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北環(huán)中學(213017) 陸莉湘
課堂舉手可能是每位任課教師都會遇到的問題。起始階段,學生們的小手臂像棵棵嫩嫩的小蔥高高舉過頭頂;漸漸地,如大風吹過,倒了一大半;慢慢地,遁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局面。手為什么就舉不起來了呢?
手舉不起來的原因:
1、害羞膽怯:具有粘液質和內向傾向性格的學生,由于羞怯膽小,害怕出丑,這類學生并不是真的不愿意舉手,與做課堂的主角相比,反道更樂意做忠實的觀眾。這部分學生很少破壞課堂紀律、學習成績中等,尤其突出的表現在高年級女生身上。
2、自卑失落:學生進入中學以后,其實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分化,學習接受能力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在班級中,一些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往往會產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偶爾鼓起勇氣舉手,卻沒有被老師點到,反復幾次后,認定自己樣樣不行,因而干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來。
3、自命不凡: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必然也是見多識廣的,在整班授課制下,當大部分學生處于“消化不良”時,這部分學生卻處于“吃不飽”狀況。當全班無人能回答任課教師提出的問題,這些學生很樂意以“孤膽英雄”的形象出現,獨領風騷,但在一般問題面前,很少舉手回答,把自己邊緣化。
4、鉆空子:學生在與任課教師的一段磨合后,很容易聞出任課教師的喜好,知道老師會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找不同的同學回答,有時,任課老師刻意針對不舉手同學的提問,被點到的幾率也是很低的,久而久之,對課堂回答問題的期待值大大降低,手舉不起來。
1、問題設計:好的問題設計就如一顆火種,可以把學生內心熊熊的大火點燃,很順利融入任課教師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但一些教師上課隨意,甚至沒有經過精心思考,拿起課本就進教室上課,信口提出問題,自然不能引起學生共鳴。
2、教師評價;學生從內心來講,都是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的,評價不當、評價不及時、評價過火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對任課教師的信任感降低時,對回答問題的期待值也隨之降低。
對初中學生而言,地理學科一門全新的學科,對每位學生而言,不存在吃老本的問題,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人人平等。本人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除整班同學齊回答和單獨點名回答外,總結四招解決地理課堂舉手問題。
招數特點:①接長龍形式可以使用的場合比較多;②學生回答問題以接長龍形式處理,把單個學生面對老師回答問題的緊張感適度轉移到全體學生中去,讓學生感覺到還有其他同伴和我在一起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我不是一個人,被評價的憂慮感降低;③課堂中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當學生注意力下將,接長龍形式其實是在暗示學生“我有可能被老師提問”,適當調節(jié)課堂節(jié)奏;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任課教師課堂提問的“死角”,把提問對象擴大。
具體操作:可以以組或小隊為提問對象,呈“︱”、“—”、“∽”、“∩”型,以接龍的方式逐個回答,若出現錯誤,依次順延。
招數特點:當任課老師提出問題后,往往會選擇班級中第一個舉手的同學回答問題,有限的課堂時間不允許同學回答同樣的問題,舉手回答問題第一人會大受鼓舞,課堂中更加踴躍,而表現力稍遜的第二人乃至第N人,認為老師偏心,慢慢地,不再樂意參與課堂回答。① “我請你”體現一種尊重,通過師生間的對話縮短師生間的心靈距離,使學生對任課教師的信任感加深。②“我請你”體現一種期待,老師眼中不僅有舉手的第一人,也有第二人,還有第N人,請誰反倒是個難題。③“我請你”體現一種態(tài)度,任課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中的“話霸”,對學生抱以欣賞的態(tài)度,誰說“生一定不如師”?
具體操作:任課教師重新考慮自己的站位,問題提出后,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選擇不常被點的同學,親自走到學生身邊,給學生以信任的眼神和手勢。
招數特點:班級任何一種現象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尤其是作為考查學科的教師應學會“借勢”,利用班級現有的有利因素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推波助瀾。① “借勢”需要任課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通過觀察洞悉班級的近況。②“借勢”需要任課教師有形同班主任的責任感,把班級活動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反映出對班級動態(tài)的關注度,試想,有哪個班級開展活動不希望得到任課老師的參與呢?③任課教師“造勢”成功,無形中與學生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自然“親其師,信其道”,很樂意參與課堂教學,手能不舉起來嗎?
具體操作:有準備地提前進教室,觀察教室的黑板、墻體、宣傳欄,甚至可以同學聊天,如班級中學科英雄榜、摘星榜、小組加分制等等都可以作為造勢工具。
招數特點:與教師相比,學生從不缺少熱情與朝氣,這是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如果說學生真的缺什么,那是缺一顆點燃火焰的火種,火種在誰的手里?教師。①課堂教學中適時采用PK賽,在于激起學生內心對知識的渴望,在班級形成“你爭我趕”的競爭局面,男生與女生、組與組、同桌與同桌、對手與對手都是PK賽可利用的資源。②既然是PK,必然有結果,給出PK的評價結果不是任課教師,而是身邊的同學們,很多時候,學生更在乎的是學生給出的評價,遠甚于教師本身,何不動用的群眾的力量呢?③PK有意外的驚喜,PK是一種短時能量的爆發(fā),平時在課堂中名不見經傳的同學會因為偶然一次的“發(fā)光”,讓同學刮目相看,對課堂回答的信心大增,一旦激活學生的內在潛力,舉手問題迎刃而解。
具體操作:PK中各陣營各派出代表,代表本陣營回答問題,累計各陣營勝出的次數,給予一定的分數獎勵。
課堂舉手問題不是單靠一招半試就能解決的,是需要教師長期關注的問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特點、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狀態(tài)等進行適時的調整,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手段與機制,讓課堂中那棵棵小蔥堅定的舉著,贏得地理課堂滿堂“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