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即多媒體教學使外語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境、教學材料、教學模式及外語教師的角色、作用等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外語教師如何適應新形式,掌握新技術,關鍵在于從根本上轉變教師角色的觀念。即由教師為主體改為由學生為主題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現代教育 定位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910164-01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教育技術在外語教學領域被廣泛應用,以多媒體、網絡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諸多優(yōu)勢,面對新技術的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開始尋找自己在現代教育技術指導下的教學模式中的合適角色。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早在1994年,美國教育交流技術協(xié)會就對現代教育技術作了如下描述:它是指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和實踐。它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用圖像、聲間、動畫等多種手段展示教學內容,把教師原本難以表述清楚、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事物,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事物內在規(guī)律。它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有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大學外語教師角色面臨的挑戰(zhàn)
現代教育技術早在1994年就已經提出,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高校外語教學普遍采用課堂教學形式,大學四、六級通過率是教學評價的標準,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著中心的角色,即是教學的主體。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和課本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的信息來源,教師很難因材施教,教學進程必須按計劃按部就班,學生是被動的信息接收體,積極性和主動性受挫。而社會對人才外語能力的要求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外語教師的傳統(tǒng)角色在新的形勢下正面臨挑戰(zhàn)。
三、現代教育技術下大學外語教師角色的定位
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是作為一種手段和工具,教師借助豐富的互聯(lián)網資源、多媒體技術來提高工作質量和教學效果,克服單純使用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局限性。
現代教育技術下的英語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從教學過程的中心變成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評價者。教師要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首先要做好課程的設計,包括課程的學習目標、各章節(jié)的知識點、學習策略的制定、學習媒體的選用、學習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學習進程的安排、各學習主題的確定等。其次,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進度、學習效果等。作為指導者,教師要向學生闡明學習目標、介紹學習內容、指明學習途徑、指導學習方法,并利用網上批改作業(yè)和網上專題討論,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網上求助分別給予幫助。
在體驗大學外語課程教學中,針對學生現有的實際情況,我們在以下三個方面重點做了改革。
(一)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認識到自己是認知的主體。學生明確了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的要求和目標,才能在學習中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學生借助多媒體、網絡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lián)系。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與學習伙伴的交流、討論、協(xié)作,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創(chuàng)新和信息表達的能力,培養(yǎng)自己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精神。
(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傳授給學生各種一般性和具體的學習策略,結合教學內容多提供范例,講明策略運用的范圍和條件,給予學生充分的策略練習的機會,熟練運用,使每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愿學、樂學、會學、善學的目的。
(三)幫助學生掌握信息化環(huán)境中學習工具的應用。在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中自如地開展學習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大學體驗英語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所需的各種學習工具應用的要求,幫助學生逐項掌握各種認知工具并達到熟練運用,使他們順利開展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新生入學時,對其進行為期一周的體驗外語自主學習系統(tǒng)的培訓。
在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下,我們采取學習者和教師共同參與的開放式學習評價。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網上公布、小組完成的作業(yè)成績取集體評價和教師評價的平均分。這樣全方位、多因素的開放式評價,使評定結果相對客觀,而且使評價的作用得到了延伸和擴大。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評定,并從學習伙伴那里獲得好的學習經驗。
四、信息技術指導的教學模式中情感的交流
語言心理學理論指出:學生處于焦慮、壓抑、過度的自我封閉和保護以及興趣不高時,會嚴重地影響和阻礙外語學習的效率,而當學生處于自信、專心、并不斷得到教師的鼓勵的情況下,學習的潛力會得到發(fā)揮,甚至放大。多媒體教學利用計算機和各種音視頻設備呈現教學內容,老師不能成為“程序操作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感情投入”,把握適度、適時的運用原則,在時間和內容方面把握分寸,做到運用多媒體技術既不喧賓奪主使用過分。教師指點、輔助和鼓勵學生寫出“作品”。而大量的語言輸入學習就交給學生自己。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心或通過局域網,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師的布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進行學習。教師還可介紹網絡資源或互聯(lián)網的網址,推薦參考書目。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學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檢查學生學習情況時,通過提問、小組表演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熟悉和掌握情況,發(fā)現其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與“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英語教學模式相結合,為學生學習外語提供了寬廣的、有彈性的且極具創(chuàng)意的學習空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開拓創(chuàng)新,學習最新的外語習得理論和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知識,充分發(fā)揮教師組織者、協(xié)調者、幫助者、引導者的作用。所以,當今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外語教學服務的歷史背景下,我們應當努力實現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的轉變。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3-9.
[2]黃甫全,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2(7).
[3]張倩偉,現代教育新技術下教師角色的轉換[J].中國電化教育,1996(6):5-7.
[4]張潞、盛力群,信息素養(yǎng),網絡技術,資源型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1999(11):12-14.
作者簡介:
徐磊田,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助教,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外語系教師,研究方向:現代教育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