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麻鎮(zhèn)中心學校 浙江桐鄉(xiāng) 314514) ● (邵逸夫中學 浙江桐鄉(xiāng) 314511)
例談變式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作用
●徐利國(大麻鎮(zhèn)中心學校 浙江桐鄉(xiāng) 314514) ●許偉龍(邵逸夫中學 浙江桐鄉(xiāng) 314511)
所謂變式,就是在引導學生認知事物屬性的過程中,不斷變更所提供的直觀材料或事例呈現(xiàn)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質(zhì)屬性時隱時現(xiàn),而本質(zhì)屬性保持恒定.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主要任務還是讓學生掌握數(shù)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及對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緝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等的培養(yǎng).教師要充分利用變式進行變式訓練,有意識地把教學過程變?yōu)閿?shù)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在多前件的命題中,把后件與前件作一對一的交換,得到的新命題被稱之為偏逆命題.根據(jù)邏輯關系,當原命題為真時,偏逆命題則恒真.根據(jù)這一特點,可編撰很多題目.
圖1
例1已知:如圖1所示,在△ABC中,AB=AC,DF⊥BC于點F,交AB于點E,交CA的延長線于點D.求證:AD=AE.
變式1如圖1,在△ABC中,DF⊥BC,交AB于點E,AD=AE.求證:AB=AC.
變式2如圖1,在△ABC中,AB=AC,DF交AB于點E,交CA的延長線于點D,AD=AE.求證:DF⊥BC.
深度思考
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對命題前、后件的交換,可以讓學生多角度獲得變式知識,多感觀獲得變式體驗.變式是手段,提升是目的.在變式與提升之間,建立起必然聯(lián)系就是數(shù)學思維.
變式是學生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個性化的感受,這種感受的最初形態(tài)是凌亂、感性的,要成為學生個體的知識還需要有一個內(nèi)化的過程,需要進行自我建構,自主地對感性狀態(tài)的變式體驗進行歸納、整合,獲得對表象性的體驗的深度認識.因此,對數(shù)學變式思考的深入,能讓學生將粗淺的知識升華,讓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走向深刻.
已知全集U,欲求子集A,如果直接求A比較麻煩,那么可考慮先求的補集CUA,再求A=CU(CUA).其實質(zhì)是通過2次否定實現(xiàn)一次肯定,這也是哲學思想上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在數(shù)學中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在解此類題目有困難時,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轉變思路,從補集的角度入手.
分析“至少有1個方程有2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包含著3種情況,分別討論較繁.而通過補集概念來證明非常簡單,因為它的反面只有一種情況,即“沒有一個方程有2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證明假設在3個方程中沒有一個方程有2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則3個方程的判別式
Δ1≤0,Δ2≤0,Δ3≤0,
于是
因為
所以
由于a,b,c均為正數(shù),因此
這與式(1)矛盾.故假設“在3個方程中,沒有一個方程有2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是錯誤的,從而原命題結論正確.
深度思考
鄭毓信教授曾說過:“知識求連,方法求變.”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變式教學是學生獲取解題方法的有效途徑.張光鑒在《相似論》中指出,如果在問題求解時,某個偶然的機會,相似塊與問題求解的信息度達到高度的相似結合與相似匹配,產(chǎn)生了某種共振狀態(tài),信息的幅度就會大大增加.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變式教學的過程就是相似信息的共振過程,或者說是由相似信息的共振引起的.這樣的教學設計完全擺脫了學生機械地判斷,可以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從而促使學生數(shù)學思想的發(fā)展.
有些數(shù)學問題直接從已知出發(fā)進行推理,能得出的結論甚少,此時可以用間接的證法——反證法證明.當然,用反證法要考慮清楚原結論的反面,掌握證明適用的范圍.
例3已知凸四邊形ABCD,求證:這個凸四邊形一定可以被分別以AB,BC,CD,DA為直徑的半圓所覆蓋.
圖2
分析如圖3,由半圓可以想到以AB,BC,CD,DA為斜邊的直角三角形.連結AC,作DF⊥AC于點F,BE⊥AC于點E,則四邊形ABCD被4個直角三角形△ABE,△BCE,△CDF,△ADF所覆蓋.因為以AB,BC,CD,DA為直徑的4個半圓分別覆蓋4個直角三角形,所以這4個半圓覆蓋四邊形ABCD.
這就是正面的思考,主體工作已經(jīng)完成,需要細致思考的是點E,F可能在AC的延長線上,如圖3或圖4所示,結論也成立.此時,對比下面的反證法可知,反證法顯得更緊湊、有力.
圖3 圖4
證法1以AB,BC,CD,DA為直徑在四邊形內(nèi)作4個半圓.設點P為四邊形ABCD內(nèi)一點,若點P不被這4個半圓的任一個覆蓋,則在4個半圓之外.連結PA,PB,PC,PD,則
∠APB<90°,∠BPC<90°,
∠CPD<90°,∠DPA<90°,
相加得
360°=∠APB+∠BPC+∠CPD+∠DPA<360°.
這一矛盾說明,點P必被某一半圓所覆蓋.
這個證法的關鍵是利用了圓周角等于360°,若先使用這一知識,把推理反過來,又得出一個正面證法.
證法2取四邊形ABCD內(nèi)一點P,連結PA,PB,PC,PD,則∠APB,∠BPC,∠CPD,∠DPA中的最大角必非銳角.記∠APB≥90°,則點P被以AB為直徑半圓覆蓋.
以上說明,若經(jīng)常利用變式的思維,則可以使命題的證明更有力,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層次.
深度思考
數(shù)學教學離不開反面猜想,反面猜想是一種難度較大的跳躍性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人的思維在已有事實和經(jīng)驗上,運用非邏輯手段而得到的一種合理的假設推理.在數(shù)學的發(fā)展史上,有使用反證法的不少典范,學生應該掌握這一基本的證法.在數(shù)學教學中,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在正面與反面的強烈反差中產(chǎn)生一種震撼,經(jīng)歷此心理活動后往往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強化對變式觀念的建立.
課本習題中有許多基本的題目,只要仔細挖掘,就能讓學生得到變式的訓練.
課例4如圖5,A,B,C,D這4個點在一條直線上,問圖中有幾條線段?是哪幾條?
解從左到右找線段,以A為起點的線段有AB,AC,AD這3條,以B為起點的有BC,BD這2條,以C為起點的有CD一條,因此圖5中共有線段3+2+1=6條.
圖5 圖6
此題有以下多種變式:
(1)數(shù)線段:一條線段上有n個點A1,A2,A3,…,An,以任意2個點為端點的線段共有多少條?
解在直線上依規(guī)律從左到右找線段,以A1為端點的有(n-1)條,以A2為端點的有(n-2)條,以A3為端點的有(n-3)條,…,以An-1為端點的有1條.因此,共有線段
(2)數(shù)角:如圖6,同一平面上有個n個點A1,A2,A3,…,An,以O為端點作射線OA1,OA2,OA3,…,OAn,則圖中共有多少個角?
解在射線上依規(guī)律從左到右,以OA1為始邊的有(n-1)個角,以OA2為始邊的角有(n-2)個,以OA3為始邊的角有(n-3)個,…,以OAn-1為始邊的角有1個.因此,圖中共有角
(3)數(shù)三角形:如圖7所示,一條直線上有n個點A1,A2,A3,…,An,點O是直線外一點,順次連結OA1,OA2,OA3,…,OAn,則圖中共有多少個三角形?
解在直線上依規(guī)律從左到右找線段,以點A1為端點的有(n-1)條,以點A2為端點的線段有(n-2)條,以點A3為端點的線段有(n-3)條,…,以點An-1為端點的線段有1條.因此,圖中共有三角形
(4)數(shù)平行四邊形.
圖7 圖8
①現(xiàn)有縱、橫2組平行線相交,每組5條,如圖8,則圖中有多少個平行四邊形?
解因為每一條直線與一組平行線相交可得5個點,所以平行四邊形有
②縱、橫2組平行線相交,如果縱向有m條,橫向的有n條,那么這2組平行線可構成多少個平行四邊形?
解因為橫向上每條直線被縱向上的平行線截為m個點,而縱向上每條直線被橫向上的平行線截為n個點,所以平行四邊形有
深度思考
“多種變式體驗”需要建立聯(lián)系.通過以上例子,我們發(fā)現(xiàn)讓學生思維閃光的前提是:教師合理設計變式體驗活動,將獨立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整合,同時巧妙地加以引導,這樣才能讓零散的思維聚集為有序的推理.
從獨立走向整合.當“獨立”的素材進行“整合”時,學生思維的深度也就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在經(jīng)歷比較、分析之后,學生的思考變得有序、推斷變得合理.這也正是教師希望達到的境界:直觀的變式體驗喚醒學生深入的思考,具體的感知提升為抽象的認識!
“讓學生數(shù)學學習經(jīng)歷變式的過程”伴隨著課改的步伐正與我們共同前行!體驗數(shù)學變式學習的必要性,經(jīng)歷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概括過程,認清知識應用的廣泛性及與生活的聯(lián)系,才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不僅敏捷而且靈活,不僅深刻而且獨創(chuàng).
“心中悟出始知深.”變式可以簡單,而思維必須深刻!結合以上5個例子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如果平時能夠充分鉆研題目,注重變式教學,并運用于教學實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調(diào)動和展示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思維中形成一般性的“定勢”,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精神,這樣學生一定會收益匪淺,并真正把能力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1] 羅增儒.初中數(shù)學奧林匹克[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2] 毛顯勇.數(shù)學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萬勇.數(shù)學大世界[M].長春: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4] 何乃忠.新課程有效操作教學解讀[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