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茂俊
摘 要:教學模式是一種流程或框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模式并不是固定和單一的,應該靈活把握和自由組合。舊的教學模式認為,學生的思想是一張白紙,是一個空的容器,有待教師的書寫或者灌輸,機械而又簡單的把知識放置到白紙上,或者強行裝入空的容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支配地位,教學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shù)姆椒ㄅc手段;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協(xié)作與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靈活運用和善于總結教學模式特別是課堂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工作,既是一個教師的成功保障,也是一個教師成熟的體現(xiàn)。
關鍵詞:“引導”“牽引”自主探究互動學習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a)-0172-01
1 當今信息技術課堂存在的問題
(1)當今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少一些“引導”,多一些“等待”?,F(xiàn)在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的作用不再是把操作步驟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fā)誘導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師往往缺少等待的耐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后很快就會以暗示性或提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到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正確”的道路上來,然后在教師的一步一步的引導下迅速鎖定“正確”答案。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了。這樣與其說是引導,倒不如說是強制性“牽引”,與其說是引導到“正確”的路線上,倒不如說是引到一條“死胡同”。
當今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條是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
(2)當今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精心構思和課堂即時反思的缺失。別出心裁的構思一堂信息技術課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huán)節(jié)。我們教師平時課前都能做到精心備課,吃透教材,用自己的最好的精神狀態(tài)去面對學生,而很多教師卻沒能做到超越教材,沒能做到在課堂上遇到突發(fā)事件要準備好保持鎮(zhèn)定,隨機應變,從容應對的教學偶發(fā)事件,以及解決問題時需要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執(zhí)著精神。
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設計知識呈現(xiàn)的方法,設計邏輯思維的過程,設計與學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師理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在教學活動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而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游離于學生思考和生生互動之外的。
教學實踐中即時反思已成了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課程特別強調反思,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而許多教師更是上完課以后書本一夾就完事。很少做到將課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時記錄下來,更缺乏對教學實踐的系統(tǒng)反思,寫出隨筆、碎思之類的教學感悟了。
在學生面前,要敢于去反思,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生要反思,教師更需要反思!
(3)當今課堂缺少對學生發(fā)展的關注。我們似乎從未懷疑過“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這句話,但是我們在關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卻忽略了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關注;一堂課教師做的往往是落實課程標準,完成教學目標,完成學案和上機操作內容,僅僅是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遺忘了學生在某一方面的興趣和愛好,雖然現(xiàn)在僅僅是一種興趣,日后也許就是個人的發(fā)展的基礎和原始動力。
(4)探究式信息技術課堂的缺失。有的信息技術課堂看似是一種探究式課堂,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學生分成一個小組就進行討論;其實不然,真正的探究式學習,以一種交互式、合作式學習模式,通過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進行分組,指從學科領域或現(xiàn)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特別是發(fā)展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它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
2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是只要有利于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我們都采用,只要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我們都應有。我認為應該做到: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少“引導”,多一些等待,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發(fā)揮。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適用于比較開放性的問題的探究。在一個課堂主題的起始,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求知、探究的環(huán)境和氛圍,激發(fā)起學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熱情,激活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設計真實、具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與問題環(huán)境,誘發(fā)、驅動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探索、思考與解決的活動。
例如:在講到制作電子報的時候,很多同學表現(xiàn)出了較活躍的思維,比較獨特的審美價值觀,同時還流露出鮮活的時尚元素和融合了時下比較有影響力的事件,例如,上海世博會。
(2)提出問題,主動探究,互動學習,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模式適用于探究性比較強的問題。學生自主學習是現(xiàn)代教學論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應承擔的任務,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是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的中介和橋梁。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3)展示作品,體驗展示成果,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是教學過程的需要,也是激勵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評價,應該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愉,形成探究帶來的濃厚的興趣,團隊的整體的榮譽感,通過課堂,學生更加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是一種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我們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教師在課堂中起到一個“牽引”作用,而不是“引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留足學生自由發(fā)揮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智慧之花;同時教師不要害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一堂課,更多的時間應該放在關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上,精心創(chuàng)設好探究的環(huán)境,使得學生能夠自主探究、互動學習、合作學習,在競爭中感受成功的樂趣,在合作體驗集體的智慧和榮耀,同時也需要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和課堂的即時性反思貫穿其中。
教學應有一定的模式,但絕不要僅限一種模式,貴在得法。作為當今的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與時俱進,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靈活把握課堂教學,更好的去發(fā)展和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在發(fā)展學生的同時也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沈澄.淺談信息技術課程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2] 夏惠賢.當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章劍衛(wèi),姚灶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化教育,2001(8).
[4] 劉儒德,陳琦.計算機整合于教育:作為學習對象、學習工具和教學工具.電化教育研究,1999(5).
[5] 黃埔全.整合課程與課程整合法.課程、教材、教法,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