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剛
摘要:教育公平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xiàn)。論文通過對教育公平內涵的界定,分析了其在具體教育現(xiàn)實中的各種顯現(xiàn),繼而闡明了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應有的倫理關懷及其社會價值。
關鍵詞:教育公平;社會公平;倫理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069—0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和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蓬勃壯大,教育公平問題已愈來愈被眾多專家學者所關注和研究。學者們通過借鑒國內外的觀點和方法,集中討論了教育公平的含義、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我國教育公平的現(xiàn)狀、問題、成因及其對策。本文擬從倫理學的視角對當前教育公平問題作一探討,企求在理論上多角度地揭示教育公平的本質特征。
一
對于教育公平的具體內涵,研究者從不同學術角度和學科視野進行了分析,如郭元祥等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對教育公平的屬性、形式和類型作了闡述,認為教育公平從范疇上看是一個反映相對性的范疇,是反映教育質的范疇。從教育本體的角度來看,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活動中對待每個教育對象的公平和對教育對象評價的公平。趙君等從教育經(jīng)濟學的視角認為“教育公平”是與教育資源分配和享用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或具體表示為個人獲得教育資源的多少與其對社會的貢獻或報酬相稱。李立國等從教育法學出發(fā),認為教育公平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人類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的平等和受教育的非基本權利的平等。第一個方面是指人們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的平等,是體現(xiàn)了一種作為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發(fā)展所必需的教育資源的平等享有權及對更高教育利益的競爭機會權;第二方面是指人們接受教育的非基本權利的不平等,體現(xiàn)了人們對更高的教育利益的競爭結果權。劉復興等從教育政策學入手,認為國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要實現(xiàn)全體社會成員的教育利益,這種利益分配體現(xiàn)為三個階段:發(fā)展權利與發(fā)展機會的分配,教育資源配置,發(fā)展水平和資格的認定,教育政策只有在上述三個階段都體現(xiàn)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公平,也就是實現(xiàn)教育活動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一般認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xiàn),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所謂教育權利的平等,即指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論其性別、種族、地域皆有相等的接受非強迫性的教育機會;社會各階層的成員,不論其家庭背景、個人出身都有相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有相等的進入學校學習的機會。教育機會的均等,包括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中所享受的教育條件均等和學業(yè)成就機會的均等三層涵義。
二
在一般的意義上,人們選擇以學校集中學習的方式接受教育,最基本的有兩個目的:一是獲取發(fā)展的資格;二是追求幸福。前者的價值取向是個體存在性的證明,后者的價值取向則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善或幸福;前者需要給予個體以知識的合法性證明,并獲得正當性論證和支持,后者則需要給予個體教育行為的合理性證明和社會價值學或道德目的論的有效性支持。所以,良好的教育公平取決于教育制度本身的平等設計、平等安排和平等運行的規(guī)范有效性。教育公平的根本或基礎是教育基本制度安排的公平,其長久穩(wěn)定性也取決于教育基本制度的平等運作和作用。任何不公正的教育秩序安排或者缺乏基本公正的教育制度,都無法確保教育秩序的長治久安。
在我國教育事業(y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公平的狀況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時。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形成的差距,以及制度、政策的缺陷使得我國教育不公平的現(xiàn)象還比較突出。目前的教育不公平問題的現(xiàn)實顯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機會的不均等。義務教育是普及教育,要求“一個也不能少”,但實際上還存在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殘疾兒童少年、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困難的問題。貧困地區(qū)兒童少年人學率偏低,輟學率也很高,顯示出社會弱勢階層、弱勢群體受教育機會的喪失或失衡。高中擇校往往容易引發(fā)教育不公平的爭議——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規(guī)定,正是出于維護公平需要而采取的政策調整。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中,主要是貧困生、殘疾生等實際困難,影響正常的選擇機會。
第二、教育條件的不均衡。城鄉(xiāng)之間、學校之間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是長期以來精英教育的產(chǎn)物,是一個歷史過程的演變。從地區(qū)差別、城鄉(xiāng)差別看,學校辦學條件差別十分明顯,在師資隊伍素質、教學設施設備、課程科目開設、活動實踐場所等方面存在著嚴重不平衡的狀況。從校際差別看,引發(fā)了嚴重的“擇?!爆F(xiàn)象。
第三、社會階層差距拉大,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受到嚴重挑戰(zhàn)。社會的二元結構所帶來的城鄉(xiāng)差距明顯加大,人們收人分配差距逐漸拉大,引發(fā)和衍生了諸多的經(jīng)濟、社會和政治問題,故而也影響了教育不公平的產(chǎn)生。
除了以上所說之外,諸如教育經(jīng)費投入不夠,教師隊伍質量不高,優(yōu)質教育資源欠缺,教育腐敗的蔓延以及政府公共職能的缺失等都是其影響因素。
三
教育公平作為一種價值目標,其基本內涵是指教育基本結構和基本制度安排及其運作過程的平等安排和分配。具體地說,就是教育對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公正平等的分配。另外,當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并積累了嚴重的不公時,應該通過教育基本制度的合法調整和正當合理的重新分配,來矯正不公,盡可能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分配或分享。當然教育公平并不是一個可以輕易達致的價值目標,而是一項極難獲得的社會成就。原因在于,教育公平不單取決于教育制度的設計和選擇要符合普遍的社會正義原則和正義理想,而且由于更復雜艱難的是要確保教育制度的正義運作或操作,因而還取決于諸如社會法制系統(tǒng)的充分完備和正當有效、政府部門或國家官僚系統(tǒng)的行政正義、公民社會的正義美德實踐等因素。
對于教育公平問題,可以采取的基本解釋或解決途徑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價值目的論的途徑;另一種是社會道義論的途徑。人們或可在這兩種途徑之間尋求某種平衡的社會策略,但即令成功,也必定是取其一以為主導而兼顧另一途徑的妥協(xié)性社會行為策略,終究脫不出兩者之間。價值目的論確信,只有通過擴大和增加教育總量,才能最終解決社會全體成員日益增長的價值需求(包括物質性的價值和其他非物質性卻具有滿足人類需求意義的價值元素)和欲望。社會道義論則尋求一種公正的原則分配和制度約束。
具體而言,在現(xiàn)實的教育制度設計中,教育公平仍可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得以體現(xiàn):
1.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保證教育權利平等。堅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fā)展。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價值。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廣泛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充分地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活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的教育應當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讓人能體驗美好,體驗崇高,體驗成功,體驗快樂,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體系。
2.關注弱勢群體的健康成長,保證教育過程公平。關注弱勢群體利益,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幫助,建立有效的補償體制,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突破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東西差距、城鄉(xiāng)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就必然會產(chǎn)生那些因各種不同原因而暫時居于不利位置的弱勢利益群體,如經(jīng)濟特困生、少數(shù)民族學生、生理殘疾學生等。因此,我國的教育有必要區(qū)分不同弱勢群體的狀況,制定相應的補償措施,促進教育公平。如針對經(jīng)濟特困生,應建立完善的助學貸款和獎學金制度,幫助其完成在校期間的學習;針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應該實行更優(yōu)惠的政策,除了在經(jīng)濟上給予一定的幫扶外,還應擴大在該地區(qū)的招生比例;針對心理障礙和行為障礙的學生,則通過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等方法與措施幫助其克服心理疾病,使其真正享受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提高自身的素質。
3.完善教育制度,保證教育實施的公平。政府是維護和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主體,在縮小教育差距、增進教育公平上承擔著主要責任。國家要抓緊完善和健全有關教育政策法規(guī),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循。尤其要重在執(zhí)行階段的監(jiān)督和獎懲機制的建立健全。制定公平的分配規(guī)則,加強對資源分配過程的監(jiān)督,通過制度改革和政策調整,克服那些明顯影響、損害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政府完全是大有可為的。
參考文獻:
[1]郭元祥.對教育公平問題的理論思考[J],教育研究,2000,(3).
[2]田漢族.楊漫欣.論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公平問題[J],機械工業(yè)高教研究,2002,(1).
[3]李立國.教育公平辨析[J].江西教育科學,1997,(2).
[4]劉復興.我國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與公平機制[J].教育研究,2002,(10).
[5]李遠貴.論高等教育公平——對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認識和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6]陳陽.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問題審視及對策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2).
[7]鄭曉鴻.教育公平界定[J].教育研究,1998,(4).
[8]楊昌勇.社會變遷中的教育公平——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綜述[J].學術研究,2003,(2).
[9]楊東平.教育公平是一個獨立的發(fā)展目標——辨析教育的公平與效率[J].教育研究,2004,(7).
[10]郭彩琴.教育公平:內涵和規(guī)定性[J].江海學刊,2003,(3).
[11]朱永東.葉玉嘉.我國教育公平研究之十年[J].中國高教研究,2007,(5).
[12][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