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耀東
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確實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課題。語文教學過程大部分都是在課堂完成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有著深遠意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去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好的導語猶如一幕精彩大戲的序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有一種“心向往之”的學習熱情,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講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時,我用一個故事作導入。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飯。甲說:“吃在中國?!币艺f:“在中國吃?!北麆t長嘆曰:“在吃中國?!闭埻瑢W們體會這三個人所說的話的不同意味。其實,“吃在中國”說的是:食文化在中國?!霸谥袊浴逼湟馐牵合氤悦朗常街袊?!“在吃中國”是動賓短語,作家感嘆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揮霍國家財富,吃窮了中國,針砭深刻!可見短語變序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含義。這就是我們要“咬文嚼字”的原因。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看看該怎樣“咬文嚼字”。這樣的導入緊扣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氛圍,引導他們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新課,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
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高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課文內(nèi)容的難易程度以及教師的授課方法,所以我覺得對于篇幅較長,難度較大的文章,首先必須找準課文的切入點,化難為易,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也愿意積極思考,從而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也就會活躍起來。比如:我講夏衍的《包身工》時,我打破了常規(guī)的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常規(guī)教學講背景、講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因為這篇課文篇幅長、難度大,如按常規(guī)講法肯定是枯燥無味,同學們也不會有什么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比較閱讀的方法,將當時的“包身工”和時下的“打工妹”進行比較,從他們的生活條件、住宿條件、工作時間、工作環(huán)境、勞動強度、工資待遇、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人身安全等方面進行比較,這樣就降低了課文的難度,又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讓同學們認識到“只有現(xiàn)在好好學習知識和技能,將來才可能有好的工作條件”的道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輕松愉快時,感知效率最高,認知心理、情性心理也會和諧共進。學生對學習本身所懷有的積極情感體驗,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習效果。語文教師有責任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chuàng)造愉悅氛圍,使他們變苦學、畏學、厭學為樂學。教師可以利用幽默藝術創(chuàng)造新穎別致、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實施愉快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如在教授“欲揚先抑”這一寫作手法時,為了深入淺出的講明白這一抽象概念,我給學生講了唐伯虎為賦詩賀壽的故事——“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蟠桃奉至親”。這樣,學生就在輕松的笑聲中對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有了形象的理解。
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將課堂還給學生,這是高效課堂要走的第一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可將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的特長在課堂得到展示,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比方說,我講《邊城》這篇課文時,當我講到文中的“三美”(風景美、人性美、風俗美)時,我就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展示自己的特長。首先,由學生推薦兩名在繪畫上有天賦的同學結合課文相關內(nèi)容的介紹在黑板上畫一幅風景畫,從而展現(xiàn)出“邊城”這個地方的風景美,接著我又讓學生自編或借鑒歌曲來贊美“翠翠”,從而折射出“邊城”人民的人性美。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學到了課本知識,而且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
我喜歡唱歌,尤其是一些經(jīng)典老歌,我也希望同學們漸漸學會欣賞經(jīng)典老歌。學生一旦喜歡上了唱歌,就能在歌聲中輕松快樂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一定會提高。說實在的,語文教材里有不少內(nèi)容與音樂有關,我就抓住這個切入點來組織教學,讓課堂充滿快樂,讓學生“活”起來。歌聲,讓我神采飛揚;歌聲,讓同學們激情滿懷;歌聲,讓課堂精彩紛呈……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做有心人,要想方設法采取新穎鮮活的教學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有學生真正有了學習興趣,才能自覺地去閱讀、去思考、去探究,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活力四射,重現(xiàn)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