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鈞
摘要:新程改已進行了一段時間了,在教學實踐與教學理念對許多教師的教學工作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對其中許多具體教學中問題的操作,我有了自己深刻的感悟與體會。
關鍵詞:歷史教學;新程改;體會
中圖分類號: 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0-0048-01
新程改已進行了一段時間,在教學實踐與教學理念對許多教師的教學工作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對其中許多具體教學中問題的操作,我有了自己深刻的感悟與體會。
新課改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導地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地位由“客體”轉為“主體”,由“學會”轉化為“會學”?!皶W”是建立在思考問題的基礎上的,這需要經過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過程,通過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并加以整理的能力,才能形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對于搜集資料并加以整理能力的培養(yǎng),我在上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一課后,對這個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
平時我在教學中也會讓同學搜集一些材料,但總感覺不盡如人意,因此總感覺學生積極性不高,搜集材料的能力不夠強。
上本課前,我在同學中間做了一項調查:美國歷屆總統(tǒng)中你最崇拜的是誰?你想了解他的哪些方面?結果有近半數(shù)的同學最崇拜林肯。我總結了一下,同學想了解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林肯的身世;林肯是怎樣當上總統(tǒng)的;林肯一生最杰出的貢獻;林肯的死因。
于是這節(jié)課我就以對美國總統(tǒng)林肯的了解為主線,完成對本課教學任務的教授。我將所有的這些問題布置給同學,讓他們通過各種途徑解決這些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我原本沒有想他們會動起來,會發(fā)現(xiàn)什么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課前我自己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備上課時用。但是那天上課時同學的出色表現(xiàn)讓我很是意外:
首先,幾乎所有的同學行動了起來。有的上網,有的查書,查找到了各種各樣的資料:文字、圖片、聲音﹑更有制作的幻燈片甚至還有電影。內容是涉及林肯的各個方面:政治、生活、學習。
其次,同學所選的材料價值很高。譬如,有的同學收集到林肯的名言,并對其進行評價。在談到對林肯的評價,他們搜集到的資料有:馬克思對林肯的評價,美國詩人惠特曼給林肯寫的挽歌《哦,船長,船長,我的船長》。更有同學談到林肯的所作所為對自己的啟示。
總之,這節(jié)課的學習氣氛與教學效果遠勝從前,是什么原因呢?
課后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我充分認識到:給學生時間,給學生空間,相信他們,他們會創(chuàng)造奇跡的。相信學生,給他們一對飛翔的翅膀吧!這節(jié)課,讓他們思想飛翔的翅膀就是搜集資料。
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其中培養(yǎng)收集材料并進行整理的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項。在具體進行這方面能力培養(yǎng)時,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相信學生
要培養(yǎng)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首先要做的是讓他們動起來。題目布置下去,放手讓他們去做。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知道情況到底如何:搜集到好的材料,老師開心,學生更開心;有問題的時候,老師可以采取整改措施。要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動起來。解開束縛,展翅飛翔,你才能知道到底能飛多高多遠。
二、 明確方向
可以飛翔了,但應象風箏一樣,有根線系著。那這根線就是題目的限制。在讓同學查找資料時,可能一開始學生看題目時比較粗心,也沒掌握要點,因此老師所給的內容一定要詳細具體。比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課后“活動與探究”的成語故事會。在布置這一題目時,要提醒同學在搜集時要注意時間,必須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注意內容,必須是成語故事。
三、 授之以漁
告訴同學搜集資料一般所采取的方法:第一,詢問法,最直接最快速的一種方法。家長、老師、朋友,豐富的人生經歷,會告訴你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第二,查找法。書籍類:歷史方面的,文學方面的,都可以篩選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網絡,搜集資料既快又便捷的一種方法。第三,考證法。尋找一些實物,支持自己的觀點。還有其他的方法,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在搜集材料的時候,需要的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精神。
四、 重視發(fā)散性思維
發(fā)散思維是一種開放性的思維,在歷史教學中,在搜集歷史材料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多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如在講到春秋爭霸這一段歷史時,除了搜集爭霸的一些史實資料外,對爭霸所產生的影響就可讓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好的一面:涌現(xiàn)出了一批有所作為的人物例如管仲及其事跡;為爭霸而進行的政治經濟改革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爭霸中出現(xiàn)了一些疆域比較大的國家,為以后秦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不好的方面: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了許多疾苦,等等這些都會在歷史資料中有所反映。發(fā)散思維可從某一點出發(fā),任意發(fā)散,對一個問題可以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認識,這在歷史資料的搜集與學習中學習中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所以,在歷史的學習中,搜集資料與發(fā)散思維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學生搜集材料并加以整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需要老師長期不懈的堅持。假如學生這一能力養(yǎng)成了,那么將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
以上只是我在日常教學中的一點感悟。最后僅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自勉并結束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