的疆域觀念在漢武帝時出現(xiàn)改變,認(rèn)為朝鮮已為漢滅,則不能稱為“夷”了?!妒酚洝芬鄬⒊r作為戰(zhàn)敗國,以“準(zhǔn)漢朝疆域”視之,故與“東越”“南越”“匈奴”“大宛”“西南夷”等同列傳,而不置“東夷列傳”。另外,也許考慮到先秦之東夷融入華夏者甚多,且東夷史料甚稀,故司馬遷也認(rèn)為置“東夷列傳”是多余。然《論衡》非同《史記》,王充寫的是西周之事,則須有東夷,但顧及西周以后,奄滅,蒲姑融,淮夷徐夷相繼失勢,因此這些名稱皆棄而未用,但擇取同以“斷發(fā)文身”為習(xí)俗的“倭”泛指“九夷”,以當(dāng)時之王充看來,也許是避免假托,尊重史實的最佳辦法,因為漢武帝以后,“倭”作為地理概念已經(jīng)成熟(西漢中后期,“倭”的具體地望雖模糊不清,但無礙于“倭”作為地理概念的使用,如《山海經(jīng)》,對此上文已述及),用以強調(diào)朝貢者地處遙遠(yuǎn)是最好的范例,能夠與同屬“要服者貢”的“百蠻”之一,即“越常(裳)”之“重譯獻雉”的事例構(gòu)成形象的對照。故此,王充選擇“倭”泛指“東夷”。兩漢以后,“東夷”成為慣指朝鮮、日本及我國東北地區(qū)諸民族之泛稱,偶爾還成為古代日本的代稱。

        四、《超奇篇》的“宛”乃“倭人”之替代詞

        至于線索3,即《論衡·超奇篇》中“白雉貢于越,暢草獻于宛”中的“宛”與《論衡》他篇中的“倭”沖突。該句中的“越”,我們?nèi)菀桌斫鉃椤霸缴选钡暮喎Q(聞宥認(rèn)為古文獻牽涉族稱的詞序顛倒是常見的,有時共稱在前,別稱在后,有時反之,如“駱越”又稱“越駱”,此外諸見“越搖”“越漚(甌)”“越俚”(俚人)等皆可依此解釋,它們都是百越之一,據(jù)之,“越裳”共稱為“越”,別稱為“裳(撣)”?,也屬百越)。然對其“宛”的理解則頗有困惑。但是,費解之余,我們繼續(xù)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王充的《論衡》之“宛”乃指“倭人”,并非僅指日本列島上的族群。

        首先,要明白“宛”在句中必作地名來解。漢代的“宛”字作地名,既可指國名“大宛”(讀“yuān”,西域古國名,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也可指縣名“宛縣”(可讀“yùn”,先屬楚國,后秦治縣,秦漢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還可指郡名別稱“宛林”(讀“yù”,“宛”通“郁”),即西漢郁林郡(今廣西大部)??梢?,漢代的“宛”根據(jù)三種發(fā)音,分別可指三個異地:其一在西域,其二在中原,其三在嶺南。所同的是,三者發(fā)音相近,皆偏向“ü”(同“淤”音)的發(fā)音。因此,可見西漢的“宛”作具體地名時,有發(fā)偏向“ü”(同“淤”音)的音。以此看來,“宛”和“倭”之間毫無相通的可能。其次,仍從地理上分析,“暢草”的貢獻不可能在大宛,大宛為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以高原、草地、戈壁、雪山為主,植被干枯,所貢之物多為馬、牛、羊、酒及玉石之類,不曾有產(chǎn)于亞熱帶之“暢草”;地處中原之南陽郡宛縣轄屬西周之境,東周之畿,不但不生長“暢草”,即使生長“暢草”,按照“五服”制度,也無須“要服者貢”;然則宛林,即郁林郡,西周時期為百越之地,亦產(chǎn)“暢草”,但越裳已重譯來貢“白雉”,此記載在先秦史料中屢見不鮮,授業(yè)太學(xué)的王充不會充耳不聞。綜上分析,王充所指的“宛”絕不可能在此南、西、中三地之內(nèi),勢必在東夷。《漢書》中說:“然東夷天性柔順,異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shè)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班固引孔子之言,說明東夷順從于“五服”,常以“要服者貢”。

        然而,“東夷天性柔順”,又如何與“宛”有牽涉呢?還須對“宛”字的其他涵義與發(fā)音作出更深的分析。“宛”除了以上三種發(fā)音之外,還有“wǎn”的發(fā)音?!墩f文》:“宛,屈草自覆也?!绷x為將草彎曲覆蓋,因此“宛”有曲折之義,如“委宛”。《史記·司馬相如傳》有“宛宛黃龍”,即彎彎曲曲的黃龍?!稘h書·楊雄傳下》云“是以欲談?wù)咄鹕喽搪暋?,“宛舌”即彎曲舌頭之義。再看“委”(wēi)字,《說文》:“委,委隨也?!奔次S猶委蛇之義,指像蛇一樣彎曲爬行?!妒酚洝ぬ旃贂吩?“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逼渲小拔本褪菑澢囊馑肌T倏础板浴?wēi)字,《說文》:“逶,逶迤,袤去之貌。”意思是彎曲而綿延不斷的樣子。《楚辭·九思·逢尤》有“望舊邦兮,路逶隨”,此“逶隨”同“委隨”,義為行走于彎曲的小路。《后漢書·楊秉傳》有“逶迤退食”,其與“逶迤”《詩經(jīng)·召南·羔羊》中的“退食自公,委蛇(wēi yí)”中的“委蛇”之義相同。再看“倭”,《說文》說:“從人,委聲,順貌?!奔扔小绊槒摹敝x,又有“倭遲”(wēi yí)一說,同“逶迤”,因此,可證“倭”通“逶”。此外,“宛”(wǎn)有宛約、宛順之義,即順從之義,與“倭”之“順貌”略同;“宛”還有積聚之義,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寒濕氣宛”,亦如“宛財”即“聚財”之義;而“委”(wēi)亦有積聚、委積之義,兩者甚同。最后,要指出的是,“漢委奴國王”印中的“委”即“倭”乃最好的通假字之例。綜上發(fā)現(xiàn),當(dāng)“宛”字作形容詞時,與“委”“逶”“倭”同發(fā)“u”(念“烏”)音,它們的意思完全相同,如“彎曲”,且有些存在聯(lián)系,如“順從”“積聚”“委奴國”??偠灾?,筆者從“宛”的另一涵義與發(fā)音分析,“宛”通“委”,通“逶”,通“倭”,以此可證實“宛”為“倭”——王充腦海中一個地望模糊不清的東夷國家。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四點結(jié)論:第一,《論衡》的“倭人”與《山海經(jīng)》的“倭”地不能簡單加以對應(yīng),目前還不得而知王充是否參考過《山海經(jīng)》。第二,從《三國志》《后漢書》等正史記載的數(shù)次“倭王”貢品清單中可以得出,“生口”是古代日本的“盛產(chǎn)”與傳統(tǒng)貢品,而《論衡》的“暢草”卻不被正史所留意。第三,由于“暢草”不是古代日本傳統(tǒng)貢品,因此進一步證明《論衡》的“倭人”并非來自《山海經(jīng)》中的“倭”地,即前者不是古代日本人,可能是泛指“東夷”,而后者則應(yīng)泛指日本列島?。第四,經(jīng)過語音分析、詞義分析,可以大致認(rèn)定《論衡·超奇篇》的“宛”應(yīng)該是王充在其他篇章中所出現(xiàn)的“倭人”的替代詞。

        注釋:

        ①顧頡剛:《班固竊父書》,《史學(xué)史研究》,1993年第2 期,第12-14 頁?,F(xiàn)在史學(xué)界對《漢書》是否為班固原創(chuàng)產(chǎn)生種種質(zhì)疑,最著名的推斷是《漢書》乃班固竊取其父班彪之作。但本人采取通說,即《漢書》為班固之作。

        ②顧頡剛:《〈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區(qū)》,《中國社會科學(xué)》,1982年第1 期,第31-35 頁。

        ③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中國哲學(xué)教研室:《中國哲學(xué)史》,商務(wù)印書館,2004年,第104 頁。

        ④⑥沈仁安:《日本起源考》,昆侖出版社,2004年,第13-14頁,第22 頁。但沈氏將“暢草”(鬯草)說成“郁金香”,這是錯誤的,應(yīng)為“郁金草”,兩者甚異。

        ⑤黃現(xiàn)璠:《回憶中國歷史學(xué)會及越裳、象郡位置的討論》,見王熙華編:《顧頡剛先生學(xué)行錄》,中華書局,2006年,第102-103頁;(越南)陶維英:《越南古代史》,劉統(tǒng)文、子鉞,譯,商務(wù)印書館,1976年,第60-69 頁。

        ⑦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guān)系體制研究》,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9 頁。

        ⑧范祥雍訂補:《古本竹書紀(jì)年輯校訂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1-22 頁。

        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歷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6 頁。

        ⑩徐中舒:《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1998年第3 期,第56-60 頁。

        ?何平:《越裳不是老泰民族的先民》,《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 期,第17-19 頁;何平:《越裳的地望與族屬》,《東南亞南亞研究》,2003年第3 期,第27-31 頁。

        ?王升:《徐福東渡五大問題新論——以〈史記〉與〈山海經(jīng)〉為線索》,《齊齊哈爾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12年第5 期,第52-55 頁。

        [1]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歷史三百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5-56.

        [2]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guān)系體制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8-9.

        [3]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中國哲學(xué)教研室.中國哲學(xué)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102-104.

        [4]沈仁安.日本起源考[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12-13,20-23.

        [5]范祥雍.古本竹書紀(jì)年輯校訂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1-23.

        [6](越南)陶維英.越南古代史[M].劉統(tǒng)文,子鉞,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6:60-69.

        [7]黃現(xiàn)璠.回憶中國歷史學(xué)會及越裳、象郡位置的討論[M]//王熙華.顧頡剛先生學(xué)行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102-103.

        [8]顧頡剛.班固竊父書[J].史學(xué)史研究,1993(2):12-14.

        [9]顧頡剛.《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區(qū)[J].中國社會科學(xué),1982(1):31-35.

        [10]徐中舒.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J].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1998(3):56-60.

        [11]何平.越裳不是老泰民族的先民[J].廣西民族研究,2002(2):17-19.

        [12]何平.越裳的地望與族屬[J].東南亞南亞研究,2003(3):27-31.

        [13]王升.徐福東渡五大問題新論——以《史記》與《山海經(jīng)》為線索[J].齊齊哈爾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12(5):52-55.

        [14](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軍事友誼出版社,2008:28-35,452-453.

        [15](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311.

        [16](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長沙:岳麓書社,2010:456.

        [17](西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線裝書局,2008:356.

        [18](東漢)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2.

        [19]袁珂.山海經(jīng)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224-225.

        猜你喜歡
        論衡東夷王充
        酷愛學(xué)習(xí)的王充
        民國北方京劇科班的發(fā)展流向及與“外江派”關(guān)系論衡
        戲曲研究(2021年1期)2021-11-02 07:21:48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論衡》選讀
        月讀(2017年10期)2017-10-18 19:33:17
        北魏東夷樂探析
        王充路
        揚子江詩刊(2015年3期)2015-11-14 06:15:32
        王充路
        揚子江(2015年3期)2015-09-23 12:56:54
        從莒地巖畫看東夷人的崇日文化
        宋代《論衡》研究綜述
        淺論王充人性論非“性三品”
        法大研究生(2015年1期)2015-02-27 10:14:13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男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比比资源先锋影音网| 2019年92午夜视频福利| 亚洲精品成人国产av|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的免费视频观看 | 一 级做人爱全视频在线看|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视频|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高清|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亚洲av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福利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高清视频在线看免费1| 校园春色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а√中文在线资源库| 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 - 百度|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国产视频最新|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av| 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 av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国产熟女内射oooo|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日韩亚洲中文图片小说| 久久综合老鸭窝色综合久久| 国产老熟女伦老熟妇露脸| 久久精品国产91精品亚洲|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香蕉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 国产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猛男军警gay自慰|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