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亞
在很多學生的心目中,搞哲學只是少數(shù)人的事情,哲學虛無縹緲高深玄妙,而且?guī)缀跖c人的現(xiàn)實生活無關。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學生在初讀時,難度不大,但要深入理解比較困難,在教學設計和課堂講授過程中,一要讓學生感興趣,覺得自己離哲學并不遙遠,二要達成思想教育目標,在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中,加入一些哲學的形而上的成分。筆者對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作出一些嘗試,讓學生親近文本,品味經典?,F(xiàn)將部分內容實錄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話題
師:哲學家都什么樣子啊,在你們的眼里?生1:狂人,瘋子,說自己是太陽的尼采。生2:行為古怪,康德、黑格爾。但也有引領人類思維的,比如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師:哲學家形形色色,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哲學家?生3:思考。師:蘇格拉底說了,想成為一個哲學家,要娶一個強悍的妻子。看來妻管炎有哲學家的潛質。此人怕老婆跟陳季常有得一比,蘇東坡不是說他“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嗎?一茫然,就思考;一思考,就成哲學家了。生笑。師:生活是哲學的基礎,思考生活,過一種有追求的生活,就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家。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作用之一,就是在經典文本與學生的體認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感覺到認識經典并不是那么艱難,這是實踐人文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可以是讓學生在生活里發(fā)現(xiàn)哲學的影子,也可以從經典中,看到生活的痕跡。
二、寓言說理,形象生動
在講解“覺解”這個抽象的概念時,引入這樣的故事: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干什么,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后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專家。
師:明白什么是“覺解”了嗎?生:我覺得是一個人做事的目的和動機。師:對啊,蘇格拉底說了,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設橋梁,除了要從生活出發(fā)之外,還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從通俗的故事或生活中的故事入手,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引入到哲學思考的境界中去。所謂“道不遠人”,對生活,對故事,只要抱著一種思考的態(tài)度,就會發(fā)現(xiàn)哲學的影子。
四、深化思想,認識自我
師:打個比方,你們學習是為了什么?吃飯是為了什么?一切的一切目的是什么?
生(議論紛紛):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
師:這就是境界,目的不同,“覺解”不同。為自己是出于本能,應該是自然境界,為家人是功利境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呢?自然是道德境界。大家屬于哪一境界呢?
生:功利。
師:在中國,個人私欲從來都被主流價值觀所鄙薄、唾棄。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在理想主義旗幟之下,雖不乏“雖九死其猶未悔”、“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茍利國家生死以”的道德實踐者,更多的卻是脫離俗世人生的虛假和偽崇高,“私故人財”、“納其尼女”的大儒朱熹,投水殉國時突覺“水涼”的錢謙益,看起來還比不上“寧可我負天下人”、“人皆詐惡,我獨詐善”的真小人來得真實,因為功利主義倫理觀以人的現(xiàn)實生活作為思考的出發(fā)點,賦予功利、幸福、效用以美德和善的意義,突出道德的現(xiàn)實性和功利性。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忽視人們的“利”和“欲”會墮入偽善的陷阱,忘記“義”和“理”又會讓我們道德迷失,二者之間該如何取舍?
這時對學生應適當加以引導:功利是正常的,即使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底線是不可損人利己,讀書是利已、利人、利社會的行為,很多人主觀上是為了自己,但客觀上會為社會作出貢獻的,社會上多一個讀書人總比多一個混混好。功利與理想并不矛盾,有了更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當然就會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勤奮,對社會的貢獻當然會更加突出,與之對應的是社會的公平性日益凸顯的今天,回報也會相應的增加,相信學生們會有自己的正確選擇。這樣,以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來引導學生,不僅為現(xiàn)在的學習,也為將來完善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從而真正體驗到來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產生自我肯定的體驗,把學習看成是一種既緊張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動,所以激發(fā)興趣成為教學哲學文本的關鍵。解讀教材時,采用寓言的說理,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實際上哲學只是社會生活抽象,利用輕松幽默的故事還原抽象為形象,哲學不再板著面孔說話,在輕松的對話中達成教學目標。
在教學活動中,人文性閱讀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文質兼美的文本閱讀,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二是教學手段的人文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化。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