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祝?!窞槲覀冋宫F了中國封建社會婦女不幸生活的畫卷,為我們塑造了各種典型形象,里面有讓人同情的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受害者,有讓人憎惡的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衛(wèi)道士,有讓人憂愛交織的以柳媽為代表的看客。我們對《祝?!返慕庾x,通常是從階級的角度,將《祝?!分械娜宋锓譃槿诺龋疫@些人都是迫害祥林嫂的兇手,都是“壞人”,尤其是魯四老爺,更是壞透了!但是,比照一下今天情況,對于一個大款老板來說,當他知道對方是個“不干凈”的“克夫”的寡婦,他還能像魯四老爺那樣讓她到自己家里來做保姆嗎?而魯四老爺卻兩次容納了祥林嫂在他家吃住。最后,她被“辭退”(趕出),也是事出有因:祥林嫂對魯四老爺家祭祀之事也要摻和,太不拿自己當外人了——從這一點上說,魯四老爺這個人就不壞。
“好人”“壞人”區(qū)分的標準是什么呢?應該從人性角度來區(qū)分,看他們是否有道德,是否違法亂紀。而不應從政治、思想、階級角度來區(qū)分。文化決定了人們的思想,而思想又決定了人們的行動。文化和思想影響著人,但又決定不了人性??梢赃@么說,魯鎮(zhèn)上的人,其人性本質是好的,他們的行動反映出來的不是人性丑惡,而是封建文化東西的丑惡。
首先,我們從文化層面審視一下祥林嫂。注意,祥林嫂和魯四老爺生活在同一時代,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她作為那個時代的一個普通勞動者、一個農村婦女,她的思維特征并沒有魯四老爺那樣明顯,所以很容易被貼上階級的標簽,賦予她與魯四老爺以及那個時代占統(tǒng)治階級地位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極力抗爭的形象。如果我們從思維、情感和行為的模式上來探究這個人物,我們就會發(fā)現,我們不應該過多地把她和魯四老爺對立起來。她在文化上和魯四老爺基本上是一致的。她和魯四老爺雖然階級地位不同,但是文化背景是相同的。她是認同封建理學那一套的,雖然她沒有知識,不會像魯四老爺那樣對理學有多么深入的理解,但是理學的基礎原則,還是在她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的。她再嫁時激烈反抗,體現的是魯四老爺堅決維護的“烈女不事二夫”的準則。對自己再嫁的羞愧感,為了得到社會上人們的原諒去捐門檻和魯四老爺認為她是“謬種”的觀念是一致的。魯四老爺認為她有罪,她也認為自己有罪。在思想上,我們看不出她和魯四老爺有什么對立。在情感上,雖然她拼死反抗,但是再婚后安定的生活,她先是無奈后是滿足地接受了。這種本能讓她的生活偏離理學的軌道,因此帶來了她和魯四老爺及魯鎮(zhèn)上人的矛盾,這種矛盾并不是思想上的對立,而是現實生活中生存的無奈。祥林嫂為了生存無奈地 “放縱”自己的情感而偏離了自己的思想。思想和情感的不一致,導致了她和魯四老爺的矛盾也導致了她自己思想和情感的矛盾,她在思想上是不認可自己再嫁的,而在情感上為自己的再嫁生活感受到某種快樂。祥林嫂去捐門檻,代表了她的情感向思想的回歸,她捐門檻回來,“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表示她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統(tǒng)一。祥林嫂的行為,是受她的思想和情感的統(tǒng)一與對立驅使的。從品德和行為上看,祥林嫂是個“好人”,她的悲劇是由封建文化造成的。
其次,我們研究一下《祝?!分兄饕宋雉斔睦蠣數奈幕卣?。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他的思維模式是什么,自然是明清時代居意識形態(tài)正統(tǒng)地位的理學思想,堅決維護封建倫理綱常是他做人的準則?!爸v理學”框定了他的人生。他的情感模式自然要切合他的思想,所以,他對祖先的崇拜,對維新的仇視,對婦女再嫁的鄙視,這些都有其合理的文化、思想基礎,不足為奇。他的行為模式,對祥林嫂身份的禁忌,對她再嫁的厭惡,對她亡于祝福時刻不近人情的痛罵,都表現出這個人的“大惡大毒”。文化決定了他的思維、行為模式,他覺得沒有什么不妥,更沒有負罪感。他是殺害祥林嫂的主兇嗎?他要承擔“法律責任”嗎?不,他沒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來迫害祥林嫂,還曾兩次收留了她。我們看不出他人性“惡”的東西,如果說兇手,那么,封建文化糟粕才是兇手;如果說,被封建文化毒害,那么,魯四老爺所受的封建文化毒害則更深。他身上體現的皆是封建理學那一套東西。所以,從品德和人性角度看,魯四老爺也是位“好人”。
魯鎮(zhèn)上剩下的人物有魯四嬸、柳媽和魯鎮(zhèn)上看客了。四嬸不用說,好人一個。柳媽呢?她用男女間房事來和祥林嫂開玩笑,或者說,取笑祥林嫂。這種取笑雖然不高尚,但也無太大的惡意;她還為祥林嫂出謀劃策,讓她去捐門檻,其動機是好的,是為祥林嫂著想的。柳媽的對祥林嫂的取笑和出主意,都是封建文化驅使的。以往的分析是,柳媽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我們說,這樣的分析是不準確的。柳媽深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但說她是害人者,實在是過了。捐門檻不是強迫的,祥林嫂是欣然同意的,祥林嫂對柳媽的“支招”是感激的。柳媽的動機絕不是想害祥林嫂,而是想幫祥林嫂,從道德上說,這種動機是一顆善良之心引發(fā)的對祥林嫂遭遇的同情。結果的不妙,只能說明封建文化太濃重,絕不是捐個門檻就能得到“解放”的。所以,從道德和人性角度看,柳媽是個壞人嗎?
再看魯鎮(zhèn)的一幫看客。他們是有道德的,對祥林嫂說述阿毛的故事,開始的時候,他們都有同情的嘆息和落淚。有了這種同情,他們便是有人性的,便不是壞人。后來的冷漠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祥林嫂不正常了,有點癡呆和瘋了;二是祥林嫂是個不干凈的克夫的寡婦。這時,人性的東西便只好退后了,這些看客只能受封建文化支配他們的思想和行動了。而他們的文化、思想和魯四老爺、祥林嫂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從道德、人性說上說,這幫看客本質不壞。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祥林嫂婆婆一幫人的行為。
他們不是魯鎮(zhèn)人。用今天眼光來審視,我們是無法理解的:一個媳婦怎么那么怕婆婆?怎么就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而綁架罪和拐賣罪怎么就無人去管?但是,從封建文化上看,他們做的又都是符合理學正統(tǒng)觀點的:祥林嫂是個“克夫”的女人,是她克死了祥林,又沒給祥林家留個后,這樣的媳婦,婆婆怎么能對她“好”?“出門的女子潑出去的水”,處置權當然在于婆家——這些觀念是從哪來的?當然是封建文化的東西。
所以,從文化層面審視魯鎮(zhèn)上的人,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有人性的,他們本身并不壞。
綜上所述,魯迅先生在《祝?!分信忻^指向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的——封建文化糟粕。這和五四時期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是一脈相承的,一句話,先生在《祝?!分信械氖欠饨ㄎ幕侵袊说牧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