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康
【摘 要】在地理教學中,引入案例式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案例式教學;實踐過程;自主; 能力培養(yǎng)
在當前新課程標準全面推行的環(huán)境下,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已成為地理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地里教學中引入案例式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地理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
地理式案例教學通過對一個直觀、形象、典型的圖文材料引導學生對案列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式。
一、案例式課堂教學實踐過程:呈現案例——追根溯源(提出問題)——分組討論——集中交流——總結評價
案例:
1.呈現案例——閱讀感知、激發(fā)興趣
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的海面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當厄爾尼諾現象發(fā)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出現洪澇災害,西岸變得干燥少雨;南美洲西海岸、美國西南沿海地區(qū)、澳大利亞西部沿海等地出現洪澇,巴西東南沿海地區(qū)、澳大利亞東部地區(qū)等地出現干旱;秘魯沿海大量魚類死亡。展示實景圖片、視頻等。
教師應盡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圍,讓學生盡快地進入案例情境之中,從而充分感知案例,為后面的“分析”與“探究”做好準備。
2.提出問題——追根溯源、自主探究
乘學生對案例情境興趣濃厚之時,教師應及時設疑問難,要求學生釋疑解惑。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把握主題、分析問題的角度、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等問題進行指導,為分組討論奠定良好的基礎。
上述案例,我們設計了四個方面多層次的問題:
(1)厄爾尼諾現象的表現?
(2)沃克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厄爾尼諾現象發(fā)生對沃克環(huán)流的影響?沃克環(huán)流減弱對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岸降水的影響?
(3)厄爾尼諾現象發(fā)生對大洋環(huán)流勢力的影響(增強或減弱)?洋流勢力的變化對流經沿岸降水的影響?
(4)秘魯漁場的形成與哪一支洋流有關?厄爾尼諾現象發(fā)生對該洋流勢力的影響?該洋流勢力的變化對秘魯漁場產生的影響?
通過這三個問題的設疑,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被極大的誘發(fā)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學生思維空間,重視已有知識原理、規(guī)律的運用,強化邏輯推理,進行探究性學習。
3.分組討論——加強協作、共謀發(fā)展
學生通過自己個人的分析、探究,獲得了個人關于案例問題的見解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主要目的在于發(fā)揮群體的力量,培養(yǎng)團結、合作的精神。小組成員研究、討論、切磋、補充,求同存異,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結論。小組的結論要形成較為規(guī)范的文字材料,目的是不斷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
4.集中交流——優(yōu)勢互補、全面提高
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的全班交流,是對小組討論的延續(xù)和升華。通過交流使同學們的思維火花再次碰撞,再次激發(fā),取長補短促,進發(fā)展;通過交流可以鞏固和強化大家對知識點的掌握、圖文材料的有效信息提取、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力求保持交流活動沿著預期的方向運行,適時的對學生的思考方向加以修正,力求大家獲得較為科學的結論。
5.總結評價——強化知識、提升能力
教師的總結包括以下方面:對學生的前面幾個階段的活動進行評價。多以正面激勵為主,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和每一個小組的探究成果,會欣賞自己的學生,對積極的發(fā)言和獨特的見解多加肯定和表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念,進一步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進取、向上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對探究中暴露出的典型問題合理評價及時糾正,以便從中得到啟發(fā),提高思維能力。
對案例所蘊涵的道理或問題進行系統(tǒng)完整的清理,以調整和完善學生知識結構,讓學生建立對同一問題或現象的正確認識方法,提高學生再次遇到類似問題或現象時的分析、解決的經驗與能力。
二、地理案例式教學的能力培養(yǎng)
1.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案例式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已有知識和實際生活閱歷等方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案例,規(guī)范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地通過有針對性的閱讀,強化和提高學生從圖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案例式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是學生對新知產生疑惑和興趣,并把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激發(fā)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尋求知識的答案,推動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新的問題。
3.獲取知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學通過將真實的典型的情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要求學生設身處地像案例中的人物去做出反應。經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學生得到的新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或經驗,是在做中“學”,獲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駕馭的知識或經驗,是具有真實背景的知識,而不再像傳統(tǒng)教學下獲得的抽象的、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知識,真正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它能被學生靈活的運用到類似自然、社會現象中,解決實際問題。
4.歸納總結,語言表述能力
在案例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總結,形成較為規(guī)范的結論,通過反復的訓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語言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