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莉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校積極構建高效課堂模式。在交流學習中,我發(fā)現(xiàn)構建高效課堂改革的一大困惑:就是學生的主動性沒能真正調(diào)動起來。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呢?下面具體談談筆者的幾點體會:
有的教師認為,既然要把課堂的權利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就是一個旁觀者或欣賞者,課堂是臨時生成的,教學不需預設。課堂上見子打子,走著瞧,隨大流,所有討論都“熱烈”,所有理解都“很好”,做出一些不疼不癢的肯定與褒揚。我認為:這樣看上去熱熱鬧鬧的課堂實際上是不可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的,更不可能讓學生主動去獲取一些知識。
要充分重視課前預設。課前預設,不僅需要教師的素養(yǎng)和智慧,更需要教師的用心和耐心。教師預設充分,課堂上才能對臨時生成的各種問題迎刃而解,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若不是這樣,就無法達到師生“思維共振、感情共鳴”。
語文教師在新課程課堂前不僅要預設,而且還要重視導學,作精心的上課準備:教師首先要吃透課程標準、緊盯住教材,“瞻前顧后”地備好每一堂課;其次要緊盯住教學對象,結合學情,落實到位,這是關系到本節(jié)課能否引起學生興趣的關鍵之所在;再次要選好教具,想清適宜的教法、學法,理清思路,斟酌好課堂語言進行導學,切實找準解決學生問題的最佳突破口。教師有了充分的預設,才有了生動活潑的高效課堂,才能把學生帶進一個又一個思維境界,使他們情緒高漲,不斷用心思考。
教學的精彩在課堂。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學生了無興趣,更何談效率。因此,高效而又精彩的課堂是需師生精心策劃的,我常用的方法是: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個精彩的開頭,一幕戲劇要有一出誘人的引子,一堂課也必須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堂上來。
那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結合學情,找準本堂課學習的切入點尤為重要。
在教《作為生物的社會》這篇科普小論文時,學生自學提出的難點就是不明確本文主旨,且科普文章本來就有些枯燥。因此,我用螞蟻視頻導入,一下子控住了學生的眼球,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之中聯(lián)想到其他生物的共性并與人類進行比較,從而揭示出文章主旨。再如上《公輸》一課時,我先板書“公輸”和“晏子”后,請學生看課文注釋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由公輸、晏子兩個人名,你能想到哪兩個成語?請學生板書,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想到“班門弄斧”和“墨守成規(guī)”,接著就由學生講述這兩個成語故事引入文本的解讀。
由此可見,一個小小的導入,如果教師煞費苦心、獨具匠心地去做,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彰顯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
課堂上的課文分析,是最容易使學生生厭的內(nèi)容,為此,將語文活動引入課堂學習中,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學習,增強其感性認識,獲得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比較直觀的感受中把學知識看成動畫一樣簡單、形象,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筛鶕?jù)教材內(nèi)容的不同去設計相應的課堂語文活動。
教材中戲劇、小說這類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雷雨》等,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完成了批注閱讀的基礎上,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這樣一個過程,真正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又挖掘了學生編劇、表演和美工藝術方面的潛能,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課堂活動的關鍵還是要讓學生就具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進行研討。在教《項羽之死》一文時,就針對“項羽該不該過江東”這個話題組織展開討論會,讓學生課外收集資料,課堂上展示并與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有備而來,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各抒己見的討論中,學生的思想觀點不斷得到糾正、補充,在教師點撥下,學會從多角度分層次思考問題。
總之,針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民主、平等、快樂的情景,學生的學習才得以自主進行。
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是師生思維碰撞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師生交流的形式可多種多樣,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口頭解答,也可以參與學生討論,還可以互通書信,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并敢于在學生面前展示自己:答題解惑,觀點鮮明;是非愛憎,界限分明;下水作品,精美深刻。交流最終不一定要促成問題的徹底解決,但是一定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有利于個人對某一環(huán)節(jié)的深刻認識,從而更好地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服務。
我在教學生如何設置作文中的“巧合”情節(jié)時,給學生講了我經(jīng)歷的“巧合”事件。在給學生學習愛情詩篇及如何看待青少年時期的早戀觀點,我給學生讀了我的文章《凋零的玫瑰花》《風中的承諾》等等,學生聽后,報以我熱烈的掌聲,我明白,此時的師生,已達到了真正的心與心的交流。
總之,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教師就要善于根據(jù)具體實際情況,精心設計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除以上所述,我認為課堂民主氛圍的營造,教師充滿活力和感染力的語言、眼神和動作,張弛有度的課堂節(jié)奏等都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良好情緒,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達到高效。
課中,合理的、高效的學習固不可少。每堂課后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diào)整,更能確保每節(jié)課中目標的達成度和生成度。戴爾·卡內(nèi)基說得好:“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緘言之前掛在嘴邊的詞兒可能使人記得最久?!本实恼n堂小結會讓學生覺得意猶未盡,令人回味,發(fā)人深思,給人力量,催人奮進。因此教師寄語、學生每課一得等必不可少,否則就虎頭蛇尾,功虧一簣。
另外,科學、合理、有層次的作業(yè)布置,更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還能根據(jù)學生反饋情況,切實做好“培優(yōu)補差”的善后工作,及時治療學生思維的懶病,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
有教師認為,語文不需總結,也有老師不習慣總結,或馬虎應對總結,認為此事費時費力,作業(yè)也無多少收效。其實不然,教師教有反思,學生學有小結,教法學法,每堂課的得失利弊雙方都需成竹在胸。人不能停止學習,要象許多良師那樣總結出屬于自己的最好的學習方法,要博彩眾長,獨立思考,不斷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及時而中肯的反思、總結與評價是提高個人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更是一堂課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境地的衡量標尺。
處處留心皆學問,時時關注通心靈。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的導師,課后是學生的朋友,要利用課余時間,盡量去了解學生。充分的接觸是建立朋友或師生關系的基礎。課余,針對不同學生,用不同方式向其指出錯誤或提出好的建議,學生極易接受。
再者,課余的了解、談心、溝通和幫助,從而在師生間架設起一道拉近心理距離的橋梁更易促使學生課堂上的主動學習,這樣課內(nèi)外相輔相成,才不致使課堂效果相互抵消。如果落在實處并長期堅持,相信每位教師定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從而構建自己的高效課堂。
其實,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我善學”,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只要用心去體會、去探索,就能真正把開啟知識的鑰匙交給學生。當然,教師的學識、態(tài)度、形象和靈感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會使學生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