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飛
(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
“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或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是人類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動中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梅德明2002)。”口譯行為有其自身的特點,即:信息密集性,瞬時響應,即時反饋性,接觸場面多,服務對象廣等??谧g的這些特點對提高英語口譯員的整體素質水平有重要的影響。
信息密集性是口譯的一個特點。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各領域和各學科的信息不斷更新,社會上的各種社會思潮彼此相互滲透。我國在國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與別國進行各種大交流??谧g行為時時刻刻都在與不同性質、不同內容、不同級別、不同要求的國際活動緊密結合??谧g員譯的來源語主題內容千變萬化,從工業(yè)到農(nóng)業(yè),從軍事到醫(yī)藥,從科學技術到文化等等。不同的主題涉及到不同的術語和表達方式。如果口譯員對主題不是很熟悉,那么他在理解來源語的過程將比較費力,要用得體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將比較費勁。
因此,口譯員的知識面越廣,理解源語言越準確,所譯成的譯文越漂亮且越容易被理解??谧g員所擁有的無限多樣性的知識可以比作在萬花筒中無限的形狀和顏色之間可能的結合(Seleskovitch&Lederer 1995:57)。廣博的知識應該包含政治問題、經(jīng)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從太空知識到海底和海面知識等。擁有廣博的知識和掌握語言同樣重要。一個優(yōu)秀的口譯員隨時都關注著自己與國內外發(fā)生的一切事情。他應該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口譯水平??谧g員的知識內容越多越豐富,那么信息提取的過程會越快捷,提取的信息會越準確,所譯成的目標語越理想??傊?,認知知識面的寬廣是每一個口譯員所必需具有的一個素質。因此,做口譯可以增廣知識面。
瞬時響應是口譯的一個特征。這一特性有賴于口語語言的瞬時響應。如果人們講話的正常語速是每分鐘講120個字,那么你說的會在三分鐘內達360字。在通常情況下,口譯員的話語往往比平常說的話還要長。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口譯員不應該要求發(fā)言人重復他所說的話。如果口譯員不記得原始信息的意思,整個口譯過程將不能繼續(xù)下去。因此,口譯員的記憶力在口譯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口譯員的記憶包括以下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口譯員應該有能力記大量詞匯和許多有關的用語和短語,以便他能成功地溝通發(fā)言者和聽眾。另一部分是口譯員在很短的時間內能獲取原始發(fā)言者所表達的思想。我們知道,在把英語譯成中文的過程中,英語對中國人來說是一門外語。在多數(shù)情況下即使口譯人員聽懂他們所說的話,他們大體上可以把原始語言翻譯成目標語言,但是他們還可能會遇到一些英語新詞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通過做口譯練習,不斷碰到這些新詞匯,碰到幾次后,這些新詞匯就成了熟悉的詞。 與此相反,把中文譯成英文也類似于英語譯成中文。當口譯員把中文譯成英語時,他們也經(jīng)常遇到一些平時不會去留意但它們卻是一些比較重要的表達方式而英文不知道如何去說;這時,譯員為了提高翻譯質量,就不得不去查找該英文的表達方式,無形之中詞匯量就進一步擴大了。 例如:我們經(jīng)常聽到“基本建設”這個表達,那怎么翻譯呢?一些人就會譯成“fundamental construction”,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它應該譯成“infrastructure”。再如:“抓住機遇”,這個似乎比較簡單。很多人會把它譯成“catch the chance”。當然,這樣譯外國人也能聽得懂,但是就顯得語言太幼稚了。如果譯成“seize the opportunity”就好得多了。但是有時你也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表達方式“people embrace the opportunity”。在發(fā)言中,交替使用seize與embrace,會使語言聽起來更生動。
因此,多做口譯練習,你的口譯質量將會得到提高,平時講英語的措辭也將自然獲得很大進步。
即時反饋是口譯的另一個特征。當口譯員的信息傳到觀眾后,他將立即從觀眾的反應得到響應。如果觀眾不清楚明白,他們將顯示出令人困惑的表情或制作一種噪聲,這時口譯員應立即采用其他方式在稍后做出解釋??谧g員應時刻提醒自己,他的翻譯是讓觀眾可以快速了解源語言的意思。為了能讓交際繼續(xù)快速進行,他們沒有時間去咀嚼他們的譯文。
因此,口譯員必須仔細聆聽,因為他沒有機會回去分析那些幾乎同時存儲在他記憶中的東西,或用另一種語言來重新組織他所理解的內容,然后很流利地把它說出來。此外,他的解釋也是瞬時的,這就要求他所使用的單詞應具有高度理解力和使用的句子結構不應過于復雜。
像李逵六(1994:15)所說的那樣,如果信息的接收者不能立即理解,那么口譯員的翻譯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口譯員希望讓觀眾滿意的話,“永遠不能讓觀眾自己去理解?!边@是他們應堅持的一個原則??谧g員需要根據(jù)觀眾的教育背景和知識水平來選擇目標語言的類別。所以,口譯員需要掌握如何在任何情況下使用的各種英語句型。很多人在學習口語或書面英語時,學了很多英語句式,但他們真正能用得上的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把它們忘記了。原因是他們很久沒有使用了。
然而,通過練習口譯你將會解決這個問題。一般來講,需要口譯的場合是與我們周圍發(fā)生的事情非常緊密相連的。例如,開會議需要口譯,而開會經(jīng)常要致詞,那些致詞的句型基本上都比較固定,例如:I am very honored to introduce ×××to you..../First of all,please allow me to extend our warm welcome and respect to....等等。這些句型對于很多沒做過主持的英語學習者來說也許會感到很陌生,但是當你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口譯員,練習類似的翻譯,這些句子就變成自己的了。這樣,原來自己不主動去使用的句型通過不斷的練習口譯,被動地使用了多次,就能熟能生巧了。
毫無疑問,要很流利地把英語口譯成中文,需要有堅實的聽力基礎,而良好的聽力將會在練習口譯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口譯的五個階段: 接收→解碼→記錄→編碼→表達。
接收和解碼對聽力有重要的影響。從上圖可看出,接收,即聽入,是譯員得到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口譯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口譯過程中,譯員的首要任務是準確無誤的“聽入”發(fā)言人的信息。所謂“聽入”就是英文所說的input,也就是輸入信息,這就需要譯員發(fā)揮短暫記憶的功能。許多英語學習者在做聽力時,都說能聽懂每個詞,但是當聽完整話或整段話后,就不知講什么內容了。這是為什么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聽者的心理素質和記憶造成的。
中國人最擅長做聽力選擇題,不管哪種英語考試,考聽力的基本上都會有選擇題。因此很多人做聽力的目標就是作對選擇題;因為選擇題有時只需要抓住幾個關鍵詞就能推出正確的答案。所以,很多做聽力選擇題不錯的人在真正用英語交流時就遇到麻煩了。而練習口譯則不同,其最終目的是準確的翻譯,第一步就得準確無誤的“聽入”,外界條件迫使你去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短暫記憶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就達到要徹底聽懂的程度,人的短暫記憶功能也就會被啟動了。第二步就是解碼。聽入后,并不意味著就理解了所聽到的信息。此時,譯員還要將所聽到的信息重新編碼,才能達到聽懂。最后才能把它表達出來。例如,聽到這么一段小短文:
“critical-care nursing is highly pressured because the patients have life threatening illnesses.Critical-car nurses must possess steady nerves and interpersonal and medical skills.Most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consider these nurses essential if patients are to improve to intermediate care.”
(Liu Yiqing 2006: 293)
當你聽到這些句子時,首先大腦應記住出現(xiàn)過的詞,然后輔以筆記,可記如下:如ccn-life-possession skills-①interp-②medical-③nerves-essential-status-intermediate-等等。最后發(fā)揮短暫記憶功能把這些縮寫詞還原成原來完整的詞。根據(jù)你所做的記錄把原始語言譯成如下:危急病人護理是任命關天的大事,因此危急病房護士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穩(wěn)定的技術發(fā)揮,其中包括精神護理、生活護理和醫(yī)療護理。大多數(shù)行內人士認為“危急”能否緩解,護士的素質是關鍵。如果你從不做口譯,你將不知所措而不知他們說的是什么。因此,通過練習口譯將能提高聽力能力。
口譯員的發(fā)音應該是很好的。他應該時刻注意他的聲音以便能很好地表達意思并使聽眾感到愉快。在講話時,口譯員的發(fā)音應該清晰飽滿使聽眾聽得清楚明白。至于語調,聯(lián)合國一些資深的口譯員曾說過,有兩極的聲音是不能用的。一種是平淡、乏味、機械的聲音,這種聲音可能會使觀眾昏昏欲睡。另一種是使用大量的喊聲和手勢,充滿著過度激情和熱情。這兩種聲音都不能吸引聽眾。簡而言之,口譯員應該有良好的說話習慣方式,說清楚自然讓聽者感到舒服。在某些表示正式聲明的會議,如:正式宴會、會議開幕或表達謝意時,口譯員的聲音應該能感動觀眾,他表現(xiàn)的出口才應和所傳達的信息內容一樣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優(yōu)秀的口譯員必定會試圖通過他的演講來感動觀眾。通過大量的口譯練習,口譯員就可以使用正確的語氣和語調準確而流利地把源語言譯成目標語言。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字正腔圓的聲音了。
口譯員幾乎沒有時間去思考就必須快速地做出回應來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信息。這種回應包括對內容、原始講話的風格和邏輯分析原始信息。在口譯過程中,譯得越快越好!在實踐中,口譯員很難翻譯典故、成語和諺語,因為他們大多數(shù)在目標語言中沒有找到對等的語言。在這種情況下,譯員必須快速做出反應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實際上需要譯員精通源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此外,在整個口譯過程中,譯員既不能查字典也不能向其他專業(yè)人士商量。因此成功的關鍵在于有堅實的語言知識,能對原句子做出快速回應。通過做口譯,譯員的反應能力將得到提高,他們的思維也變得更活躍。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國際交際的日益頻繁,尤其是我國加入了WTO、北京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上海成功舉辦了2010年世博會以后,對口譯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練好口譯可以給英語學習者帶來實實在在的英語知識和技能,使個人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并使其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Seleskovitch,D.&Lederer,M.(1995).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Interpretation(Trans.Jacolyn Harmer)[M].Silver Spring,MD:Registry of Interpreters for the Deaf.
李逵六(1994).口譯:理論與實踐語言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宓慶(2006).口筆譯理論研究 [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梅德明(2002).高級口譯教程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