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民 夏晶燕
摘要:由于各國法律在形式上的特點及法律文化歷史傳統(tǒng)方面的差異,兩大法系國家的法學教學方法大有不同,在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學教學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案例分析法,而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教學則采用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近些年來,法學教育界開始提倡案例分析法。但我國法學教學切不可照搬英美法系國家的案例分析法,而應根據(jù)我國的實際,采用改進的案例分析法。
關鍵詞:案例分析法;法學教學;運用
引言
世界一體化的趨勢給我國的法學教育帶來了無限的發(fā)展機遇,同時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趥鹘y(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法學教育,所以有不少學者呼吁重視對判例法的研究,強調(diào)在高校法學教學中采取案例分析法,著重培養(yǎng)提高法學專業(yè)學生的理解及實際操作、運用法律的能力,這對我國當前高校法學教育及教學改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擬就案例分析法做一探討,以期對我國的法學教育有所裨益。
一、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方法之反思
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方法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一邊聽一邊記筆記,手忙腳亂,作為對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道的秉承,其與中小學 “填鴨”式教學方法的本質(zhì)并無差異。其中課程的講授也主要是“注釋法學”,圍繞法律概念展開;法學教育被當作真理的傳授,而非激發(fā)懷疑和批判精神。
這種以邏輯推理和抽象概括為主的課堂講授法,過于強調(diào)教師對法學知識、法學原理的單方面宣講和灌輸,在教學關系中教師是整個活動的中心,相反學生的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他們被動地、策略式地聽課和記筆記,參與教學互動和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很少,因此其主動參與意識和積極探索竟是沒有被調(diào)動起來。久而久之,這種“教唆式”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遇到問題總是期待教師的講解和答案;學生的課外學習往往也以課堂筆記中考試的重點內(nèi)容為中心來展開,從事策略式學習,于是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便難以真正養(yǎng)成。
二、英美法系國家的“案例分析法”之評析
高等法學教育是以培養(yǎng)大多數(shù)法學應用型實務人才和少數(shù)研究型理論人才為目標,通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來實現(xiàn)法律的傳播,實現(xiàn)依法治國,實現(xiàn)用法執(zhí)事,實現(xiàn)法律變革;通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法律理論研究,針對法律實踐研究其變革。法學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法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yǎng)應用類法律人才。因此,為了適應法學教育的目標,法學教學方法必須做出相應地改善。
從當今世界范圍來看,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學教育以案例分析法為主要教學方法,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教育以講授法為主要教學方法,兩種教學方法的發(fā)展和運用與兩大法系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英美法系,判例法是正式的法律淵源,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把案例看作是一種可以從中闡明法律理念的、經(jīng)過推理歸納的原始經(jīng)驗材料,認為研究法律要尋根溯源,而法律的源頭就是已經(jīng)判決生效的案例匯編,由此導致案例分析的廣泛采用。案例分析法近年來在英美法系雖也受到一些批評,但其具有的明顯優(yōu)點是應該正視的。運用此方法有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推理、表達等能力;有助于學生掌握從事法律專業(yè)工作的技巧。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教育在性質(zhì)上屬于一般的學科教育,將法律作為一門科學來教導學生,而非美國式的法律職業(yè)教學。與美國法律院系學生在入學第一天就閱讀案例,并且注重案例事實的情況不同,大陸法系國家的學生首先要對整個法律制度的結構加以系統(tǒng)學習。大陸法系的教學方法是成文法原理的自然派生物,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規(guī)則比較抽象,體系嚴密,結構完整。與此相適應,其教學也注重對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加以闡釋分析。在教學方法上,強調(diào)教師的系統(tǒng)講授,旨在向?qū)W生傳授知識,注重對法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推導。所培養(yǎng)的學生理論功底扎實,基礎知識全面,研究能力較強,但欠缺法律實務技巧。
在英美法系國家,“案例分析法”實質(zhì)上應稱為“判例教學法”,因為英美法系國家是實行判例法的。但筆者認為,在我國的法學教育中,這種教學方法照搬不得。因為我國不是實行判例法的國家,我國的法學教育也不是大學畢業(yè)后的職業(yè)教育,法學教育制度、法律制度與英美法系國家相關制度的差異使得此種方法的移植不具備條件,因而不可采取“拿來主義”。
我國的法學教育和法律制度與英美法系差別較大,而與大陸法系接近,因此我國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方法也以講授方法為基本形式。此方法單一死板,缺少師生之間的反饋和交流,對學生的實際技能訓練不夠。因此,人們將目光更多地轉(zhuǎn)向了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學法,但因我國的法律教育制度與法律制度本身的特點,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學法是無法照搬的。比如美國的法學教育是一種大學后的專業(yè)教育,學生的來源和構成與我國不同。我國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高中起點的生源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尚不具備基本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沒有打下法學理論基礎的功底,直接運用案例分析法導入教學內(nèi)容是根本無法完成教學內(nèi)容的。中國沒有判例法制度,在講授有關法學課程時,有的教師也講一些案例,但這是為了證實所講原理的正確性,是為了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案例分析法。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的是對于法的精神和法律理論的總結、學習和研究,在此基礎上,才是對學生進行法律實際運用的教育。因此講授方法是真正能使我們這樣的成文法國家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學習內(nèi)容有機結合的有效方法,它能使教師在單位時間內(nèi)充分闡述法的思想和精神,讓學生面對面地聆聽教師的思想和觀點,并能在課間與教師進行交流。課堂講授存在的問題不是方法本身的問題,而且人們對這一方法的掌握不力、運用不當,或者說這一方法是一種運行空間較大,故相對較難掌握的教學方法。
三、“改進的案例分析法”之展開
法學課程(理論法學除外)的實踐性很強,教師不能只教會學生“紙上談兵”。為此就要對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在“傳統(tǒng)的案例分析法”的基礎上,實行“改進的案例分析法”,即在每門課程的授課總學時中,單獨拿出1/4左右或更多的學時,在法學理論環(huán)節(jié)講完后,另行安排案例分析課和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而不是上課時講一些證實理論的案例。因為只有系統(tǒng)學習完法律理論后,才能全面分析案情,才能更接近于實戰(zhàn)。實行此種教學方法,教師要預先把案例材料交給學生,讓學生預先了解案情并查找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在學生有了一定準備后,教師對案例進行分析、講解,學生對案例進行研討,以此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法學知識、法學理論以及對法的應用、操作技巧。除此之外,還要采用模擬法庭、庭審旁聽等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以使學生學會法的使用、操作技巧。模擬法庭主要是操練學生的實戰(zhàn)演習能力,庭審旁聽是要學生看別人怎么做,以吸收他人在庭審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
由于案例、模擬法庭、庭審旁聽既涉及實體法,又涉及程序法,所以要求教師既要懂實體法,又要懂程序法,而且講解時也要實體法、程序法都要講,這樣才有真實感,才能增強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實施案例分析必須具備小班授課的客觀條件。目前,我國有些法學院系的招生數(shù)很大,大多每班30人左右,往往采取多班合并上課的做法,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案例分析是很困難的,即便勉強為之,效果也不理想。因而實施案例分析必須實行小班授課。
由于案例分析和實踐環(huán)節(jié)占用了約1/4左右的課時,理論講授的課時被壓縮,這就對講授法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課教師對所授法學課程全面熟悉、理解和掌握,熟悉該門課古今中外的理論觀點,掌握該門課的理論前沿,有高度的概括能力。這樣講起來才能有理論、有實踐、有廣度、有深度,學生愿意聽,聽后記得深、記得牢。此外,為了加快課程進度,教師最好使用多媒體教學,節(jié)省板書等時間,以使在單位時間內(nèi)給學生以大量的信息,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所教法學課程的理論講授。
四、“改進的案例分析法”之現(xiàn)實意義
案例分析法是教師利用案例形象地說明理論知識,使學生通過案例的分析研究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學法。它有助于推動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zhì)、高水平的法學人才,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具體來說案例分析在法學教學中具有以下意義:
第一,案例分析補充了教材內(nèi)容,豐富了課本知識。法學學科除了實踐性很強,理論性也很強,教師如果也是用理論講理論,學生會覺得難以理解并產(chǎn)生厭倦情緒。因此,加入相關的具體、生動、形象的案例,學生易于具體地、感性地牢固掌握有關知識。
第二,案例分析法能把過去傳統(tǒng)的“重教輕學”的教學模式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啟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他們的思維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變得形象、生動、活潑,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在強烈的學習興趣下掌握有關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案例分析法給學生提供一種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模擬實踐機會,案例學習的最后結果往往是要找到解決法律問題的一個或一套方案,學生為了得到這樣的答案,就會認真分析案情,找到法律上的爭議點,搜索出相關的法規(guī),確定應適用的法律,最后做出終結性的判斷,并概括提煉出自己的基本意見。課堂討論時,學生如同律師在法庭上辯論那樣,陳述自己的觀點,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了充分法律化的思維操練,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zhì)。
第四,案例分析法也增進了師生間的交流。由于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生動形象的案例學習,學生聽課的興趣盎然。加之與學生共同討論,對教師來說,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不再是一種精神負擔,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享受。有時課堂討論還不夠,課后會有學生主動找到教師討論,這在不知不覺中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
結語
長期以來,中國的法學教育一直存在素質(zhì)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職業(yè)教育與通識教育、應試化教育與深入式教育、學院式教育與實踐式教育等方面的爭議。但落腳到具體的法學教學方法則似乎并沒有學理界和教育界得足夠重視,因而本文在對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方法進行深入反思,并對兩大法系國家的法學教學方法冷靜評析的基礎上,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提出一孔之見,希望能拋磚引玉,以求教大方,共同推進我國的法學教學方法向更加合理、開放的方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喬連全.基于問題的拋錨式教學——中美案例的比較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3).
[2] 賀衛(wèi)方.中國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3] 沈宗靈.比較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 王健.西法東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5] 孫曉樓.法律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