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萬斌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閱讀,少做題多讀書,并具體規(guī)定初中生每年閱讀量80萬字以上,在平時的考試以及中考閱讀理解占40%,只有大量閱讀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考試成績,這也成為師生的共識。由此,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已迫在眉睫。
一、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掌握知識,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形成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初中生正處于形成能力的關鍵階段,更容易培養(yǎng)這種好習慣。
首先,要注重課堂和課本。課堂是獲取知識的主陣地,要在課堂上學習老師分析文章的方法,不斷提高認識事物、細致觀察周圍人和事的能力,對于課本,更要花大力氣閱讀,要從老師那兒獲得最基本最實用的閱讀方法。第二,合理分配課余時間。要正確處理好課內與課外、課本與課外書的關系,合理分配課余時間,課外閱讀其實是課內學習的延伸,但不能喧賓奪主。第三,要有一個明確的閱讀目標。在老師的指導下,先確立一個階段性目標,選一些文質兼美的好文章,關鍵在讀通,由淺入深。第四,要學會選擇。開始閱讀的課外書,最好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與年齡、課本貼近的、容易讀懂的文章,選擇思想內容健康、積極向上、有趣的好文章。第五,要學會積累。要提高語言能力最有效、也是最笨的方法去積累,在閱讀文章時,可以記筆記,摘抄或做批注,平時多讀多翻,到運用時便能信手拈來,水到渠成。第六,要學會動腦,學會思考,學會質疑。讀書的關鍵是手腦并用,讀寫結合,多讀才能有比較,多思才能有創(chuàng)新,多提出見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會有一個質的變化。
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實踐證明,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再加上學習興趣,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決定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決定了他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快慢。培養(yǎng)閱讀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要結合課文,由課內閱讀逐步延伸到課外閱讀,如學習課文《奇妙的克隆》這一課,教師及時向學生推薦科普作品《移植記憶》《智慧也可以移植》,或在網上去收集與克隆有關的知識,再在班上舉行“人類該不該克隆人”的辯論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動腦擴大了知識面,有針對性推薦課外讀物,讓他們在不同的作品中去感知和品味,去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三、加強學生閱讀指導
閱讀的方法很多,技巧也不少,教師應在學生閱讀之前及時加以傳授讀書的方法,是“一目十行”或“十目一行”,即“精讀”與“逐讀”,要讓學生掌握這兩種讀書的方法,并做到二者有機結合,拿到一本書,應先看序言、目錄、后記,然后通篇瀏覽,確定“精讀”或“逐讀”?!熬x”的時候,要咬文嚼字,品味重點語句,研究體裁結構,討論文法、作法,記讀書筆記。一些名言佳句要熟讀成誦。“逐讀”的時候應把握住哪些主要內容:1.讀目標,全局在胸;2.讀標題,捋清層次;3.迅速瀏覽,提取大意;4.縱覽全文,挈取綱領。兩種讀書方法,前者可以增加讀書的深度,可把握前人思想的精髓,后者可以增加讀書的廣度,以適應當前信息時代的要求。
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以“導讀”為主,有些文章,學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的內容,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意義,他們未必能領會,老師必須在這時給學生以指點,三言兩語即可。老師的“導”要把握方向,指出重點,化解難點;要啟迪思維,誘發(fā)想像,疏通思路;要給予方法,傳授技巧,明確目標。老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下功夫,要將功夫落實為具體的方法。要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讀,讓學生寫出閱讀體會或閱讀成果。
四、克服不良閱讀傾向
首先,要克服功利性閱讀?,F在,學生課外閱讀存在急功近利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一是為了應付眼前考試;二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為速成而讀。這兩種觀念,限制了學生的閱讀面,對學生發(fā)展不利,如有的學生作文不理想就去讀與寫作文有關的讀物,其他的就避而不看,語文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學生要寫出佳作,需要一種底氣,更需要豐富的情態(tài)體驗,語言素材的積累和厚實的社會生活積累作基礎,多讀多看,多積累,一篇好習作就會象汩汩的泉水一樣,自然流露。
其次,要控制漫無目的的閱讀,有的學生讀書不少,但整體語文素養(yǎng)卻不見長,其主要原因是走馬觀花式的虛讀,全憑著興致,有點“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的感覺,毫無目的,這樣會讓自己更散漫,閱讀要控制這種漫無目的成分,要有意識地養(yǎng)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