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摘要:文章以“一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出發(fā),針對初中學生厭學情緒重,學習效率低下,學習過程中缺少主動性、靈活性的普遍現(xiàn)狀,運用師生角色互換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這種教學策略在化學教學實踐中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表達、組織等多方面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角色互換 能力 反思 教學理念
一、問題的提出
多少年來,三尺講臺一直是教師施展才華的陣地,是只屬于教師的舞臺。久而久之,學生就成了一群只會聽教師講話,只會看教師表演的觀眾。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了厭學,出現(xiàn)了學習費時但效率低的現(xiàn)象,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了主動性、創(chuàng)意與靈性——這一切都違背了“一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們必須打破教師獨霸講臺的藩籬,讓學生也能走上講臺,展示才華,體驗初獲成功的滋味。讓學生成為教師式的學生,讓教師成為學生式的教師,這樣勢必能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使他們更好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筆者接下來要談的是在化學課中如何讓學生走上講臺,實現(xiàn)師生角色互換。
二、實施過程
1.課的開始讓學生說。在教學中,每堂課的開始五分鐘,往往是我留給學生上講臺的時間。開始時,只是讓學生
上講臺去說上節(jié)課學的主要內容。目的也只是為了鞏固所學專業(yè)課知識和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后來學生的膽大了,演講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讓學生上講臺講課逐漸發(fā)展起來:學生可以提出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障礙;也可以提出前面所學內容中仍不明白的問題;還可以說教材中的疑點難點,說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說教材的結構和知識體系,說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說自己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生也能說教師的開課是否引人入勝,結課是否余音繚繞,實驗是否準確靈活,板書是否獨具匠心,講課是否細致入微,語言是否貼切恰當?shù)取?/p>
短短五分鐘,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為一節(jié)課的開端造就一個“學生為主體”的活躍的課堂氛圍。反之,傳統(tǒng)的方式常以“復習提問”開課,則不利于學生特別是性格內向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也不能造就一個活躍的氛圍,更不能使學生于課外自主鉆研、網(wǎng)羅信息、勇于實踐積極為開課上講臺演說準備素材。
2.課的總結讓學生上講臺寫。一個人如果沒有記憶,則無法進行正常的思維活動,只能永遠處于新生兒狀態(tài)。正如謝切諾夫(俄)所說:“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記憶”,“不記則思不起”(宋·張載)。大量經(jīng)驗告訴我們:“本堂課的‘問題,要求當堂課解決”,“不要依靠作業(yè),不要積壓‘問題”,無疑,一堂課講授的內容,以促進學生本堂課記住為佳。
課的總結讓學生上講臺寫的方法,即每節(jié)課講完都要留給學生一個好看的、實用的板書,并結合板書內容,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如堂試記憶法、口訣記憶法、形象記憶法、諧音記憶法、聯(lián)系記憶法、謎語記憶法等),留給學生記憶的時間,然后在課的總結時,保留板書的題目和主線,擦掉板書上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最后讓學生填寫空白部分,若時間充裕,還可使學生即興講解或解釋自己填寫的板書內容,以達強化目的。
這種看似強制也并不高明的方法,實踐證明具有神奇的功效,它使學生增強了記憶的目的性。學生在識記知識、經(jīng)驗和技能時,恰好是在對教師講解的內容剛剛理解的基礎上,又懷著強烈的“要記住”的愿望,這時,注意力特別集中,記憶效率大大提高。這樣,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隨時提取自己記住的有價值的知識、經(jīng)驗和技能。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較多的知識,從某種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這樣也便于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的探索。
3.部分內容由學生上講臺講。教師在批改試卷時,總會發(fā)現(xiàn)有些題目,某個學生的解法特別新穎,且很有推廣價值。那么試卷講評或作業(yè)講評時,就完全可以由該生上講臺去講授此題,講評課前,教師最好事先通知學生,并告訴他大家很想知道他解這道題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教師很希望由他將自己的解題方法介紹給大家。這樣,這位學生,若性格開朗,他會很樂意接受,若個性靦腆,教師可適當給予鼓勵,開始學生可能會不太適應,不善于表達。教師要將他們“扶上馬”,這無論是對他們今天的成長,還是以后的發(fā)展,都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好“教案”,在學生講授進程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學生”角色,認真聽課,仔細作好記錄(特別是學生錯講、漏講和講解不透的地方),以便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有發(fā)言權,在講評時能對癥下藥。
以上方法在教學中獲得成功,并且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鞏固后,還可以向其它方面進行拓展,如在講解例題時,學生若有不同于教師的解答方法,就會自然而然流露出來。此時,教師只要面向學生微微點一下頭,送去一束贊許和征求意見的目光,聰明的學生馬上就會意識到老師要讓他上講臺去講了,于是趕緊整理自己的思緒——師生配合默契與否,會在這時充分表現(xiàn)出來。
讓學生走上講臺,講授自己的一些獨特見解,它能使學生獲得終生難忘的體驗,真正激勵起學生熱愛專業(yè)課、學習專業(yè)課的熱情;它有利于學生自我表現(xiàn)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
4.演示實驗可以讓學生上講臺做。演示實驗,與其教師一個人獨攬,倒不如讓學生上講臺去做或師生合作共同完成。
對比較簡單、比較容易做成功的演示實驗,教師可讓在分組實驗中懶得動手的學生上講臺演示。一般說來,具有比較低的實驗技能,臨場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不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容易引發(fā)學生哈哈大笑,成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會使臺下觀察的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比教師再三強調有效得多,同時這善意的哈哈一笑,對臺上演示的同學又是一種鞭策,教師的正確引導,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定要做好實驗的決心。不過,教師若不加以正確引導,也有可能刺傷學生的自尊心,那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在選擇上臺做實驗的人選時要慎重。
對具有一定難度無危險性但學生做可能會遭受失敗的實驗,正好借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這些實驗沒有必要讓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呢?筆者認為大可不必。
對于利用所學知識能找出實驗失敗原因的,可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失敗的滋味。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繼續(xù)讓學生做這個實驗,可培養(yǎng)學生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質,并能使學生體驗到“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諦。如讓學生做“細銅絲在硫蒸汽中燃燒”的實驗,燃燒現(xiàn)象往往不太明顯,怎么辦?教師可引導學生“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分析細鐵絲成螺旋狀的原因。
對于利用所學知識,不能找出實驗失敗原因的,可事先給學生講明做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可師生共同完成實驗,關鍵處由教師操作;也可借題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
有人說:讓學生上講臺做實驗,尤其是稍難一點的實驗,特別費時。其實在這所謂的“浪費”掉的時間中,學生獲得快感,實驗技能得到提高,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能力在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開發(fā),我認為是完全值得的。
三、實施效果
“讓學生走上講臺”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素質,在他們備課、討論和小結的過程中,全面地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思考問題和表達問題的能力,以及歸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分析如下:
1.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育理論指出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fā)展的主體,而讓學生走上講臺更是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作為主體的作用。由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負有“執(zhí)教”的責任,促使他們在備課過程中進行認真的自學,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以往的被動狀態(tài)變?yōu)橹鲃訝顟B(tài),同時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2.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是人才素質諸多因素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讓學生走上講臺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學和討論來掌握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3.培養(yǎng)了學生的組織能力。組織能力是一個人干練的表現(xiàn),從小培養(yǎng)學生這種能力,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剛開始“讓學生走上講臺”時,學生因膽怯、慌亂、經(jīng)驗不足,教學秩序顯得混亂,表現(xiàn)為:提問題時,顛三倒四;請同學們發(fā)言時,專請自己要好的同學;一個問題尚未討論,自己就急于歸納總結;對不同意見,不讓別人說完就反駁;同學們因不同意見發(fā)生爭執(zhí)時,不知所措等等。每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要提醒小老師應該怎么辦。隨著時間的推移,執(zhí)教次數(shù)的增加,學生的組織才干會有長進,以上種種混亂情況會逐漸好轉。
4.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分析、歸納是種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抽象邏輯思維過程,但由于學生時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屬于經(jīng)驗型,他們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因此,同學們在討論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后,答案往往是五花八門:有錯的、有不全面的、有繁雜的條文、還有超出教材范圍的。這就需要幫助和引導他們進行分析、篩選和歸納,經(jīng)過艱難、長期的引導,學生這方面的水平會有較大的提高。
四、實踐后的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能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走上講臺當“小老師”,這在以前從未有過,教師改變了教學方式,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由教師上課,改為學生上課,學生成為講臺的主人。這樣學生有新鮮感,大部分同學都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自己能輕松自主地學習。由此可見教師應徹底更新教育理念,要“蹲”下來看學生,不要讓學生覺得老師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讓學生敬而遠之;不要一味研究如何教,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要研究學生是怎樣學的,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自主地去學,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最終達到“我會學”的“教就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讓學生走上講臺,還可以使“老師”與學生能進行“零距離”交流,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畢竟“老師”是學生,平時是同學,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沒有顧慮,能進行平等對話交流,即使討論問題有時也敢“針鋒相對”,氣勢“咄咄逼人”,不像平時老師上課時,學生有看法也不太敢與老師爭辯,或回答問題時也有所顧忌。另外,“老師”在備課時,更容易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知道學生喜歡上什么樣的課,這樣,課堂氣氛就更活躍了,其同創(chuàng)建了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更能體現(xiàn)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我想,作為一個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體現(xiàn)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精神,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自身的角色同時想到時刻為學生服務。雖然學生上課因個人而異,每次都存在一些不足,如有時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會延長教學時間等等,但我覺得多一點時間用在讓學生實踐學習上,“適時”地浪費一些時間又何妨呢?教師在指導中任務并不輕松,但也從學生那里學到不少知識,教學相長,這不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嗎?
參考文獻:
[1] 周宏主編,《教學策略》,中央族大學出版社
[2] 周宏主編,《教學藝術》,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3] 袁祖社、尚長梅主編,《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全書》,中國物次出版社
[4]尹小東,《課堂教學中如何促進差生轉化》,化學教學,第七期