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貴明
〔關鍵詞〕 物理教學;建構模型;彈性碰撞;實踐意義
〔中圖分類號〕 G633.7〔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31—01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復雜多變的問題往往需要借助物理學抽象思維,通過建構模型來觀察分析問題,同質等量分解其發(fā)生過程,做到問題的由繁化簡,得到問題的求證與求解.通過構建物理模型來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正是教師指導學生積極思維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是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現(xiàn)就通過動量守恒這一基礎性理論和彈性碰撞這一實例,探究建構模型在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根據動量守恒定理,在單純的碰撞過程中系統(tǒng)的機械能不會增加,一般都會有一部分機械能的損失并且轉化為內能.若碰撞為彈性碰撞,則沒有動能的損失,既滿足動量守恒,又滿足碰撞前后動能不減少.此外,參與碰撞、爆炸、撞擊的物體系統(tǒng)均屬于強相互作用系統(tǒng),物體受強作用力的作用,作用過程時間短,作用過程發(fā)生的位移很小可以忽略,速度發(fā)生突變.事實上強作用系統(tǒng)產生的效果可以通過弱作用較長的時間積累而產生.
如圖所示:
我們可以將彈性碰撞模型過程所用的時間放大細化,看作是兩個小球開始接觸并相互擠壓.前面原來靜止的小球2開始加速,后面的小球1減速,當1、2兩球速度相等時,球1、2之間的彈性勢能最大,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接下來兩小球開始分離,彈性勢能又開始轉化為動能,當兩小球完全分離時,彈性勢能又全部轉化為動能.實際上,整個過程中,系統(tǒng)的動能并沒有減少,且動量守恒,將這個強作用過程可分為兩個過程:
第一過程:開始作用到彈性形變最大.
m1v1=(m1+m2)v'
m1v1-(m1+m2)v'2=E
第二過程:恢復形變過程.
(m1+m2)v'=m1v1'+m2v2'
(m1+m2)v1'2+E=m1v1'2+m2v2'2
反之,有些弱作用過程還可借助強作用的過程模型進行分析處理.
【例】在光滑絕緣的水平面上有兩個質量分別為m和4m的帶電小球1和2 ,帶電量分別是q和4q,當兩球間的距離d>L時,庫侖力可以忽略,現(xiàn)在小球1靜止,小球2以速度v從相距d(d>L)的位置沿兩球球心的連線向球1運動,若運動過程兩球始終沒有接觸.求:
(1)兩球組成的系統(tǒng)具有的最大電勢能是多少?
(2)兩球再次相距d時,兩球的速度大?。?/p>
分析:這兩個小球的作用過程模型實質上和彈性碰撞模型是一樣的.當兩球速度相等、相距最近時,系統(tǒng)的彈性勢能最大.對此過程滿足動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4mv=(m+4m)v'
Ep=?駐Ek=×4mv2-(4m+m)v'2
得:Ep=mv2
當兩球再次相距d時,庫侖力可以忽略,電勢能為零,整個過程相當于兩個小球發(fā)生了彈性碰撞的情形,因此,全過程動量守恒,動能不變.則:
4mv=mv1+4mv2
×4mv2=×mv12+×4mv22
得v1=vv2=v
通過上述彈性碰撞實例模型的構建,有助于我們理解物理模型及物理問題的本質,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建立物理模型,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 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是高中學生學習物理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養(yǎng).我們面對諸多復雜而多變的實際問題,將這些問題抽象成我們所熟悉的物理模型來加以解決,不但有助于將問題由表及里分析透徹,而且有利于把求解過程化繁為易,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理解,提高對知識的轉化運用能力,這對我們教學實踐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和重大的實踐價值.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