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和平
本文通過51例胰頭癌術前CT檢查及手術結果的對比,發(fā)現CT術前對胰頭癌能否進行根治術有較高的判斷力,尤其對不可切除性的判斷更為準確?,F將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2004年1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經手術及病理確診的胰頭癌51例,其中男26例,女25例;平均52.8歲。51例全部術前作CT檢查、由CT室指定一人讀片、寫報告,報告者不了解病理發(fā)展過程及手術情況。不可切除的胰頭癌,CT判斷標準是:局部病變嚴重;腫塊侵犯超過胰腺包膜,腫塊侵犯或包繞重要血管無法分離,區(qū)域性淋巴結廣泛轉移,腫塊侵犯鄰近器官,遠處轉移,以肝轉移最多見。
表1 計算CT對胰頭癌是否可切除的敏感度及特異度
51例胰頭癌手術治療情況:根治術15例(29.4%),作各種姑息分流術(膽腸吻合,胃腸吻合,膽總管引流)13例(25.5%),僅作剖腹探查、活檢者23例(45.1%)。51例中術前CT檢查可切除者24例,男16例,女8例;腫塊平均大小(直徑)(3.8±1.2)cm。CT判斷可切除者24例實際手術情況為根治術14例,各種分流術6例,僅作探查活檢者4例。術前CT檢查不可切除者27例,男性10例,女性17例;腫塊平均大小(直徑)(4.7±2.3)cm。CT對27例不能切除者判斷標準為局部病變侵犯超越胰腺包膜者9例,腫塊侵犯包線重要血管者8例,肝轉移7例,其他遠處轉移3例,此27例實際手術情況為根治術1例,姑息分流術7例,僅作探查活檢者19例。
表2 可行根治術的病例(n=15,例)
表3 可根治的病例
表4 不可行根治術的病例(n=26)
胰頭癌當前診斷檢查的主要手段是CT。國外學者一致認為CT對胰頭癌的診斷有較高的確診率。目前臨床醫(yī)師并不滿足于CT對胰頭癌的診斷,而要求CT能在術前對胰頭癌能否切除作出判斷。術前CT檢查判斷胰頭癌能否切除的問題,我們的體會是:CT判斷不可切除的病例,特異度較高。本組CT判斷不可切除者27例中,實際手術不可切除者26例(96.3%),1例誤診。CT判斷能切除者24例中,實際手術可切除僅有14例(58.3%),10例誤診,特異度較低,但較國外報道的38%為高。能切除的敏感度只與切除者有關,反映了該檢查檢出能切除者的能力,未能判斷出者即為漏診,敏感度越高漏診越少。特異度只涉及不可切除者,反映了該檢查排除可以切除病例的能力,特異度越高誤診越少。敏感度增高時特異度往往下降,反之亦然。理想的試驗應具有高敏感度和高特異度,遺憾的是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如果可切除病例的漏診可能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而且一旦檢出有較好的防治辦法時,必須考慮高敏感度。當然高敏感度可能增加了誤診的比例。假如誤診將要造成患者巨大損失或者死亡,高特異度則顯得尤為重要。CT對胰頭癌能切除者有較高的敏感度,可能為讀片時對某些細小病變的忽略所致,故可切除病例報告漏診極少,但誤診者增多,陽性預告值僅有58.3%。
CT診斷胰頭癌主要根據胰頭腫塊、胰管及膽道擴張、胰周圍脂肪層消失、血管及鄰近器管受侵等,這些較適應于診斷直徑>3cm的胰頭癌。腫塊直徑<2cm,胰被膜無浸潤,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者即屬早期診斷,較為困難。臟器受侵、淋巴結或遠處臟器轉移、血管受侵諸多表現,均列為CT判斷胰頭癌不可切除的標準。CT檢查對上述諸多表現極易發(fā)現,故對不可切除者有較高的判斷能力(96.3%)。如果判斷標準為兩個以上者,則更為可靠。本組有1例CT判斷為不可切除,根據是癌腫侵犯下腔靜脈,但術中發(fā)現癌腫尚未波及下腔靜脈血管壁,尚可剝離,根治術順利完成。
胰腔位置比較隱蔽,臨床癥狀多不典型,一旦出現黃疸、腹痛前來就醫(yī)多屬晚期。本組51例患者可切除率為29.4%。由于逐漸增多并逐漸完美的姑息性手術,或非手術減輕癥狀治療的要求,CT術前檢查胰頭癌是否可以切除就顯得十分重要。CT術前檢查對不可切除者判斷準確性較高,這樣就使一部分患者免除一刀之苦,直接由放射科醫(yī)師或內窺鏡醫(yī)師作肝內膽管狹窄處置支撐管內引流以治療梗阻性黃疸,亦可經皮肝穿刺置管外引流(PTCD)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總之,在手術過程中如何判斷胰頭癌能否切除,與手術者經驗和技術水平有很大關系,同時還要考慮患者全身情況能否耐受手術創(chuàng)傷。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提高及合理的使用CT技術,我們認為術前判斷胰頭癌能否切除的正確性將會有很大提高。爭取做到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提高胰頭癌根治術的5年生存率。另一方面對不可切除的胰頭癌的確診,又為姑息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提供了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