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應朝
〔關鍵詞〕 新課改;語文教學;語言積累;語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07—0062—01
新課改實施以來,廣大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課改中,改變教學方式,大膽嘗試,積極探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并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但是,也有一些教師還沒有真正領會新課改的實質,忽視語言教學,把語文教學固定成了“快速瀏覽——小組討論——學生評價——拓展練習”的簡單模式,沒有了語言的感知、積累,學生語文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也就缺乏“后勁”,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也就成了子虛烏有。只有加強對語言積累的指導,使學生不斷地積累和豐富語言,才能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注重語言知識的積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明了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彼^“統(tǒng)一”,應該是在語文工具價值的實現過程中體現人文性?!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tǒng)一”也可以理解為三維目標體系的統(tǒng)一。新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下有“設計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緯度是互相融合的。在“過程”中運用恰當的“方法”,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把握“情感態(tài)度”,實現“價值”。在三個維度中首先提出“知識和能力”,說明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需要出發(fā)學習知識是必要的,關鍵是看教師讓學生掌握什么樣的知識,怎樣讓學生掌握知識。無論從閱讀角度還是從寫作角度講,語文課當然首先是指導組織學生掌握適當的語言知識。因為只有語文的“工具性”實現,才可以同時實現其“人文性”。
二、把握語文課程特點,提高學生素質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币浞指惺?、體會作品的人文內涵,受其熏陶感染,就應該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例如,要準確把握《沁園春·長沙》中“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這句,回想革命歲月的豪情,就得理解“崢嶸”這個詞:原形容山勢高峻,這里形容歲月,是不平凡、不尋常的意思,將無形的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山峰,新穎形象,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感。
新課程標準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該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繼續(xù)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fā)展”。可見,高中語文教學如果不繼續(xù)關注學生的語言感知、領悟、積累、運用,是不利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的。要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既要著眼于學生審美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良好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培養(yǎng),又要落實語言教學,提高語言的素質思維。
三、提高學生把握、運用鮮活語言的能力
要使新課改落到實處,就要讓學生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培養(yǎng)語感,增強積累。語文閱讀教學如果輕易拋棄語言的感知體會積累,其閱讀的過程多是丟失了語言的感受與品味,而直奔主題的功利性閱讀。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很明顯是不利于新課改的落實的。真正的閱讀教學,在探討內容的同時,必須咀嚼語言,推敲語言,品味語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從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從語言形式再到思想內容,閱讀、思考、體驗、感悟,真正讀懂,把握真諦。
用初中生的語言反映高中生活,是故步自封,不合時宜的,高中生應當有自己的語言!學生從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不失為積極主動學習語言的途徑,當然,語文教師利用有利時機抓一抓語言教學,幫助學生積累語言,也很有必要。沒有豐富鮮活的語言,僅靠義務教育階段積累的詞匯,是很難從根本上提高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的,也很難在高考作文中出彩而獲得高分。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