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秋蘭
【摘 要】貧困大學生是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經濟上的貧困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甚至抑郁等影響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積極探索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使他們在思想上得到良好的教育,心理上能夠健康發(fā)展,從而擺脫“精神貧困”,正常發(fā)展。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
一、貧困大學生的現(xiàn)狀
1.基本生活狀況。大部分貧困生月生活費基本為300元/月,部分學生為 100-200元/月。這些費用,除了維持最基本的學習和生活外,還要用來參加不同類型的考試、支付班級、社團組織活動所均攤的費用。因此大部分貧困生在衣、食、用等方面較其他同學差距很大,處處顯得窘迫。
2.學習態(tài)度。約有一半貧困生能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爭取獎學金;另有一部分貧困生,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而是參加校內外的活動,積極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還有一小部分貧困生不能自立自強,整日碌碌無為。
3.人際關系方面。約有一半的貧困生能平等地與非貧困生交往;另有部分貧困生則不能,偶有交往,也較注意把握分寸,他們總感到自己有些不足,希望保持自尊和獨立。
二、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原因分析
1.自卑與自尊心理相矛盾
貧困大學生經常為學費、生活費發(fā)愁,而來自大城市的學生多有一技之長,參加各種比賽頻頻獲獎,相比之下更顯得自己的寒酸和低能,因此,他們對涉及自身的事情異常敏感,自覺矮人一等,容易形成自卑自賤的心理。但作為一個有著成熟的自我意識的個體,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尊,對于同學與老師的好意總有種被施舍的感覺,有意疏遠老師和同學,缺乏參加班級活動的積極性。這種矛盾的心理,往往導致孤僻和自我封閉,甚至心理畸形,當出現(xiàn)心理極端問題時可能會采取極端的方式來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意志堅強與憂郁、焦慮并存
貧困大學生長期經受困苦的磨煉,能吃苦耐勞且意志較堅強,大多數(shù)都愿參加勤工助學活動,能夠努力學習,自立自強,但是物質上的匱乏,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許多煩惱和問題,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焦慮;加之自尊心非常敏感,跟同學的交往也不太順暢,進而開始怨天尤人。有些貧困生對事物的認識片面,對社會上的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較偏激,經常用激烈的言辭來抨擊社會和評價人生,甚至通過逃課、酗酒能方式麻痹自己的心理,尋求心理寄托。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及時和有效的疏導,久而久之便會發(fā)展為抑郁癥,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3.自立與依賴心理并存
生活的困苦,使貧困生更懂得珍惜現(xiàn)在的大學生活,有部分貧困生學習十分刻苦,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鍛煉自己,課余或假期主動地加入勤工儉學的隊伍中,這些學生表現(xiàn)出了突出的自立能力。但有些貧困大學生,在面對貧困時缺乏戰(zhàn)勝貧困的勇氣和毅力,希望好心的人們幫助他們,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久而久之,形成依賴心理,這種依賴心理與他們先前所具有的那些“自立”的精神、性格產生很大的矛盾和沖突。
三、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探索
大學生的貧困是由經濟貧困引起的,國家對此高度重視,通過不斷完善“獎、貸、助、補、減”為主的助學體系,給貧困生以“經濟扶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困大學生的入學和最基本的生活問題。但是,處在貧困線上的大學生與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在許多方面形成很大反差,其心理和思想壓力也不斷增加,因此,我們需要努力探索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有效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精神貧困”。
1.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一方面,要幫助貧困生深刻認識人生的價值,樹立遠大理想,同時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貧困,鼓勵他們以奮發(fā)向上、樂觀進取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并勇敢地面對挑戰(zhàn)。另一方面,發(fā)揮優(yōu)秀貧困生的榜樣示范作用。對于那些品學兼優(yōu),又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優(yōu)秀貧困生通過校報、校廣播站、校園網等媒體對其突出事跡加以宣傳,并通過主題班會開展向其學習活動,從而感染和影響大部分貧困生。
2.充分發(fā)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構建校、班兩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有序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首先,建立貧困生心理健康檔案,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心理測評,形成針對性強、效果好的心理咨詢方案。其次,定期開展心理咨詢。定期組織心理咨詢專家針對性地對個別貧困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發(fā)展給予適當指導,使貧困大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認識貧困,面對現(xiàn)實,適應環(huán)境,樹立信心,完善個性,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最后,定期進行心理調查或舉辦精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自尊自愛,自律自重,自強不息的奮斗意志。
3.建設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優(yōu)良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真貫徹和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特別是國家對貧困生的資助政策,對貧困生的思想、心理困擾及時進行引導和幫助。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要多關心貧困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定期或不定期與貧困生談心,向其周圍同學了解情況;要適時對貧困生進行追蹤調查,掌握貧困生的各種信息,經常教育學生要自強自立,不斷完善人格,提高自身素質,引導學生把主要精力用到學習上。學生工作者要盡職盡責,將貧困生的事情時刻放在心上,使貧困生能感覺到溫暖和愛,從而在精神上得到“扶貧”。
4.創(chuàng)建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大力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
學校重視校園整體文化建設,加強班級、宿舍文明建設,樹立文明的校風、班風。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還應注重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隱私,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平等的交流平臺。充分發(fā)揮發(fā)揮學生會、團組織、社團組織、班集體、宿舍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營造一個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互相關心的生活環(huán)境,增強他們團結互助的意識,逐步培養(yǎng)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從而消除經濟困難可能給特困生帶來的精神上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羅伏生,肖祥.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史教資料,2009,(3).
[2]仇小梅.大學貧困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探析[J].高教研究,2007,(9).
[3]孫慧.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淺[J].科技信息,2009,(3).
[4]遲麗杰.貧困生“精神貧困”的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