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體系,從目標最初的設計開始,到在教學過程中必然須有一個再認識和根據新的信息改造重組的過程。本文通過對語文教師的課堂評價行為對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分析,了解語文教師課堂評價行為的現狀及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對現行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的評價行為現狀進行歸因分析,提煉課堂評價的要素,最后探討如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評價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評價;影響;評價策略
語文教師的評價行為是針對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的回答而展開的,而語文課堂中的提問,有很多問題具有開放性—沒有固定唯一的答案,教師所要了解的是學生的理解、思維等,所以在回應學生回答時,多會采取復述所聽到的學生的言說,以肯定學生言說的具合理性,但是這樣的教學評價對學生的效果卻是非常有限,分析如下: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現狀
(一)正面性評價使用較多
正面性的評價主要以確定型評價為主,主要有以下幾種:就各類型評價使用的頻率看,語文教師在針對學生的言說做即時評價時,使用“確認學生回答的正確性”的頻率最高;其次表揚;再次為“表明答案不正確或不完整”,并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理解和反應;可以再叫另外一個學生回答問題;或在某些情況下告訴學生答案;對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詢問第一個回答該問題的學生累確認該省是否理解了。
否定性的評價類型在很多教師的課堂中也有使用,但使用頻率不及正面性、校正性和表揚性的即時評價。而較少使用的是以消極的或批評的方式否定學生的答案。除此之外,忽視學生的回答不給予任何即時評價的概率雖然不高,但也時常發(fā)生。
(二)肯定性評價較少
從各類型即時評價所對應的課堂生成情狀看,教師使用表揚性即時評價和校正性即時評價時,其課堂生成的情狀整體上優(yōu)于其它類型的即時評價,但并非使用了表揚性即時評價和校正性即時評價就一定會有生成。而語文教師使用頻率最高的肯定性評價——確認回答的正確性/合理性,其對應的生成情狀并不好。雖然現在提倡賞識性評價,但并非不需指出學生回答的不正確性——使用否定性即時評價,如果不是以消極的或批評的方式否定學生,其實告訴學生回答的不正確性并非不利于課堂生成。
二、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現狀的歸因
(一)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
通常,個體在特定的組織中擔當特定的角色,其行為也會反映出特定的角色文化。在課堂生成過程中,教師面對課堂、面對學生,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其行為也會表現出相應的一致性。如果教師將自己定位成權威者,那么他在課堂上就會用各種行為方式去維護自己的權威;如果教師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合作者,那么他就會以合作者的姿態(tài)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與學生共同學習。
(二)教師在課堂交往中的心態(tài)
教師在課堂中能否對自己角色的多重性有明晰的認同感,也關系到教師在課堂交往中的心態(tài)是否開放及開放度如何。目標設計、問題設計、對學生的期許等等都直接或間接體現著教師的角色心態(tài)。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課堂教學中,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不同的個體,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隨機、多元、即時的信息,首先遇到的是敢不敢面對“活”起來的課堂、能不能包容學生的各種理解—這決定著“生成”。教師在課堂教學交往中的這種開放心態(tài),使得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即時評價時體現出一種較大的包容度,這就對學生言說中涌現出的生成物予以了保護。如果教師是以一種封閉的心態(tài)面對課堂中的一切,那么,一切的教學行為都會為著其心中那一個固定的標準服務,嚴格按照預設的方案進行,生成的資源無法激活,真實而有效的互動無法展開,教學也就失去了生長性。
三、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效率的策略
(一)言語策略
言語策略就是教師用言語表達進行即時評價的策略。通過即時評價來促進生成,教師語言必須表達出自己所捕捉到的生成物,在組織語言時,需要考慮:一是對學生的智力或認知活動的即時評價,二是對學生感覺、態(tài)度和情感的即時評價。具休而言,教師需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組織評價語言:
情境一:當學生就某些簡單事實進行學習時
(1)就學生言說的正確或錯誤予以明示,確認答案的正確性與否,并肯定學生參與表達的積極性。
(2)必要時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理解和反應,如告訴他哪里表述得好,哪里還不夠完善。
(3)在某些情況下,判斷指明正確與否后,直接或間接告訴全體學生正確的思路和答案。
(4)復述你所聽到的學生所言,以示肯定。
情境二:在學習比較復雜的課題時
(1)肯定學生的思考和參與。
(2)如果學生能清晰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給予清晰、明確的表揚或正面的評價。
(3)如果學生回答不準確或不完整,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如提出后續(xù)性問題來完善學生答案,或提問另外的學生或選擇其他可選擇的做法。
(4)指出學生思路或策略上的亮點、盲點或誤區(qū)。
(5)對于那些超出預期之外的言說,教師給予正面的表揚,并陳述分析學生言說的價值。
(6)總結學生的言說,并作出即時性的綜述,肯定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言語策略
非言語性質的即時評價,指的是在教師的非言語教學行為中隱含的對學生回答有著一定即時評價指向的態(tài)度、情感等因素。
(1)眼神—學生回答時,教師直視學生,并保持眼神的交流;
(2)表情—針對學生的回答運用恰當的面部表情,比如微笑、驚奇、興奮等等;
(3)體態(tài)—恰當運用體態(tài)語,比如點頭、豎起拇指等;
(4)距離—根據教學調整在課堂中的位置,如走近發(fā)言的學生;
(5)沉默—當學生發(fā)言的時候,不要急于評價,保持沉默,不打斷學生的回答,適當等待等;
(6)板書—在黑板上記下學生回答內容的要點。
(三)鼓勵學生參與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給予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關注同伴的言說,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評價,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和結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一對多的評價,而如果讓學生也參與到評價中來,評價主體就多元了,師生共同得到信息也更多了,評價的角度也會相應豐富。
參考文獻:
[1]葉瀾著.教育概論.[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單志艷著.如何進行教育評價[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6
[3]孫立春編著.新課程改革實用導讀[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魯燕(1981~),女,漢族,籍貫:浙江慈溪,浙江省慈溪市長河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